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田人:三位非典型青農的故事

[ Farmer's Story ]

做田人:三位非典型青農的故事
首頁專題做田人:三位非典型青農的故事【做田人】黃宇君:藉由我彎腰的身體,也連結了你們與土地之間|阿君仔的山居筆記

【做田人】黃宇君:藉由我彎腰的身體,也連結了你們與土地之間|阿君仔的山居筆記

2020.04.22
圖片 - 黃宇君
文字 - 黃宇君|本文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提供
文字 - 黃宇君|本文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提供
圖片 - 黃宇君

山居三年,越來越喜歡山上優雅的春耕勞動。莊子言「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半機械翻田、手工插秧收割的農事節奏,讓我有機會身在少機械的環境中,使得自己能夠更放慢腳步,順著自己的心去耕作。

圖片名稱

春分後七日

乍暖還寒。諺語說「春分落雨落到清明」,北台灣的貢寮,細雨紛紛,雲霧氤氳裊裊,水氣從遠方的海面輕飄而來,與翠綠枝枒的山相遇,於是在家門前落下綿綿小雨,滋潤正在央床茁壯的苗。

陰曆正月灑下的稻穀,已迸出新芽,長出三片子葉。等候清明插秧來臨前,我為田埂敷上新泥,替田區除草耕耘。頭兩年糊田埂,老是抓不到訣竅,不是東缺一角,就是西多一塊,田埂表面凹凸不平,如被踐踏多回。今年有幸,請山腳阿伯教我糊田埂,阿伯的田埂如土的藝術品,平整劃一,直叫我興嘆。

圖片名稱
美麗的貢寮水梯田。

阿伯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錯工具,田埂又怎麼會平?看阿伯拿著四角耙,雙腳定力側身轉腰,俐落地耙起一團團半濕土,將土堆成山,再用平耙順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挖土的工具使用錯了!四角耙的尖角,能深入田土,掘起厚實的土團,平耙的長型面,可滑抹成堆的濕泥,塑型田埂表層。跟阿伯借利器學招式,這回門前的梯田田埂,也像土的作品了。

前些日子,山上的蘿蔔終於採收,盛產的菜頭,最適合做成菜脯。冬天收成的蘿蔔,碰上多雨的東北季風,造就了蘭陽菜脯獨樹一格的風味與色澤。首先將採收好的白蘿蔔刷洗乾淨,再來切成大塊條狀,搓鹽去水,接著將菜頭裝進棉布袋重壓四天,每天把澀水瀝乾,第五天待蘿蔔生水去盡,以一定比例的糖鹽攪拌裝瓶,黃黃鹹香的菜脯,就大功告成了。(2019.3.25)

圖片名稱
在山川里海間認真度日。如同你們在工作家庭裡,努力生活一樣。

立夏小滿間,雷聲轟隆

驟雨間歇,水氣滋潤大地,鮮花綻放遍野,水田裡蛙聲此起彼落,豆田邊草蟬高低鳴叫,昆蟲蜂鳥在花草間穿梭,老鷹林鵰在空中盤旋,萬物變化宣告夏天來臨。

插秧後50日,稻子持續分櫱茁壯。山上耕種第三年的田,雜草茂盛。不像平地田草,由稗草獨秀,梯田雜草多樣且以水生植物為主,好比野慈菇、鴨舌草、水竹葉、空心蓮子草等。山上的老人家,插秧一個月左右,會第一遍挲草,將雜草的幼苗,挲進土裡當作養份。第二遍挲草,則會在稻子開花結穗前進行。

圖片名稱
穗很長也很飽滿,但願一切風調雨順。

夏將至,夜晚水田蛙鳴聲不斷,有「勾~勾~勾~」的貢德氏赤蛙,「給給~給給~給給~」的腹斑蛙,和叫聲像子彈「搭~搭~搭~」的白頜樹蛙。今年觀察蛙鳴時,意外聽見田裡,來了曾經為保育動物的虎皮蛙(俗稱水雞)。「剛~剛~剛~」的虎皮蛙,和雨蛙、澤蛙三部合唱,替寧靜的山頭,增添了幾分熱鬧。

五月的貢寮山,對農夫而言,有個重要的日子,便是取地瓜藤種植。發給地瓜藤當日,在地的農夫們,會聚集到農會門口,領取大把的瓜藤。這幾天,走過田邊都會看到農人們,正在培土插藤。我們當然也是。鄰居阿伯拿了一大束地瓜藤,教我們種植瓜藤的技巧。聽說,藤葉如果沒斜插正確,根莖就不容易結地瓜。希望今年也能結實纍纍。

