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Life ]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自我實現之路,探索永續創作軌跡

代工藝青年如同繁星,以各自的熱情與技藝,在浩瀚的工藝宇宙中開拓出屬於自己的軌跡。2025年是工藝中心邁向70週年後的重要延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陳殿禮主任提出「活工藝,工藝活」之倡議,並於2025年開春推出第一檔特展《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展覽將於1月15日(三)至5月11日(日)於臺灣工藝中心開幕。展覽涵蓋六大主題區、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臺灣工藝青年的創作樣貌,並透過職人故事展現時代精神,勾勒出台灣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展覽以哲學家班雅明的名言——「理念之於物件,如同星叢之於繁星。」為靈感,藉由挖掘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工藝青年群像,試圖構建一幅屬於當代的工藝宇宙。策展人方敘潔談到此特展,不僅關注工藝技藝的傳承,也同時探討當代創作者如何以技藝為媒介,讓工藝在「造物」之外,也是工藝青年表達自我、回應社會的媒介。工藝青年如何因應當代社會變遷與科技進步,透過創作探索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如今,工藝青年可以不只是隱身於作品背後的匠人,還可以主動以工藝家的個人特質及作品創作形成與文化的對話,重新定義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
以「星圖」為概念,寓意每位工藝青年在工藝宇宙中的獨特軌跡,並透過六大主題區:「日常造物照起工」、「開工就是要開市」、「光環自造者」、「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放光照耀著的恆星」及「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呈現他們如何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星軌道路。

工藝青年的星圖起點,始於日常與在地風土之作
展覽以「日常造物照起工」為序章,帶領觀眾從最日常的生活單位出發,見證工藝青年如何以地域素材和文化脈絡,創作出充滿地方情感與文化特質的作品。如以構樹皮自然纖維作為媒材的「黑色特工隊」機能性創作;匯集台灣各地不同的土質,從陶藝創作到生活器皿的「土星工作室」。無論是一件平凡的器物,還是一段與生活環境的連結,都在工藝青年的巧思中變得獨一無二。這些作品承載「日常」與「造物」的雙重意義,不僅是生活中的實用物件,更是工藝家內心情感的映射,讓觀眾感受人、物與地方的深層聯結。

工藝創新與創造經濟,多元模式的實踐
「開工就是要開市」展區,展示了工藝青年在社會經濟模式上的創新與突破。如將燕椅重新詮釋,放上線上募資的「路力家器具」;以及開發金繼材料包和體驗課程,將工藝製作推廣至更廣泛的族群的賴信佑(光山行)。這些工藝青年從多元的市集參與到跨國線上銷售,觀眾可透過展覽了解工藝如何成為現代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從製作過程到產品的價值轉化,皆展現工藝青年如何將志業與職業合而為一,開創出自己的經濟軌跡。

科技與創意結合,當代工藝的多樣面貌
在「光環自造者」展區,本展區亦嘗試透過其不同身份及角色所對應的創作,藉由工藝創作所傳達出的個人化特質。聚焦當代工藝青年如何將科技融入創作中,並以自造者(maker)的精神開拓出嶄新技藝與視角。如數位工藝實踐者闞凱宇,透過演算法等參數設計及3D列印技術協作,展現了對工藝技術邊界的不斷探索。

與此同時,工藝青年在創作中也多有自我角色的投射與反思,像是以母親身份編輯小孩的塗鴉製作成陶器的「小孩畫畫媽媽制器」,同時也以工藝家顏亦慈的身份持續創作;活躍於社群媒體的陶藝家王怡方,從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得到靈感,反身思考自我存在狀態。他們的作品不僅表現技術,還傳遞出個人風格與創作者的身份設定,為觀眾帶來更多啟發創新實驗性的個人作品。

跨越界限,工藝技藝的精進之路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展區,聚焦工藝青年的學習與技藝提升。他們打破學科與地理的限制,通過跨領域的知識融會與技術精進,實現跨文化、跨國際的工藝交流,如旅荷藝術家高寶惠有著工業設計背景,將紙張、漆器技術加以創新,此次展出作品「Paper Pleats」系列,曾入圍LOEWE工藝獎決選(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漆藝家易佑安不斷地精益求精、持續深造,目前在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博士後課程進修。這些工藝青年展現了驚人的學習熱情與適應能力,為工藝注入多元化養分。

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工藝的更深層意義
「兀自照耀著的恆星」展區,你可以想像當星體成形之際,除自行發亮之外也能照亮的其他人。工藝青年在技藝精進之後,除了傳承工藝技術,他們也積極關注社會議題,以創作回應外部世界的需求。如里爾家具在設計器具時,從台灣歷史去命名、延伸成造型;吳其錚創作出的風獅爺系列,以想像中的動物呼應安平風獅爺的民間傳統;青年復興苗栗苑裡的廖怡雅,以品牌「藺子」,將當地傳統的蘭編與阿嬤的手工藝共創商品,希望這項傳統工藝能夠世代相傳。他們用自己的專業和心力,讓工藝回應社會議題,並透過行動帶動更多人投身工藝志業。


藍海中的星圖,創造未來的可能
展覽以「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為意象的裝置作品,呈現當代工藝青年的整體發展圖景。每位青年都如同一顆星,透過各自的軌跡構築出一幅廣闊的藍海星圖,展現當代工藝新象。展區內的裝置藝術以星圖為靈感,邀請觀眾一同見證工藝宇宙的誕生。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出「活工藝,工藝活」,讓人人生活有工藝,讓工藝活重新被復興,讓工藝價值與精神深入人心。《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特展,面對當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期盼能以此倡議,展現臺灣當代工藝青年的創作和職業發展的新視角,見證臺灣工藝新世代的動能與未來影響力。

展覽以開放性的視角,專注於當代工藝青年的創作現狀,策展人方敘潔談到:「我們試圖客觀地捕捉工藝青年如何在當代社會環境、科技發展以及社群平台的影響下,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徑,並通過創作表達生活態度與文化價值。」此次展覽的焦點不僅在作品本身,還延伸至創作者為何選擇特定材質、技術以及創作路線,試圖挖掘工藝背後的深層意義。《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展覽,邀請大眾探索當代工藝,透過這些創作,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工藝背後的故事。

|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 展覽日期|2025 年 1 月 15 日至 5 月 11 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設計館 1-2 樓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