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 農業發展 x 地方發展 ]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首頁專題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06】鄉村教育資源的補注與未來人才培育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06】鄉村教育資源的補注與未來人才培育

2024.09.19
圖片 - 洪崇銘
文字 - 張宸邦、洪崇銘
文字 - 張宸邦、洪崇銘
圖片 - 洪崇銘

鄉村教育在當今整體鄉村發展的討論裡頭較容易被忽視,但它作為義務教育的一環,在地方創生和教育平權概念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有鑑於此,2023年當代農政論壇進入到第二部分《地方發展》,首先從偏鄉教育的議題領域出發,邀請到彰化二林「蔗青文化工作室」創辦人洪崇銘與社團法人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以下簡稱璞育)理事長黃雅聖,針對鄉村教育資源的補注與未來人才培育,找出未來的可能性。此次論壇也榮幸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擔任主持人,其近期擔任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的召集人。

從彰化看見廢校及城鄉教育權不平等問題

蔗青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18年,剛從苗栗南庄完成長期田調的洪崇銘決定返回故鄉彰化二林鎮耕耘、從事地方工作。剛回來不知道從什麼點切入,且僅有自己一人,於是先把所觀察到的東西寫成文章,慢慢找到工作室的定位。一開始接觸二林鎮國民小學校長吳寶嘉,逐漸發現在地教育的缺陷,包括缺乏自我文化意識、教師缺乏實質支援、校園與社區之間的隔閡、教室跨領域能力有限等問題。

「有的老師連在地有名的炸粿都沒吃過,我去課堂做經驗分享的時候,很興奮地幫我準備。」洪崇銘說。老師在教育現場壓力很大,要做的事情很多,導致學校跟老師的教學模式和地方、市場存在很大的隔閡。也因此,在108課綱上路之後,這些舊有的問題一時之間沒有辦法處理,反而更加凸顯偏鄉教育的困境。

2021年大城鄉的永光國小傳出即將廢校,這件事引起洪崇銘的注意力,他和幾位青年一起帶著攝影機進入校園,希望能夠陪伴永光國小的孩童一起度過最後一個學期,不希望他們認為自己被社會放棄。在這段期間,洪崇銘在學校開了地方影像扎根社團,甚至找來大學攝影社的朋友把小學的教室改造成一間暗房;除了帶活動,也利用這個機會拍了一部影片、一起編寫一首校歌,讓這些孩童在歡笑聲中畢業,這時洪崇銘發現,讓孩子快樂成長就是他想做的事。

洪崇銘利用影像活動,為永光國小的畢業生留下美好的回憶。
洪崇銘利用影像活動,為永光國小的畢業生留下美好的回憶。

廢校問題在永光國小停招之後持續發酵,鄰近的頂庄國小、潭墘國小陸續傳出廢校的決議,然而這三所的廢校程序卻充滿問題。儘管家長希望不要廢校,讓在校孩童能夠讀完,學校仍執意廢校。以潭墘國小為例,學校發放的「學童就學方案調查表」其中一欄標題為「家長意願」,底下4個選項沒有「不要轉校」的選擇,皆為轉至大城國小,或轉至其他大城鄉的小學。此外,根據莊婷聿律師事務所的資料顯示,在廢校前一年,這三所學校都各自公開招標學校修建工程,如果學校如此執意要廢校,為何還會有公開招標工程的需求?這讓洪崇銘非常不解,幾次的說明會也沒有真正釐清問題,洪崇銘表示,「一所學校如果剩下30人,要走到廢校,必須先做混齡教學。都不可行、真的沒學生,才能廢校。但地方教育為地方自治範疇,所以教育部沒有辦法介入。今天很多學校都說真的沒辦法,必須廢校,但真的沒辦法嗎?」

偏鄉老師不足和學生人數減少的問題同等嚴重。「曾遇到一次小學的走讀活動,從頭到尾跟我一起處理事務的都是教務主任,每一個報名的民眾都要打電話到他手機。」學生若少於一定數量,會削弱在學校與同儕共同學習的益處,學生還得面臨隨時可能會轉校的不安;若老師過少,每位老師就必須身兼多職,除了教學外,還得負責龐雜的行政事務。洪崇銘表示,自己目前能做的,除了負責在地文化相關的田野調查課程以減輕老師壓力外,還要監督彰化縣廢校的相關說明會,確保程序正義,以及學生權益有被顧及,而這無疑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洪崇銘認為偏鄉同時面臨學生和教師皆不足的問題。
洪崇銘認為偏鄉同時面臨學生和教師皆不足的問題。

