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飛牛牧場2.0 :從牧場到森林樂園,舞牛森的創意新章

飛牛牧場2.0 :從牧場到森林樂園,舞牛森的創意新章

2025.01.30
圖片 - 舞牛森度假飯店
文字 - 林美慧
文字 - 林美慧
圖片 - 舞牛森度假飯店

難得的時刻,在同一次採訪中,三代人共同出現,在彼此面前剖析彼此。在這些對話中,交織著父親的傳承意志、如何放手與兒子的反叛與妥協和成長,當然,也少不了創新的火花。

飛牛牧場的創辦人之一吳敦瑤董事長年過八旬,已經退休,將棒子交給了長子、總經理吳明哲負責牧場的經營與管理。而第三代的長孫-吳宗軒,則以建築師的美學,開始參與飛牛牧場2.0的規劃-舞牛森度假飯店,將新一代的創意與視野,在空間裡表達得更細緻、更靈動。而這些都要先從第二代吳明哲如何接班的故事說起。

圖片名稱
已經經營五十年的飛牛牧場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飛牛牧場的2.0更美了,除了有舞牛森度假飯店,也朝向五感的全面性體驗。(攝影:陳志東)

第二代經營者吳明哲:從逃離到接棒

「小時候,家裡第一次養了8頭牛,我當時覺得新鮮又好玩,爸爸要我們每天餵牛後才能去上學。但牛越生也越養越多,餵牛成了苦差事,在這樣的既定印象長大後,即使感受到父親想要我讀畜牧系並長期留在牧場發展,對年輕的我來說並不是很有吸引力。」現任飛牛牧場總經理吳明哲,是創辦人之一吳敦瑤的兒子,娓娓道來後來如何被父親「算計」、他再把自己兒子也「算計」回來幫忙的心路歷程(笑)。

這段童年的「壓力」,讓吳明哲在升學時一心想要逃離酪農業,他選擇讀機械,然而越想逃卻越逃不了的命運安排總有其幽默之處,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乳品加工廠工作。「那段時間,我早上進工廠,晚上出工廠,整天待在密閉空間裡,生活毫無變化。做了四年後我不想再繼續下去。」之後開始嘗試做業務,直到結婚後,吳明哲終於做出了回到牧場的決定。

「那時候的未來其實是完全未知的,但我們夫妻抱著也許是天命的心情,決定投入牧場的經營。老婆也將興趣作為周邊商品的發展,例如以牧場作為畫畫的主題創作都懸掛在舞牛森的房間、也自己做牧場的手工皂等;我父親負責景觀設計,我則專注於營運規劃。我們的分工彼此不衝突,很自然,彼此補足。」在吳明哲說這些心路歷程時,他的爸爸吳敦瑤在旁一直微笑著,讓我們不禁好奇身為創辦人之一的吳敦瑤如何看待兒子的接班。

圖片名稱
飛牛牧場始終保持著對土地和環境的深厚敬意,為台灣的酪農業與生態貢獻自己的力量。(左/攝影:番紅花,右/攝影陳志東)

第一代經營者吳敦瑤:跨代合作的軟繩哲學

「整個設計和規劃,我只跟我兒子講,你要做什麼自己承擔,自負盈虧,所以8年前要開始規劃舞牛森度假飯店時,我都不開口,因為我開口就會影響他們,除非他們問我問題,要不然我都不會講。」讓接班人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摸索、成長與承擔,在他看來,這是最好的支持方式——不插手、不過度干預,尊重他們的選擇與決策,讓接班人在實踐中學會責任與挑戰,也能夠真正擁有自己的成果。

至於如何「設計」讓兒子和孫子都回來接班,吳敦瑤說,「就不要講太多,就是一直做就對了,身教大於一切,有一句諺語「軟繩牽豬」,你要叫他們回來,你要「放」,要不然你牽不回來。」這時吳明哲說,當年他離開乳品加工廠去做榨乳機的業務就是爸爸介紹給他的工作,現在回頭想來,爸爸看似放手讓他在外面闖蕩,但都把他圈著在這領域,這就是爸爸的心機-那條看不見的軟繩。這段話讓在場所有人哄堂大笑,但也更感佩吳敦瑤的智慧與人生哲學。

