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國際小米年|2023種子生活節

[ 2023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

國際小米年|2023種子生活節
首頁專題國際小米年|2023種子生活節【國際小米年07】小米產業鏈──生態價值提升,讓小米成為部落經濟主力

【國際小米年07】小米產業鏈──生態價值提升,讓小米成為部落經濟主力

2023.11.07
圖片 - 台灣原味
文字 - 孫維利
文字 - 孫維利
圖片 - 台灣原味

這些曾經飄洋過海的小米終於重回家鄉,一半送回部落、一半送到種原庫繁殖。有了這些珍貴的種原,各地部落也開始進行小米復耕,然而,因本土小米價格敵不過進口小米,以及栽種上需要大量人力,許多有志青年最後棄耕。

小米復耕的啟航

近期台灣小米復耕開始蔓延,當中最關鍵的事件之一,便是2011年,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從美國國家種原庫,引回了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博士在1977年臺灣收集的小米種原。

在八八風災後,部落族人想要進行農耕生活卻沒有屬於自己部落品種的小米而煩惱,這時郭華仁老師注意到台灣國家種原庫裡竟沒有保存台灣原生種小米,輾轉在美國國家種原庫裡找到——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博士曾來台研究,他的足跡遍佈布農、排灣、泰雅、魯凱、久美等12個部落,收集96個原生小米品系,在郭老師的努力下,這些曾經飄洋過海的小米終於重回家鄉,每批種原大約有200粒、他便就將100粒送回部落、100粒送到種原庫繁殖。

掛滿小米束的小米牆既是保種,也是知識的交換,展示著多樣性的小米種。室內不時會焚燒木柴,以傳統煙燻保持屋內木頭的乾燥與除蟲,讓牆上的小米束得以被完善地儲存下來。 

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轉變

有了這些珍貴的種原,各地部落也開始進行小米復耕,然而,因本土小米價格敵不過進口小米,以及栽種上需要大量人力,許多有志青年最後棄耕。台灣原味吳美貌說:「八八風災後來到嘉南部落,當時每戶人家多多少少都種些洛神、小米,面積小小,只做為自用和祭典使用,甚至有些購買別部落的小米來進行祭典。」她曾問部落族人為何不種植小米,原來他們不知道要將小米銷售到何處? 當年,小米被部落族人視為沒有經濟價值的農作。於是她便與金峰鄉鄉代表、產銷班班長討論,決定第一年先試種小米、第二年試種紅藜看看。

台灣原味吳美貌指出農業轉型,進入有計畫的生產,就不能再像過去為了祭典栽種那般隨性,會遇上蟻害、鳥害等問題,非常考驗族人的耐性。

以往為了祭典,栽種好壞不是那麼在意,然而改為有計畫性的生產,便不能如往日般隨性;先是播種時的蟻害、再來是出穗後的鳥害,都在考驗族人的農業轉型耐性。剛開始產量雖然不大,然而後端的行銷讓沒有推廣經驗的吳美貌壓力很大,「我希望以長遠來看,不只是看到農業生產,而是希望能能將生態環境、文化等共識融入部落整體發展。」她說,小米與生態息息相關,早期在沒有氣象報導的年代,耆老們都是仰賴看見的生物、夢境、打獵的收穫…,感受季節的流轉,就知道播種小米的時間點;甚至是觀看月亮圓缺、氣候變化,決定哪時候要播種。

吳美貌指導族人改進了小米的加工程序,包括在曝曬、脫粒前的準備工作,以及脫殼過程中的風力選擇,直至分裝、清洗、和曬乾等後續步驟,這些改良顯著提升了小米的外觀品質。

她說,早期推廣小米很辛苦,族人沒有對外銷售經驗,採收後的小米直接放在水泥場曝曬、脫粒脫殼後,打出來的小米滿是粉塵、小石子和未脫殼完全的小米,分裝前都需要再經過水洗、曬乾、仔仔細細挑去雜質等;經過一再溝通,改善曝曬、脫粒前的準備和脫殼時的風選,得以讓後續的小米加工程序順利進行。再者,因為小米殼很薄,經過日曬雨淋、或是受到焚風影響很容易受傷;尤其是遇到颱風季的焚風,該期的小米就會有燒焦的落印,而影響外觀品質。
 

小米生態旅遊與部落總體營造

她推動小米有機轉型,也期盼透過生態環境的價值提升,讓小米成為部落經濟的主力。
「部落要活絡自主,必須要自己有產業。」雖然國產小米已經受到國人重視,然而仍有供需不平衡、產量不足以提供市場的狀況,導致小米價格年年上漲,「依據行政院農委會的資料,1960年代全台小米種植面積達6,000公頃。小米曾是原住民的主食,是部落歲時祭儀的主要祭品。」隨著人口外移,小米種植面積大幅下降,108年度種植面積189公頃、110年度種植面積只有121.5公頃。有鑒於部落與小米面臨的困境,與地方討論後,她決定與金峰鄉太麻里鄉有志於農業轉型的族人一起推動臺東三寶:小米、紅藜、洛神種植,從生產、加工、銷售緊密陪伴。

台灣原味過去十多年致力推廣將小米走入餐桌,希望小米不僅僅是部落祭儀文化的象徵,它也能是家家戶戶可輕易取用的食材之一。

除了農業轉型,吳美貌更積極投入部落總體營造,也就是現今的地方創生,陪伴各個部落裡的青年撰寫計畫書、改善周邊環境,鍛鍊表達解說能力…透過各種增能的深度互動,讓參與農業轉型的夥伴們改變生命質量,產業也因此奠定發展基礎。有了產業,再慢慢營造生態旅遊條件;例如踏查傳統領域座位生態旅遊動線、思考運用生態工法興建遊客中心、旅遊中心,為部落帶來正向循環與生機。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