Top

森林療癒

[ FOREST THERAPY ]

森林療癒
首頁專題森林療癒【森林療癒】竹林中畫一方寂靜,草嶺石壁社區以「療癒觀光」再出發

【森林療癒】竹林中畫一方寂靜,草嶺石壁社區以「療癒觀光」再出發

2022.10.13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早在雲林縣政府於古坑鄉草嶺村的石壁地區,啟動全台首座以當代竹裝置構成的森林療癒園區之前,草嶺風景區早已是雲林、嘉義、南投交界處相當受人喜愛的山林。

竹藝,正是石壁人自豪之技藝

這一帶懂玩山的人,常專程前來石壁山頂的「五元兩角」社區遊憩綠廊、木馬古道、雲仙瀑布的「看山看水」等場域,享受主要為竹林、間有柳杉、櫻花、九芎、茶樹等林木調配的芬多精。然而除非徒步,很少遊客能直接抵達上述景點。

原來當地與旅遊業相關的居民極有自覺,通往山顛的小路非常狹窄且彎道多多,九人座以上的車子根本開不上去。他們就約定好請訪客將私家車、大型遊覽車停在海拔低一點的各家旅宿、餐廳停車場,再由當地接駁車業者以實惠價格接送客人到山頂。如此低碳的運輸一來避免了塞車,同時基本維持住這片森林的清淨與遊憩品質。

「五元兩角」的誕生,更是石壁人的創作。

圖片名稱
「五元兩角」社區遊憩綠廊命名的由來,是在三角亭、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七角亭、八角亭、九角亭之形式外,外加一個圓形亭,取其總數和共「五元兩角」。(攝影:陳又瑄)

這些個在步道旁的竹構涼亭,大約十年前由「石壁社區發展協會」創會會長郭守發帶領夥伴,以現地竹材原創設計、親手建造。他從小跟著父祖在這片海拔約1400至1600公尺的原始林行走,看著長輩為了生活親手種下具經濟價值的孟宗竹,並逐漸成為森林主要植物。

由於當地生活圈其實離南投竹山較近,多半種植茶葉、香菇、山楂(山蘋果)的石壁人,農閒時不少人會至竹山發達的竹產業學藝、打工。砍竹材來販售、採竹筍、製筍乾等,乃石壁人日常,蓋個竹亭、竹橋難不倒他們的。

這一回在石壁竹創森園區中,設計景觀與竹裝置藝術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12至13年於雲林農業博覽會打造「碳匯林場」竹構,選用的孟宗竹正來自石壁。

可以想見,無論硬體建設或軟體服務,竹創森計畫在地地基頗為穩固。

圖片名稱
木馬古道的入口(右圖)早年由郭守發重新鋪設,而大藏規劃設計的「竹創森計畫」預計串聯現有步道與新增步道,打造多個竹休憩場所(左下示意圖由大藏提供)。左上左起為大藏甘銘源建築師與郭守發。(攝影:馬萱人)

不只是觀光,更與地方故事連結

「森林邦」創辦人洪志遠與團隊,今年十月中旬在此承辦「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為竹創森計畫打頭陣。他們與當地人互動之後,發現從草嶺村長陳兵通到村民,多半覺得大藏李綠枝與甘銘源建築師結合竹材、石材的現代竹裝置規劃,是好的、永續的。洪志遠觀察,正因為石壁人本來就有自建竹構、駁坎的傳統,不太愛用水泥;但大藏除了整修、串聯步道,更將明陣、發呆亭、低語軒、靜思坪、默默角、寂靜區等創新設計融入當地地景,則能激發當地人更多關於竹子的想像空間。

圖片名稱
草嶺村村長陳兵通(左起第七位)曾說,將與中央攜手協力,讓草嶺成為村民樂居之地,更成為數一數二的觀光亮點。(攝影:森林邦)

洪志遠曾在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工作,這幾年創了業,在溪頭一起參與森林療癒基地的建立。相當擅長籌畫深層體驗森林行程的他觀察,石壁接駁業者已經很能講,都可以一邊開車一邊為客人導覽。有時單是自然分享自己家族的故事,就很精彩、感人了。