農耕生活來到第七個年頭,每年我都會重新問自己「我與田的關係?」有人曾經告訴我,一件事情重複不斷的做,會發現其中有不同深度的樂趣。我漸漸能體會這感受。前些日子,我在田間彎腰除草,除著除著,內心有個聲音對自己說「我從田裡得到安定,那我又為他們付出什麼?」我想,答案就在耕作中。(2019.5.20)

圖片名稱
上/有人曾說一塊田區得經過3年,才能說算是稍微了解他。左下/紫米弄花時好多野蜂呀!沒錯~蜜蜂腳上黃黃的就是花粉。右下/自己發豆麴。

芒種悄悄走過

接迎到來的是端午和夏至。正時夏季節氣,氣溫隨著節氣的推移,逐日溫熱起來,寒冬的暖厚衣物,到端午日後,也被人們紛紛收放於櫥櫃閣樓。農村有句諺語說「未食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著實表現出,節氣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連結。

插秧後75天,我發現水稻長出「止葉」啦!止葉,又叫做尾葉,當水稻生長到達分蘗(類似分枝的意思)最盛期時,莖部尖端的生長點上,會形成最後的葉片,此葉片挺直向天樣態如劍,所以也稱劍葉。劍葉長出表示水稻即將抽穗,稻穗會從止葉葉鞘抽出,進入抽穗開花期。

山中空氣濕潤,許多木製餐具,常常抹上一層白霉,我經常得將木製餐具,趁著陽光露出頭時日曬殺菌。前些日子,我在早川由美《造物的日常》一書中,看見蜂蠟油的作法。先將蜂蠟(10g)與純胡麻油(100g),兩者加溫至60度後混合,待冷卻再塗抹在木餐具上。經過來回幾次,塗抹、日曬、塗抹、日曬,現在家中的木製飯匙、湯勺、抹刀等,可安心地放在碗櫃中,無須擔心長霉。

圖片名稱
左/把冷卻後的蜂蠟油塗抹在木製或竹製的餐具上,日曬數次後,木、竹製品就不容易再發霉。右/改良後的雞舍,大門多了紗窗與門檻,防止蛇蛇再爬進去。

就在這個月,我們終於為自己的愛雞蓋了雞舍。開始養雞到現在,差不多兩年,前前後後,養了三批雞隻,過程曲折好笑。第一批養七隻雞,數隻被大貓叼走,而後僅存跟著我們上山的兩隻母雞,也在山中被狗狗大軍圍剿,命運和她們的同伴一般,躲不過其他動物的追獵。第二批養了六隻土雞,誰曉得有五隻是公雞,這對於吃蛋不殺雞的我們來說,簡直是上天捉弄。最後我們只好把公雞分養出去,留下唯一母雞,與一隻暖男公雞。有鑑於第二批的經驗,第三批直接飼養蛋雞。

養雞除了食蛋,雞糞也是我家堆肥的重要資材,適當地加入已熟成的雞糞,會增快廚餘堆肥的分解速度,黑黑鬆鬆的堆肥,成為菜園的天然肥料。現在飼養的雞隻,數量雖然不多(一公一母和三隻小蛋雞),可牠們白天在山中自由奔跑,傍晚給食碎米引誘回巢,算是過著相當幸福的生活。(2018.6.14)

圖片名稱
正在挑選今年山上收成的黑豆,與雞共度的山居時光。

小暑已過,大暑將至

夏熱暑氣,令人慵懶,有句話語「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風土高溫而悶濕,總提不起對熱食的胃口,所幸山頭農婦,有野菜香蕉花、山芹菜,與漬物豆腐乳、味噌,替身體清熱開脾。自然與古早味的食,撫慰農忙七月間的我。

颱風從本島擦邊而過,挾帶豐沛雨量,也為我帶來虛驚一場。對即將收割的農夫來說,颱風的侵擾,無疑會造成收成的損失。農夫們肯是期盼風調雨順。許多已經割稻完畢的農友分享,今年雨多於晴的天氣現象,讓稻穀產量銳減,不如去年豐收。氣候異常下,不求豐年,只求順利日曬,平安入榖。

端午至立秋,是釀造時節。年復一年,在暑日裡發麴、曬豆腐角、熬醬油,才會覺得自己,真正經歷夏天。烈日中,忙碌而優雅地,劈柴燒火蒸煮加工,汗滴與熱氣隨著升溫的爐灶不斷冒出,我時而彎坐灶口調整火侯,時而起身攪動爐鍋,專心致志於眼前的食材,忘了時間流動,不小心就從清晨三點,來到中午時刻。《舌尖上的禪滋味》一書裡提到,勞動後的飢餓感,是讓料理美味的最佳調味。真是如此。柴燒加工後,那怕只是一盤豆乳涼拌苦瓜,都能令我感到幸福。

