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餐桌上的地方創生

[ From Green Dining to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

餐桌上的地方創生
首頁專題餐桌上的地方創生【餐桌上的地方創生03】飛雀餐桌行動:以醬油成為日常的基底,打造雲林100種生活

【餐桌上的地方創生03】飛雀餐桌行動:以醬油成為日常的基底,打造雲林100種生活

2023.01.06
圖片 - 飛雀餐桌行動、雲林100種生活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飛雀餐桌行動、雲林100種生活
(攝影:細腿男)
(攝影:細腿男)

「雲林100種生活」團隊這些日子在此農業大縣的努力,即不妨多以「生活」層面來看。不僅名字中就有生活二字,他們藉著「伏流祭」等包含風土飲食、音樂、美術的文化活動,逐步實踐的生活態度與細節,其實都傳達了:想邀請鄉親一起在在地好好過日子的大夢。

從一瓶柴燒醬油開始……

關於「地方創生」,創新、活化各地特色產業,讓人們樂意到這些非都會場域工作與生活,是主要願景之一。生活、生態、生產,則是談地區全面發展時經常提及的「三生」。

「雲林100種生活」團隊這些日子在此農業大縣的努力,即不妨多以「生活」層面來看。不僅名字中就有生活二字,他們藉著「伏流祭」等包含風土飲食、音樂、美術的文化活動,逐步實踐的生活態度與細節,其實都傳達了:想邀請鄉親一起在在地好好過日子的大夢。包括志工成員們生活也起了變化──往不無聊的方向走。

值得特別注目的是,主要由「雲林100種生活」的成員──西螺「御鼎興純手工黑豆柴燒醬油」第三代謝宜澂、謝宜哲兄弟發起的「飛雀餐桌行動」,也早超脫單純吃的境界了。

圖片名稱
「御鼎興純手工黑豆柴燒醬油」第三代謝宜澂,同時為「飛雀餐桌行動」與「雲林100種生活」共同發起人。(攝影:細腿男)

這一系列饗宴,2017年至今已舉行150場以上。食器與布置質感得宜,食材高度運用雲林農漁牧產品與特色小吃,例如麥寮「月光下友善農場」的小麥、西螺「阿財湯圓」。神奇的是不少料理都加了點兒御鼎興各式醬油提香或添色,包括創意無邊的「甜」點:醬油布蕾、醬油磅蛋糕、醬油巴斯克。

謝家勞心勞力多做這件事不是只想推銷自家產品。醬油僅是調味料之一,其他農產來自雲林八方,整體收益也用在支付食材成本、場布費、講師費和紀錄費等等。重點是,謝宜澂說,事情「不能只有我好。」「生活,可以更好。」

圖片名稱
飛雀餐桌行動食器與布置質感得宜,食材高度運用雲林農漁牧產品與特色小吃。

用餐桌找到重新與家鄉相處的方式

雖然從小就和弟弟幫忙父親謝裕讀製醬、做到指甲縫總是黑黑身上有醬味,兄弟倆並非從一開始便想接家業。謝宜哲曾離開故鄉念了個機械工程碩士,謝宜澂甚至跑更遠到澳洲去。2012至14年間在澳洲打工的日子,更新了他對生活的態度。

在那裡,工作就是好好工作,休息就是好好休息,放鬆時間又反而可能有更多靈感。謝宜澂回看自己從前的日子,生活的質感、穩定的情緒,似乎全從高時、高壓的工作中消失了。

他決定回到西螺,與弟弟一起正式向爸爸拜師後,發現下班之餘的休閒則不似都會多元,若有活動多半也不太注意美感、未與地方特色連結,主辦方只介意參加人次。謝宜澂直說,「我很不開心,我不喜歡這樣子。」

幸而,一群新、舊雲林住民與他心意相通。眾人常聚會的虎尾「島的日常」夥伴施合峰提議,既然大家決定繼續在這裡生活了,何不一塊主動做點事?每個人能力不同,有人從事室內設計、有人是老師、有人會料理、有人能沖咖啡等等,聚合起來或有可為。非正式組織「雲林100種生活」,因此於2020年成形。

圖片名稱
「雲林100種生活」幕後團隊。

「飛雀餐桌行動」則早3年興辦。以國人最易有感的美食詮釋雲林風土的確是好起點,沒多久就每次開賣每次秒殺。無論如何,這活動一開始不是團隊想像的完美模樣。他們本來覺得,有人願意大老遠來參加活動已經感激,就請大家吃頓飯。後來發現,一些人吃完就走人,略過了精心策畫、與雲林相關的講座與工廠導覽等,沒機會接收團隊想傳達的訊息。「但我們是期待客人不僅肚子吃飽,頭腦也要吃飽。」謝宜哲曾說。

他們便將餐桌改為改為誠實反應成本、每場定價不同的付費制,綜效因此逐漸增強。一件感心的事是,謝宜澂說曾有一位參與者得提前離席,特別請團隊將他喜歡的一道菜所使用的雲林食材通通蒐集,好讓他能購買回家學著烹調。

一個定價決策,讓飛雀餐桌不再只是吃免錢,而成為長銷的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

這活動的力量也反饋到飛雀成員的生活了。以謝宜澂為例:「我在飛雀料理的過程中,找到了我與自身產業、與雲林家鄉可以相處的方法。」

圖片名稱
不僅止於餐桌,「飛雀餐桌行動」也多角度推廣雲林在地物產。(攝影:細腿男)

