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餐桌上的地方創生

[ From Green Dining to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

餐桌上的地方創生
首頁專題餐桌上的地方創生【餐桌上的地方創生02】C house溪房子:從一棟房子到一個小鎮的復興運動,以大溪味寫下在地風景

【餐桌上的地方創生02】C house溪房子:從一棟房子到一個小鎮的復興運動,以大溪味寫下在地風景

2022.12.30
圖片 - 陳建豪
文字 - 李佳芳
文字 - 李佳芳
圖片 - 陳建豪

一群理念相同的桃園在地青年,以餐桌連結地方上農漁業、文創、餐飲、工藝職人,共同打造地方品牌「大溪味」(Daxi Way),使桃園不再只是雙北衛星城,開始有了自己的鮮明個性與形象。

為工藝布道的神秘建築

溪房子的主人黃冠霖與陳美霞夫婦,曾是長年生活在台北的廣告人,自學生時代即有共同的工藝愛好。七年多前他們決定回到陳美霞位在大溪的娘家,在大漢溪旁蓋起一棟灰白色的現代建築,並以「C house溪房子手作」為名,自二〇一五年啟動一連串的工藝運動。

有意思的是,陳美霞夫婦在偌大的房子裡,以一己之力邀請日本漆藝大師鳥毛清駐點開工作營,後來又邀約主廚丁偉鴻成立「丁廚房」藍帶私廚,漸漸融入策展、教學、工坊、餐飲、住家等功能,成為生活風格的平台。

圖片名稱
在這棟灰白色的溪房子裡,孕育著陳美霞夫婦的工藝夢,大溪的生活風格也漸漸明朗。

這個構想放在台北很正常,但發生在大溪卻很不尋常,左鄰右舍見房子常有外人出入,都相傳著:「這戶人家是不是在開道場?」回想落地生根初期奇妙的流言蜚語,陳美霞仍覺得好笑。

走入第三年,在大溪青年組織「來喲!河西串街巷」的影響下,與地方生產者幾次深度交流,陳美霞與丁偉鴻決定玩點不同的。

他們以新菜發表形式,為每季策劃一場獨特的「正得食」餐會,並利用飲食探討土地,例如:從「醜蔬果」切入農產格外品的議題,在水果料理上探討市場喜好與品種式微的關係,以及從韭菜料理推動大漢溪肥料汙染問題的議題發酵……。餐會現場特別邀請生產者出席,與消費者面對面說菜,使人們透過食物深度認識大溪。

圖片名稱
溪房子從融合工藝與飲食的實驗,漸漸延伸出大溪味的構思。

地方好漢餐桌結盟

「講到大溪,大家都只想到豆干,但我們想說的是不一樣的大溪。」

在還沒走入土地前,丁偉鴻坦言自己都是「去台北濱江市場買桃園的菜」,他從小生長在桃園,卻對家鄉毫無所知,而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樣過著捨近求遠的生活?

因為青年創業論壇來到溪房子的林詹梃,為大溪香草野園的創辦人之一,他長期面對精緻農業的產銷問題,為高達30至40%的格外品煩惱不已,而溪房子發起的餐桌運動確實解決了他的鬱悶。

「當議題被放在一個有聲量的平台,真的可以發揮實質的影響力。」有了共同面對問題的夥伴,友善生產者不再孤軍奮鬥,他燦爛笑道,「我們可以創造新東西,未來會有更多事情發酵,有更多想像。」

圖片名稱
從農業角度出發,香草野園共同創辦人林詹梃,在餐桌上倡議友善農業。
圖片名稱
香草野園舉辦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帶領大家認識有機農業。

有了溪房子分享空間作為聚點,從大溪擴散到桃園的青年們漸漸匯集。而為了把微小的個人凝結起來,陳美霞也發揮擅長的廣告專業,提出用「地方品牌」的概念來整合上下游資源;於是,一群人集合在溪房子,這個場域彷彿是一座梁山,各路好漢齊聚一堂,聯手推動大溪味成為擾動地方的力量。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大溪味首場發表餐會,共有丁廚房、雙口呂文化廚房、香草野園、農山塾、劉記茶業、石門水庫活魚、茶衫、千祥打鐵店、女俠木藝……約二十七個地方品牌聯手合作。

每一道料理的背後,都會有一個廚師、一種以上的在地食材、加上在地工藝的呈盤。「它不只是吃一口食物,而是充滿故事的料理。」陳美霞說。

圖片名稱
大溪味,從一棟房子到一個小鎮的復興運動。

如果不做,再過十年也一樣

在此之後,陳美霞與夥伴們把大溪味上百位成員分類為農業社群、廚藝社群、工藝社群,依照不同專業妥善分配角色,編織成一場大型的體驗經濟活動,並於2020年獲得桃園市文化局的支持,在桃園地景藝術節推出千人席次的桃園味,以風土料理跨界整合桃園世代。

同樣也是大溪味核心成員的邱榮漢,十年前返鄉接作父親的筍園,從組織「和作農社」到成立「農山塾」,投入循環農業的里山教育。

他感慨這些年桃園的農業型態沒有太大改變,「如果不做點什麼,再過十年也是一樣,萬一我兒子要回來務農,到時候該怎麼辦?」有時,直指核心的問題,得靠旁敲側擊來解決,「投入大溪味不完全是為了大家,也是為了自己去做,即使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但至少我做了。」

越是深入在地,陳美霞發現,地方有很多沒被看見的能量,「我想用設計讓地方可以彼此看透。」從線上平台到線下活動,還在初期醞釀階段的大溪味,今年也爭取到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空間合作,長期為地方物產策展,持續累積在地品牌的能見度。

圖片名稱
陳美霞身穿自創布衣,也穿上在地的自信。

「價值都在大家心底,你只需要把它喚醒,就會得到一群有共識的人,一起凝聚、產生力量。」

 未來,大溪味想鋪展在整個桃園,讓人們走入地方、建立連結,進而成為桃園的「虛擬移居者」,產生那般深遠的關係。


<本文經「微笑台灣」授權刊登,
原文標題:從一棟房子到一個小鎮的復興運動 桃園溪房子組一支職人隊,以大溪味寫下在地風景>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