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藺食筵Rush Rush Diner |將藺草的五感經驗與故事放上餐盤,轉譯成食的故事

藺食筵Rush Rush Diner |將藺草的五感經驗與故事放上餐盤,轉譯成食的故事

2024.01.23
圖片 - 沈暐翃
文字 - 劉宜佩
文字 - 劉宜佩
圖片 - 沈暐翃

藺編,是本土最具豐富感官經驗的工藝之一。美麗的編紋出自苑裡阿媽的巧手, 也述說與在地的故事脈絡,從植物的取得、季節曝曬、槌製、編織到最終端的使用,足具辨識度香氣始終縈繞著色彩,也隨著季節與製程,漸漸的在眼前變化。在編織的過程,觸覺在手中的鬆與緊, 在一拉一放間,細膩地形塑了最後的作品。

藺草五感餐宴:傳統工藝在現代餐桌的創新詮釋

因此,台灣藺草學會與GDG大使張皓福主廚、產品設計師與策展人黃若潔共同舉辦「有味道的藺草五感餐宴」,將這樣的藺草五感經驗與故事入菜,加上藺草編輯食器的運用,讓賓客體驗到完整的餐食搭配,並認識藺草工藝的文化脈絡。 

有味道的藺草五感餐宴,可以體驗到完整的餐食搭配、並認識藺草工藝的文化脈絡。

綠色餐廳 TU PANG:成為推動綠色生活載體

選擇在TU PANG 地坊餐廳擺出藺食筵,來自靈魂人物主廚張皓福意識到編織技藝傳承重要性。若無年輕一代加入,十年內藺草工藝恐逐漸消失。新手投入編織學習,前三年幾乎無收入,如何堅持?思考讓工藝師進入門檻降低,藺草工藝得以延續的解法,他想到「若能製作餐桌食器,一方面編織方式簡單,另方面亦與消費者互動,讓藺草工藝融入日常。」

站在綠色餐廳正夯的浪潮上,他也再次強調「綠色不是賣點,而是起點,每一間餐廳都應該是綠色餐廳。」真正的綠色永續應該是循環經濟,讓苑裡藺草編織從工藝品成為日用品,才能夠讓藺草文化與生態持續下去。而餐廳在使用食器上,可以盡一份力量,比起一般家庭用食器,餐廳可以有更多的採購機會,因此他也思考綠色餐廳不只是在食材上、包材上談永續,而是一個綠色生活推動載體,發揮在地的影響力,也希望透過藺食筵的示範帶出進一步實踐。

主廚張皓福創意又感性,帶著永續的理念、綠色餐廳的使命,將藺草的編織過程轉譯成法餐,讓用餐者以最親密的方式體驗工藝。

主廚張皓福認為料理是一連串理性的預料與判斷,加上略帶點瘋狂的創意感性;透過料理可以傳遞個人情感,不管是對土地、種植者,持續著永續大地的關懷及執行。飲食是一個地方上所發生人事物的累積,當人們認識料理背後的故事,更能品嚐出料理真意。因此在藺草筵與設計師討論藺編食器的研發,並且把藺草的五感經驗與故事入菜,將藺草線性成長到編織過程,轉譯成可以吃的故事,邀請參與者沈浸的體驗,以最親密的形式感受工藝。

藺草入菜的挑戰與創新:永續工藝的未來形狀

面對藺草入菜其實有挑戰,因為藺草不是食用植物,要怎麼透過體驗與食器的設計來呈現?除了用藺草來做煙燻、或者菜品裝飾,還可用於餐具食器,但是食器需易拆洗,這很考驗藺編工藝,藺草雖擁有吸濕、香氣、美觀的特質,而一體兩面的便是草在高濕度環境的保存問題。善於做食物設計的黃若潔接下這個挑戰,開始在設計過程不斷變化思維。

「當我們越了解藺草的本質、考量Fine-dining專業與後續商業化討論,一個產品必須要結合以上所有的需求所開發,是具有十足挑戰性的。」這次的作品中著重了三個特點:開放的使用類型學(typology)、發揮藺草的特質、便利餐飲業所使用。為了完整體驗的戲劇張力,部分物件擁有誇張、有趣的造型。「而在餐飲業講求一定的使用適性,我們也保留了能為了將來正式商品化,個別延伸、為實際採購所客製的空間。」

