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Environment ]

解密「森林療癒師」的誕生,一探產業歷史到專業認證,共創人與自然的健康永續連結

一群與山林合作的森林療癒師,以療癒人心為使命,讓森林玩法不只是爬山、散步、親近大自然。當森林療癒成為志業、成為產業,人與環境之間,將有更深、更永續的連結。
台灣多山,佔國土面積70%;走過疫情,「療癒」成為熱門關鍵字——有此地理條件加上大環境需求推波助瀾,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7年逐步推廣的「森林療癒」理念,開始走進大眾視線。
早年投入森林療癒研究的林一真是重要推手之一,在《森林益康》一書中她提到,東西方的醫學本就崇尚自然,鼓勵以陽光、空氣和水來養生治病。國際間對於森林療癒的運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已有組織從事「森林與健康」的研究。1982年日本林野廳長官秋山智英提出「森林浴」一詞,被視為日本森林療癒的濫觴。1999年日本東京農業大學教授上原巖首度以「森林療法」為主題發表演說,推崇森林活動可以療癒身心,另一組織「森林療癒研究會」約自2004年起陸續策畫療癒基地認證與森林治療師培訓。
鄰近的韓國雖起步較晚,卻是急起直追,在2015年頒布《森林福利促進法》,隔年設立「森林福利院」統籌規劃,提供「從生到死」的全年齡森林服務。通過公部門從政策面由上而下(top-down)全面性地推動,由樂透彩挹注經費支持,在短短幾年間已成為森林療癒發展成熟的指標性國家。
產官學領路 勾勒本土療癒藍圖
場景切換回台灣,1983年農學博士林文鎮將「森林浴」概念從日本引入台灣,並陸續出版相關書籍,為推廣森林美學、森林療癒開啟先河。而陽明大學教授陳俊忠2005年在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調查,發現森林活動有助減壓,是國內首見的森林益康實證研究。
在這往後的十多年間,台灣的森林療癒經由產官學各界的持續努力,才有如今百花齊放的盛況。林一真說起一段往事,2008年以文化大學教授郭瓊瑩和景觀師郭育任為首的一群景觀設計專家要前往日本考察森林步道,聽聞消息的她爭取自費跟團。某一晚,眾人圍坐在溫泉山屋的火爐前暢談,期許有朝一日台灣人也能如此開懷地在森林裡相聚。
彼時編織的山林美夢,就如小小火苗在眾人心中滋長,衍生更多行動。2010年,羅東林區管理處委託林一真和申永順、廖天賜三位教授展開為期三年的森林益康研究,據此計畫,林一真在馬偕醫學院校園建置「真愛森林」作為森林療癒的示範場域。2015年,包含林一真及台灣大學教授袁孝維、余家斌在內一行人,浩浩蕩蕩組成「森林療癒開路先鋒團」,赴日參訪相關研究及實務經驗。
「那時候我很佩服許多林務局公務員,他們都自掏腰包,甚至用自己的休假加入觀摩行程。」林一真回憶,乘著這股眾志成城的氣氛,台灣森林保健學會進而在2016年創立,持續推動森林療癒研究,發展本土適用的模式。
成為國家級「綠領」人才
自2017年起,台灣森林保健學會承接林保署發展森林療癒的各式計畫,像是從當時全台十八個國家森林遊樂區中,盤點出八個具有潛力發展森林療癒的地點,並辦理活動。

「有了合適的場域,也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祕書長劉智凱表示,森林療癒師要能根據不同對象客製化活動,因地制宜整合自然資源和硬體設施。當時學會成員蒐集各國森林療癒培訓課程,並參考園藝治療師認證制度,先針對林保署各轄區場域工作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從這段過程中開始滾出森林療癒師課程結構的雛形。」