為生活而學習的課輔班,地方創生就是每日的行動

因為在臺南後壁區的家裡有工作需要而返鄉的黃雅聖,返鄉後發現沒有其他年輕人回來,「鄉村被定義為退休養老的地方。為什麼高科技跟都市是唯一選擇?」他認為今天孩童和學校是鄉村最重要的資源,過去過多的資源被強調放在單一族群上,「自己的學校差點被廢校改成長照中心,」黃雅聖感慨地說,他認為政府花費不少在長照系統上,卻沒有意識到資源集中挹注而造成的排他性,長照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結合長照和學校資源,這能讓學校免於關閉,讓孩童能夠在家鄉快樂長大,甚至能在畢業後持續留在家鄉深耕。

從偏鄉的代課老師出發,黃雅聖回到自己的母校新東國小任職,不久便有學生詢問放學後能不能到老師家裡讀書,後來越來越多學生加入,甚至有隔壁鄉鎮的學生過來。原來偏鄉學童太少,課後輔導班難以營利,學生放學後找不到精進課業的地方。第二年,開始有其他在地青年加入,2017年成立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創立的初衷認為教育應該為了生活而學習,希望鼓勵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和產業,知道後壁有什麼東西。從帶學生認識農田、自然農法,到地方文化,黃雅聖還跟學校提議開發教材,讓小朋友重新認識家鄉的稻米產業。漸漸地,以前跑出去念書的孩子回來了,鄰近城鎮的夫妻把小孩送來唸,因為這些是其他學校學不到的,這讓新東國小從逆境中翻轉,新生數從3個成長為18個,讓學校人數穩定維持在80到90個。

黃雅聖從代課老師的角色出發,鼓勵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和產業。
黃雅聖從代課老師的角色出發,鼓勵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和產業。

璞育找到一間廢棄多年的日式宿舍,期望讓它白天成為教育培力的場域,晚上則成為孩子學習和溫飽的樂園,但實際翻修竟需要1,000多萬。當時到處找很多資源籌金費,許多大學青年隊、在地志工、居民也來幫忙修建;教學則是整個社區動員起來,有愛心媽媽晚上來煮菜,用在地農夫種的食材,此外也有培養媽媽成為社團老師或出去擺攤二度就業。其他活動還包括邀請學生社團來表演,讓他們展現自己的興趣與才華,也邀請地方阿嬤帶衣服來做走秀選美發揮創意,透過這樣的融合教育,拉近社區彼此間的距離,也真正符合108課綱的精神。黃雅聖認為,把長照的資源和偏鄉教育與孩童照顧的資源結合、流動,才能將效益最大化,最後也在國發會的聯合教育成果展,將自己的經驗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

六年間,璞育逐漸成為一個分工明確的協會,分別由課輔部門、園區部門、會本部門組成,一共設立了三間課輔班據點,分別在後壁、新營、柳營,各有3至4位不等的老師,各對應約20位學生。另外還透過園區部門、會本部門,來跟農友、企業等生產端及學校的合作。黃雅聖說:「柳營教室的創立超前進度,一度很擔心經費不夠,不過校長跟老師很積極,願意幫忙募款。」他表示,現在有企業想在柳營認養一些跟文史、宗教相關的有形、無形資產,協會協助讓技藝傳承與孩子的學習對接,課堂上不再只有學業成績是未來發展的可能。他也積極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不是學校、課輔班或家長跟你說什麼就必須接受,而黃雅聖也強調課輔班跟學校做的事是不一樣的,從不一樣的領域做切入點。課輔班的方式,包括低中高年級,讓孩子在文化相關課程中學習,而且不一定是同班同年級,教完高中生後,會讓他們去教國中小學生。

透過培養在地人才來支持學校,也讓學校反過來為社區提供未來人才。黃雅聖表示,過往學校單位是相對封閉的族群,跟學校陌生合作的難度非常高。黃雅聖感謝母校的信任,才得以較快上手,實現一般在學校無法做的事。如何讓體制內外共榮,讓學校自己堅持的東西能夠運作,而協會在乎的教法、價值觀,可以透過其他合作的方式導入到學生想法當中,進而實際到學校現場去分享在地的東西,而不是老師自己去憑空想像。「地方創生不是等故鄉快消失,才要開始行動的事。」黃雅聖從自身的領域看見地方的困境,並設法做出改變,進而成為凝聚社區和推進地方社會的力量。

黃雅聖認為必須將偏鄉長照和教育的資源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黃雅聖認為必須將偏鄉長照和教育的資源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圖片來源/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核稿編輯:邱瑪姬|


圖片名稱

202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Green Media 綠媒體

※歷年論壇資訊以及最新舉辦情形,請見「當代農政議題論壇」官網
網址:https://aprcworker2.wixsite.com/agforum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