設計師黃若潔深信科技是永續工藝的延伸,以Fine-dining專業思維,希望將藺草工藝商品化,特別以MIT的自造科技打造出藺草食器。

「對於工藝而言永續的形狀究竟是什麼?」設計師黃若潔認為不只是耐用、美觀、材質環保,更是全面系統性考量經濟上的循環。因此要讓藺編可以永續,必須讓工藝流通於商業市場,首要解決使用問題。她在十年設計經驗裡淬煉出一個核心理念——「科技是永續工藝的延伸!」,這次借用科技力量,特別結合MIT的自造科技,如光固化3D列印、真空成型,讓藺編工藝能量身訂做,應對特殊需求。

藺草筵:活生生的文化體驗與工藝活化

藺草筵主要推手之一,台灣藺草學會,成立於2009年,主要由苗栗苑裡居民組成,致力於保存推廣藺編文化。透過設計師和工藝師跨域合作,為傳統藺編注入創新能量。並成立工藝品牌「臺灣手藺」,核心價值為「手感體驗、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從消費者立場出發,運用複合材質與設計元素,為傳統工藝帶來新風貌。

台灣藺草學會將藺草筵視為「一場有味道的藺草工藝宴」,更是活生生的文化體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認為,藺草筵正是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概念,讓工藝走入日常生活,讓生活處處有工藝品。他直言「工藝是台灣的名片,也最能表達ESG概念」,期望透過創新思維,推動藺草工藝跨越傳統界限,進入更廣闊的新領域。

        

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食器開發<2023社區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輔導,計畫理念是「每一個社區都是具有特色的生活博物館」。左/走進一場有味道的藺草工藝宴,上菜第一件事情就是聞一聞藺草的香氣。右/藺食筵同時是食器發表會,在餐廳展出藺草迷你展。

創意音樂表現:聲音藝術家來自植物靈感的探索

現場播放的是聲音藝術家Nick Tsai的創作,他自2021年起開展Plant Sonification創作計畫。此計畫以植物為靈感核心,探索植物的形態與質感,及對有機與自然的深層想像,轉譯生成電子音樂與聲光裝置等作品。藺草筵上播放的是與日本桜山植物園 @sakurayama_shokubutsuen 的合作歌曲《Nocturnal Garden》,歌曲中的蟲鳴聲響是花藝師Sayuri 在夜晚時,在他的院子中所截錄到的環境聲響,而Nick透過合成器的鋪陳與編排,來將它融合製作成一首環境音樂。

如同歌曲的名稱,想像自己躺在夜間微涼的草地上,周遭圍繞著蟲鳴與植物被微風吹拂的窸窣聲,在夜空中繁星的陪伴下,緩緩的放鬆自己、卸下疲憊。這晚,我們沈浸在嗅覺、味覺、聽覺、視覺、觸覺的豐富饗宴中,一同揭開藺草在可持續使用上的無限可能與想像。

左/聲音藝術家Nick Tsai。右/TU PANG 地坊餐廳坐落於歷史悠久的富興工廠1962,這座建築物原是一間擁有60年歷史的老工廠。據悉,它曾是1940年創立的台灣首家化妝品製造廠,主廚巧妙地將這段人文歷史融入餐點設計,使用粉盒作為麵包沾醬的容器。

「藺 食筵Rush Rush Diner」食器介紹

【遮
功能甜點罩、煙燻罩
 材質藺草

餐具概念:在阿姨的手中,藺草總能自然延展後,以不同的形狀,蔭罩著人們。 以有機自然的型態做基底,結合Fine-dining常用的鐘罩結構,將煙燻氣味收斂,而在揭露時分釋放。一盅一盅陸續擺置在客人面前,由主廚示範,捏著開口上緣,揭開食物,靜心聞香,開始享用。

主廚說菜:第一次看到藺草的時候,被其三角而中空的型態所驚艷。讓我想到同樣擁有類似結構的油條。鐘罩在我們餐廳之中,時常捕捉著煙燻稻草的氣味沁入其中。這次採用藺草為煙燻物,並在上餐前把握時間,灌入鐘罩之中,讓客人能夠在眼前被冉冉白煙與木質藺香包圍,搭配魚子醬與無花果享用,作為邀請進入藺草故事開場白。

  

 

【母】
功能|麵包籃
材質|藺草
餐具概念:啟發自典藏文獻圖片中,苑裡婦女排排坐的畫面。呼應了在苑裡由母親們共享、傳遞所串起的工藝文化。麵包籃以非尋常的大小設計,邀請參與者必須傳遞,擴大了「帽作為容器」的想像。而容器外延伸、有生命力的藺草流蘇,在傳遞間,劃過所有人的手間。除近距離看見藺草原型,也在觸覺中留下記憶。