為了確保森林療癒活動品質,林保署邀集專家學者建立師資認證架構,並委託台灣森林保健學會辦理,2021年正式上線的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是在台灣想要成為森林療癒師唯一的官方認證管道。學員得先修習六十小時的核心課程、十五小時的實體活動課程,最後完成實習課程,方能獲取資格。
核心課程分為四大模組:「森林療癒」學習森林療癒與公共衛生相關知識、全球各國森林療癒的應用推廣及如何進行森林療癒活動;「森林科學」從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影響等層面看見森林;「心理健康與解說」從諮商、溝通技巧著手,幫助森林療癒師建立一個可被信任、促進互動的氛圍;此外,戶外環境仍有風險,透過「身體健康與戶外」課程進修知識和急救實作,確保發生意外時可以及時處置。
實體活動包含植物辨識、精油基礎認知、筋膜放鬆、持杖健走等,類型多元,也有因應原住民部落等特殊場域量身打造的民族植物課程,劉智凱舉例:「藉由這堂課,不僅讓大家知道部落夥伴怎麼應用植物,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日常生活跟植物深度連結的山村居民,他們是怎樣照顧自然環境裡的萬物。」

最後一個階段的實習,分為兩次的隨隊實習,學員實際觀摩活動並從旁協助森林療癒師,以及三次帶隊實習,從方案設計、成員招募到活動執行,最後收集使用者回饋,都由學員自行規劃辦理,並有兩位以上的督導協助檢視。
通過上述能文能武、堪比十八般武藝的課程內容,目的是讓學員認識森林療癒的不同面向,取其廣,再從中視個人專業,深入發展適合自己操作的森林療癒活動。
不只是紓壓 而是用生命感動生命
「很多學員一開始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成為森林療癒師,我都會建議他們先從參加活動開始。」劉智凱說,森林、園藝、心理等科系或產業背景的人因所學領域相關,在銜接上相對比較容易,會鼓勵他們優先報名,不過,課程亦開放對森林療癒感興趣的大眾參與。

預計到2024年底,森林療癒師的人數將增至七十人,而劉智凱正是前一年首批獲得授證的成員之一。在南投長大的他,來到都市工作後才意識到,過去置身山林獲得的快樂,成為如今支持身心的強大力量,「對我來說,那是用身體去記憶所留下最真實的體驗,直到現在都還深刻影響著我。」
因此,劉智凱認為森林療癒師的養成除了照表操課的學習清單外,被大自然療癒過的生命經驗同樣不可或缺,「這有點像是不成文的條件,但我覺得滿必要的。比起單純複製其他森林療癒師的方案,和自身有過這樣的感受,再透過活動呈現出來,是截然不同的。」
一場為時三小時的森林療癒活動要安排多少內容?有何標準可以依循?是學員最常舉手發問的問題。劉智凱指出,執行過程並非一成不變,而必須視場域、氣候還有參與者的狀態和對活動的接受程度,隨機應變做出調整,對新進森林療癒師來說確實有難度,因此多半會先模仿既有的森林療癒活動形式,結束後再和同業彼此交流,「就像練功一樣,起初蹲馬步、打正拳,先扎穩根基,學到心法之後,就能隨心所欲地運用。」

近兩年致力培訓森林療癒師和督導的林一真直言,若只談五感、紓壓,反而限縮了森林療癒的能量,「我們對森林的領受要更宏觀一點。」她期待森林療癒能有更深的文化厚度,創造屬於台灣的特色。
劉智凱強調,森林療癒師不只帶領民眾親近自然,更藉由雙向互動,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引導大家思考:我們的森林足夠健康嗎?用生命感動生命,喚起人們對環境的關心與重視。期盼更多人重返山林,成為自然的守護者,共創健康森林與健康人群。

【光點】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
FB: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官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
<本文經「微笑台灣」授權刊登,本文作者:張雅琳,摘錄自微笑季刊2024冬季號《離線,重開機》,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原文連結:解密「森林療癒師」的誕生,一探產業歷史到專業認證,共創人與自然的健康永續連結>
|核稿編輯:梁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