吳敦瑤說:「我很高興,我就是希望他們都接棒,這就是我人生最快樂的事。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園丁,就是尋求快樂的方向,尋求不干擾的方向。」這種柔和的力量與智慧,是他多年經營事業的心得,也是他放手讓家族接班過程中的體會。

圖片名稱
三代一起打造飛牛牧場的2.0。左為總經理吳明哲,中為創辦人之一吳敦瑤董事長,右為第三代吳宗軒建築師。(左/攝影:林美慧、右/攝影:陳志東)

「舞牛森」與第三代吳宗軒的創意

而第三代吳宗軒又是如何被阿公那條軟繩牽著、並受到影響呢?自小便與阿公吳敦瑤一同參與牧場各種工作的他,跟著阿公操作挖土機、鋤草、還有看著牧場高高低低地形的開發,開始對景觀與自然、建築、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新推出的「舞牛森」度假飯店,室內設計與規劃正是出自吳宗軒之手。他說,因家人對他的高度支持,鼓勵他學習建築專業,他也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因畫畫得到許多獎項,自然而然也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這也回應了創辦人吳敦瑤所說:「家族成員的專長不應衝突,而應互補。」例如,吳宗軒專注於建築美學,而其他成員則在經營與規劃上提供支持,最終這些努力能夠連結到家族事業的核心目標。

圖片名稱
創立以來,飛牛牧場以結合教育、休閒與環抱理念的綜合性農場,成為台灣休閒農業的先驅。(右/攝影:陳志東)

在參與設計「舞牛森」的過程中,吳宗軒也面臨了家族內部不同世代的意見。例如,在外觀顏色的選擇上,阿公吳敦瑤選了紅色,但整體紅白相間的色調卻被父親認為太過高調,但阿公認為這樣的配色能帶來視覺上的吸引力,經過討論後,這一設計被保留下來與園區裡的落羽松互相輝映,並成為舞牛森度假飯店一大亮點。而在室內設計的風格上,吳宗軒原本的構想是走現代簡約風格,但爸爸吳明哲喜歡美式的鄉村風,最後,考量飛牛牧場一直是以鄉村風定錨,他選擇融合美式鄉村,但以現代手法重新定義,以內斂和諧的質樸展現精緻的當代鄉村,並在細節上多所著墨。

圖片名稱
以鮮明的紅色與白色搭配成為建築外觀的主色調,在大片綠意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搶眼,帶來視覺上的亮點與活力感。這樣的設計靈感來自於鄉村牧場的經典元素,同時也融入現代美學,讓紅白色調與周圍的落羽松景觀相映成趣,成為園區中最具辨識度的建築之一。。(攝影:林美慧) 

可以看到在房間房號與房間內都有酪農存錢桶的身影,那是代表飛牛牧場以養牛起家的符號也是記憶;客房設計特別規劃了客廳區域,作為家人談天、放鬆的中心地帶;結合窗邊沙發的設計,外部森林的美景自然延伸至室內,夕陽西下時,陽光傾灑入室,正適合用餐前的愜意閒聊。再者,房間裡的吧檯區域以木作延伸,處處圓角,呈現出非常細緻兼具風格質感與處處貼心的空間。牧場的住宿設施雖已有多年歷史,但吳宗軒在構思全新住宿單元時,設計核心聚焦於旅客的休憩體驗,目標是打造一個不同於傳統飯店的空間,不僅舒適,還能讓人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

圖片名稱
現代而精緻的當代鄉村風格,大面對外窗迎接森林風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房間內的使用水都有經過機器過濾礦物質,用來洗臉、洗澡時會感覺水質特別柔順。