主廚說菜:這是中部地區最好吃的酸種麵包之一;跟國外的酸種麵包最大的不同在於刻意添加了20%的台灣小麥;可看到表面的氣孔大小不一,因為麵糰發酵的時間長達24小時以上,吃了也不用擔心會脹氣。桌面上有兩種醬料,一種是豬油結合梅子味增的抹醬,另外一種是新鮮破布子與芒果熬煮製成的果醬,讓兩種不同類型的醬料,提亮了酸種麵包裡的細膩風味。

 

 

【涼】
功能|酒杯、茶杯
材質|雙色陶土、藺草、3D列印
餐具概念:現代臺灣人對於藺草最具象的五感記憶,便是在童年夏季,家人拿出草蓆,鋪在床墊上。展開時香氣撲鼻,躺下時溫潤沁涼。將涼爽、解熱的記憶轉譯,濃縮到手中生活慣用的容器,唯有「就口」的碗與杯,具有區分、個人的特質。 雙色土杯,在別上不同的藺紋編後,讓參與者能夠辨識自己的杯子。而手中小巧的蓆草尺度,轉譯了臺灣人熟悉的藺草記憶。

主廚說菜:阿嬤家的草席,是多數人對於藺草的第一記憶。這次的飲品,部分採用了恆器製酒的AMA巨峰葡萄桶陳加烈酒。特別之處在於酒廠依循古法方式堆疊一層葡萄渣一層酒,封存熟成半年後裝瓶。酒感具有記憶中老葡萄酒風味,因而命名為AMA(阿嬤),為時光與傳統所致敬。另拌入採用包種茶菌種發酵的康普茶,降低苦澀,提亮台灣茶特有清香。


 

 

【紋】
功能|主餐盤、前菜盤
材質|雙色陶土
餐具概念:三角藺主要生長地為土壤帶為有鹽分、沼澤的地帶。而因為苑裡土壤的加成,在這生長的藺草特別的細緻,析為細絲後,便能編製帽子等講究質感的產品。 取色於苑裡土壤,片裁輕輕壓印,讓苑裡最特色的「網花紋」與土融為一體,長久地在餐桌上保留下來。透過主廚醬料,揭露在參與者面前。

主廚說菜:苑裡為重要稻米產區之一,並以鴨間稻聞名全台;是故主菜肉品選擇鴨胸,並在最後階段以藺草煙燻,再加以煎烤。深紅色的醬汁則是加入了桑椹,以藺草綁製的中空的空心菜來搭配。


 

【槌】
功能|食品槌
材質|櫻桃木、橡木、山毛櫸

餐具概念:此起彼落的槌聲,是苑裡意想不到、關於藺草的聲音經驗。木槌通常會在編織、析草前,將藺草的三角結構搥平,便於編織。這個藺草中富有五感的動態經驗,我們轉譯為Fine-dining常用的糖球、脆硬食物的敲擊棒。與藝術家合作,回收作品邊角料車製,再以手工拋磨,復刻出積年累月的痕跡。

主廚說菜:回應設計師的概念,初次來到苑裡藺草工坊,看到阿姨們搥草的畫面與聲音此起彼落,以設計師產出的縮小版迷你木槌轉譯在餐桌上,最後一道甜點以透明糖片點綴,使用木槌敲打融合,搭配的艷陽柑來自南投中寮,正值產季,並寓意希望藺草工藝能再次旭日東昇,艷陽高照!

 

 


當日其他菜色介紹

  •  

    【沙拉】

    山|海|大地

     

    主廚說菜:希望能夠傳達苑裡有山有水的地貌。食材使用苑裡海邊特色的鯊魚皮,來象徵著苑裡「海」獨有的食材,鯊魚保存不易,時常不喜食部位都會絞碎製成好保存的魚丸等製品,對我而言在餐飲中的永續,並不只是減少食物浪費,而是積極的能夠增加食材的使用率,像是番茄梗跟皮很容易被忽略,透過料理的手法,也可以讓大家感受到不同的風味!

    【海鮮澄清湯】
    澄清湯|魚丸|芹菜

     

    主廚說菜:苑裡最為人熟知的魚丸,以新鮮魚漿製成,紮實而Q彈,搭配金黃透徹的魚澄清湯與芹菜油,讓熟悉的魚丸湯帶出優雅的氣質。
    【藺草燉飯】
    鴨間稻|放牧蛋|藺草

     

    主廚說菜:想到以前的草袋飯就是以藺草編織而成的蒸飯袋煮飯,於是以藺草炊蒸的鴨間稻糙米並製成燉飯,最後在口裏留下的是藺草的香氣 ,是懷念也是想念,讓嘴角不自覺的上揚!
     
  •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