森林邦這次執行在地農特產品市集、推出選用當地食材的九宮格竹蓆餐盒,並由擁有專業證照的森林療癒師,設計包含音療頌缽、竹林瑜珈、芳香療法╱調香DIY的工作坊,他解釋,這是一場交流與示範。訴求靜心、緩慢的森林導覽模式,以及邀請郭守發製作的竹構活動平台都會留下來,好讓當地居民有機會持續運用。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由「森林邦」團隊辦理的森林療癒工作坊,除了有專業森林療癒師領導外,還有頌缽、芳療課程等。(攝影:陳又瑄/左下攝影:森林邦)

「我們設計的遊程不是強壓一件事進石壁,而是尊重在地傳統,在他們本來就有的特色與基礎上發展。」洪志遠說,團隊只是把這裡的事物與森林場域做些重整,接著告訴訪客「山上人家是這樣過生活的」。

加上,九二一大震之後草嶺風景區休息養生了二十多年,今年古坑地區的縣道149甲線終於復建、開通,人們得以更順地重訪草嶺,而且能嘗試新型態的竹林療癒,相當具有多重的旅行意義。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同時也串連在地協會、小農等組織,辦理農特產品市集。(攝影:森林邦)

寂靜遊程,體會真正深層的療癒

洪志遠繼而分析全球深度旅行市場,認為台灣實在太有潛力以森林╱竹林療癒為定位,來發展成國際級療癒型景點。尤其是竹林,就是得在南、北緯44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才能生長,歐美國家極少見。石壁的孟宗竹因為有定期疏伐、整理,視覺較為齊整,更是台灣獨家。

他細膩地舉例比較,松樹枝葉互相摩擦的聲音稱之為「松濤」,令人放鬆,但這必須風大一點才會發生。相對的竹枝竹葉輕多了,只要微風就能聽見「竹濤」。當然,人為環境音若能降至最低更有機會專注聆聽、更有療效,這也是大藏在此設計寂靜區的原因。洪志遠期待,「如果雲林人、石壁社區等對這些建議有共識,一起往前就更好了。」

關於上述共識,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很有信心。她推薦來草嶺、石壁不用講話,「光是走路就很好了。我們雲林,賣空氣就很夠了。」這不是形容詞。雲林縣政府委託台大實驗林管理處執行「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規劃執行案」,其中一項監測結果,木馬古道觀景台下午時段的負離子指數,竟是一般都市公園的四十多倍。

圖片名稱
竹枝竹葉較樹葉輕,只要微風就能聽見「竹濤聲」。(攝影:陳又瑄)

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執行「石壁竹創森計畫」中的硬體規劃,處長林長造則請大家期待,除了先將這裡原本斷斷續續的步道串聯起來,形成大、中、小三種迴圈與時數的走法,接著還有更「耐人尋味」的設計:在大眾區之外打造的寂靜區,將限制手機使用、提倡禁語,「好讓人的身心靈完全放鬆到極致,成為精準的森林療癒基地。」

九月底來參加森林療癒祭記者會的當地居民,也都贊成寂靜區的畫設。有人並半開玩笑地說,這樣到了寂靜區,嚮導也不用講話了,可以趁機休息一下。

開創「五元兩角」的郭守發,同樣同意成立寂靜區很可以,而且樂於協助團隊尋找適合設置的地點。他很坦誠地說,來到「平地就要找平地人,海就要找海口人,山就要找山上人。」

這片山上,面積廣達516公頃。舉行「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季」的木馬古道周邊,真的只是一小塊。勇敢挑戰慣行的觀光模式,撥一地為寂靜區、設立禁語標誌,比例上也不奢侈。但只要願意暫時放下話語,森林與竹林回報給人們的療效,範圍無窮。

圖片名稱
(攝影:森林邦)

 

2022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2022年10月14日至16日,一起「走進石壁,一起健康森呼吸!」
活動連結:https://caolingftf.com/

 

|核稿編輯:陳又瑄|


[專題]
森林療癒
Forest Therapy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