不僅止於吃 伏流祭推廣史地紋理

另一方面,2022年6月25日,「雲林100種生活」一場活動──於雲林大埤之「三秀園」舉行的「伏流祭──雲林農藝復興運動」,卻是不收入場券,平常參觀此園需付門票100元。甚至園方也減免了團隊場租費,謝宜澂等人感念在心。他回顧老園主張禎祥在日據時代事業成功之後,不是將這片廣達萬坪的土地拿來多種經濟作物,而是培養景觀植物與興造漂亮詩意的建築。「我覺得在他那一輩做這樣子的園林,很不容易的。」

張家也正是在展現某種生活態度,並且讓後人乘涼。地方秘境三秀園近日終於漸為外縣市所知,其實多年以來它早已是大埤、斗南一帶的當地居民散心好去處。

有點訝異的是,謝宜澂本來不認識三秀園後代,就像「雲林100種生活」很多成員剛開始也不相識,是一個牽一個慢慢長大,只要理念相同。他覺得這次能在這古蹟舉辦大型活動,就是以團隊的好口碑向三秀園展現誠意,他們自己也很高興能藉此了解大埤的歷史文化。況且雙方想法一致,都樂意以利他之心多做點事,讓人欣賞不同面向的雲林。

圖片名稱
「伏流祭」除了邀請雲林在地品牌進駐設攤外,也廣邀外地品牌,是為了觀摩他人的作法。(最上圖取自虎尾釀粉絲專頁)

場地妥善談定,活動當天一早自高鐵雲林站開出的免費接駁車,陸續送來外地訪客。沒想到……,旋即遇上傾盆大雨,令人苦笑:還真和活動名稱「伏流祭」相符。但謝宜澂解釋,地底伏流是雲林主要水系,取這名字是想提醒水資源的重要,尤其雲林是農業大縣。這個命題在謝宜澂於2021年舉辦的「濁水祭」也是重點。他回想,雖然西螺人就在濁水溪畔生活,可是從小就被警告千萬不能靠近河水,危險。結果大家和濁水溪一點都不熟。他因此串聯西螺商家,以藝文、身心靈等活動為媒介,提出觀察到的問題好擾動社區、引起討論。

這些文化祭中的吃喝攤位、農產市集、現場表演、產地餐桌皆豐富,但那是傳達訊息的載體,團隊不忘以藝術等形式進一步詮釋主題。例如「伏流祭」邀請了在地藝術家許以璇先田野調查雲林水資源現況,繼而以版畫詮釋活動主視覺、並在現場展出原作。「雲林100種生活」的確以風土飲食出發,但願景不止於吃。

圖片名稱
在地藝術家許以璇先田野調查雲林水資源現況,繼而以版畫詮釋伏流祭活動主視覺。

還好,那場大雨是南方夏日常見的間歇氣候。雨停之後雖有泥濘,大人小孩乾脆整個玩開,有人甚至脫了鞋子解放一下。所謂的人與土地連結,在此已不是抽象形容。

這正是享受人生的畫面,「雲林100種生活」再次拿回生活的主權。

 

\ 地方創生Tips /

Green Media 請問你們如何發想活動主題? 
謝宜澂 在地方生活的我們,是想藉著活動揭露這裡的訊息、將問題找出來。因為自己一個人想和做,不容易有方法。我們的經驗是, 首先你可以先仔細觀察身邊有哪些事情是奇怪的,「雲林100種生活」就滿關心水資源的汙染。研究、獲得足夠資訊之後,團隊再集合資源舉辦活動,好吸引大眾的注意和討論。這有點像地方的會議,只是我們是非正式組織。

Green Media 雖然「雲林100種生活」是非營利、非正式的團體,但畢竟從事地方創生也應誠實面對成本,不然總是犧牲自己然後過得很辛苦。請問,你們如何評估活動的效益?
謝宜澂 坦白說,我們辦活動主要是想把要說的訊息傳達出去,現階段是覺得這樣就滿夠了。例如「飛雀餐桌行動」客人一次最多三、四十人,看來很少,但藉著烹調雲林物產、生產者與參與者互動,後者就會變成關係人口,有機會持續關注雲林。當然,各生產者也要繼續維護產品的價值。
我認為做到這些比評估實際效益更重要。像是不少參加「伏流祭」的人就到我們臉書留言,希望明年還能舉行這麼有意義的活動。我們團隊有機會也想登記為正式協會,好讓組織與財務更健全。

 


圖片名稱

 

飛雀餐桌行動

創於2017年,以食物、食農、生活美學、地域復興為關鍵概念。一開始是西螺「御鼎興純手工黑豆柴燒醬油」第二代謝宜澂、謝宜哲兄弟,為了解決醬油銷售而發起。後來慢慢擴大,生產者也到餐會現場互動與消費者直接連結。

 


圖片名稱

 

雲林100種生活

創於2020年,有別於「飛雀」伙伴都是生產者或來自農業相關領域,這是一群由地方品牌等結合的團隊,成員廣闊地涵蓋國小老師、記錄片導演、私廚、空間設計師等。這個團體想探索:雲林的百工百業於鄉鎮生活還能有哪些生活模式與環境,讓眾人更有機會留下來。「伏流祭」等活動因此生成。

|核稿編輯:陳又瑄|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