舞牛森度假飯店:設計與餐食的雙重魅力

舞牛森飯店大廳的設計還有個特別的故事,也是在過程中阿公吳敦瑤唯一的堅持。原本生長在飛牛土地上的近百年樟樹,敵不過劇烈氣
候的變化,結束第一階段的生命。飛牛牧場創辦人吳敦瑤夫婦兩人以手工的方式將樟樹的表皮一刀一刀地去除,再找到在地( 通霄)傳統的木雕師傅巧手製作成現代感十足的椅子與桌子,保留整顆樟樹的形態與氣味,賦予新的生命座落在舞牛森森饗廳內,成為舞牛森度假飯店的鎮店之寶,而我們大夥就在這張樟木桌上享用主廚用心製作的酪農餐。


別出心裁的酪農餐是主廚黃國城精心的規劃,每道菜都使用飛牛牧場各式乳製品入菜,譬如牛奶和起司、優格等,為每道餐點增添不同的特殊風味,像是莫札瑞拉起司搭配松阪豬、破布子帶出起司味道加上青醬的沙拉;台農57號地瓜用橙汁去密成的冰地瓜泥,搭配蝦球、優格吃的前菜;飛牛烘焙坊的手做披薩、鮮乳吐司與麵包,以及豐盛的蔬菜牛奶鍋……等,不僅注重當地新鮮食材的選用,更以巧妙手法保留了食材的自然原味,更迷人的是那些在地食材的奇妙融入,如何與牧場的元素互動,每一道都充滿創意與驚喜,強調在地食材運用的他們也正著手申請加入綠色餐飲指南的綠食宣言運動。

圖片名稱
以飛牛牧場自產乳製品為主角,創意搭配當地與季節食材,酪農餐呈現出道道驚喜。(部分攝影:林美慧、陳志東) 

飛牛牧場 x 舞牛森:美麗的森林牧場,生態與牧場的未來藍圖

展望未來,吳明哲還計畫種植大量的樹木,將牧場打造成一片森林與牧場相融合的景觀,呼應「舞牛森」這個名稱的核心概念:讓牛「飛」起來,甚至能「舞動」。那片將生態與牧場結合的藍圖,彷彿已經可以想像那片盎然的森林綠意。

飛牛牧場的三代傳承,以第一代的開拓精神為基礎,結合現代與傳統的對話,讓飛牛牧場不僅成為自然教育的典範,也是一段家族傳承與創新的佳話。無與倫比的牧場草原風光與「舞牛森」的精緻設計和迷人的酪農餐,再加上三代家族協調、傳承與創新精神,正是飛牛牧場持續飛舞、向前的最大動力與魅力。

圖片名稱
飛牛牧場與舞牛森度假飯店的背後是三代人緊密協作、彼此補足的成果。從第一代的遠見開拓,到第二代的營運創新,再到第三代的設計美學,家族成員透過溝通與相互尊重,共同打造出這片森林與牧場交融的自然樂園,展現了世代間無縫銜接的默契與創意。
【關於飛牛牧場與舞牛森】

成立於1975年的飛牛牧場,最初名為「中部青年酪農村」,由施尚斌先生與吳敦瑤先生共同創辦。兩位因參與政府鼓勵酪農業發展的計畫,遠赴美國和紐西蘭接受專業訓練,學成歸來後立志推廣乳牛養殖。然而,當時的台灣市場尚未普及需求低迷,加上經營初期的種種困境,讓原本17名成員只剩下施尚斌和吳敦瑤堅持下來。1993年,牧場邀請美國HOH公司規劃園區營運,並正式改名為「飛牛牧場」。1995年轉型為結合教育與休閒的觀光牧場,成為台灣休閒農業的重要推手。2024年,牧場迎來50周年,並推出了舞牛森度假飯店,標誌著飛牛牧場的2.0版本。

舞牛森官網https://www.woodland.com.tw/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