也許是知道自己,正往下一個人生階段前進,因此想多留一些時間跟自己獨處,所以今年不管是,日常生活或網路平台,對外的互動似乎不如以往熱絡。山頭待久了,終日與蟲鳥花樹相處,慢慢地習慣少與人接觸。想對關心我的穀友說,我還在,還在山川里海間認真度日。如同你們在工作家庭裡,努力生活一樣。(2019.7.22)

圖片名稱
上/每年總要曬過豆腐角,才會覺得經歷過夏天。左下/為了減少衛生紙的使用,自己染的植物染手帕。右下/務農不久後,我開始為自己、為他人做簡單的衣服。

立秋後,處暑前

一天落雨一天涼。時令隨著節氣轉秋,溫度漸漸涼爽。老人家紛紛趕在立秋前發麴釀造,深怕自然落菌的環境不夠濕熱,導致發麴不易。順著風土人情,我也快馬加鞭的製麴熬醬。

不同於西部蔭油的作法,宜蘭古早味醬油因應此方土地,多雨日少的天氣型態,智慧地運用端午後立秋前,赤焰的日頭,發麴釀造黑豆。入甕的豆麴與鹽水,不封蓋坦誠地接收日月精華,獨樹一格成陽光醬油。農婦我跟隨節氣,熬煮完一甕醬油,趁著空檔把握難得豔陽,趕緊將碩大的葫蘆刨絲,日曬葫蘆乾,天然乾燥露水回潤的葫蘆乾,風味獨特,相當適合清炒煮湯。

圖片名稱
左/每年第一次發麴都很緊張。右/葫蘆片吹著海風、曬著太陽,然後慢慢縮小成乾。

山上的稻米開始收割了!感謝老天爺讓颱風來在收割後。大部分的秈米皆收成入袋,而晚熟無法收割的紫米,也堅韌地挺過利奇馬颱風,僅少部分區塊稍微傾倒。山上的老人家,教我把傾倒的植株,四把為單位,左右左右交叉相撐,好讓即將飽熟的稻穗,不會因為稻株歪斜而垂頭浸水。農耕第七年,面對大自然殘酷的那一面,我似乎慢慢地找到接納的應對之道。因為明白無法控制天災,所以也就更珍惜愛護環境,用自己小小的力量,盡可能減低自然帶來的反撲。

夏日是曬稻、曬藥草的最佳季節。山上野草蔓蔓,魚腥草、仙草、艾草、地耳草、埔姜、芳香萬壽菊等,都是大地賜予的禮物。曬乾的草藥,可以柴燒熬煮複方青草茶,也可以磨粉手捏製成安神薰香,還能打汁入皂做出草本手工皂。野草植物是很美麗的自然創造,人們經常因為不認識它們,總是將野草視為雜草,一心只想除之。喜歡野草的我,想跟你們說,在繁忙的日常裡,如果可以請停下腳步,留個幾分鐘給自己,欣賞一下周遭看似不起眼的花草,也許它們會不經意撫慰你的心。(2019.8.12)

 

【野有蔓草】

南薑

 

 

圖片名稱

  幾天前,挖了幾根種植兩年多的南薑料理。南薑為薑科,可溫胃、祛風。台灣本土青草實用一書提到,南薑與紅棗煮成溫水服用,可改善手腳冰冷。我則是用南薑、番茄、檸檬香茅、自製辣椒醬,煮成泰式酸辣湯。

艾草、菖蒲、榕枝(牛奶榕)

 

 

圖片名稱

  端午習俗會在門口掛上艾草、菖蒲、榕枝(因山上沒有榕樹,所以用同為榕屬的牛奶榕枝代替),以保健康、驅邪、招福氣。我採集這三種植物,然後用紅線綁緊,倒掛家門,為端午時節帶來青草香。

山芹菜

 

 

圖片名稱

  有著芹菜味道的野菜山芹,又稱為鴨兒芹,是夏天消暑的好蔬菜。比起豆干熱炒山芹,我更喜歡生食菜類原本的滋味。將鴨兒芹與豆腐乳汁、洋蔥、酸豆、泡菜一同包入捲餅裡食用,能吃出野菜的鮮甜,及淡淡的草香味。

芒草

 

 

圖片名稱

  11月採收的芒草花,直到插秧後,才有時間製作成掃把。綁掃把沒想像中的難,比較難的其實是蒐集芒草與日曬。首先,等芒草開花後方能採收。再來要連續數天的冬陽曝曬,讓葉鞘收水乾燥,才能進行下一步,綁掃把的動作。

地耳草

 

 

圖片名稱

  地耳草為金絲桃科,開小黃花,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在菜畦邊的地耳草,是我們熬煮青草茶的配方之一。今年我試著把地耳草入皂。細長黃花瓣的植株,讓手工皂增添了許多草味。

 

以穀會友

圖片名稱
農務是一種生活方式,如同手作染布、釀造醃漬一般,是我與大自然相處的日常。能在自給自足裡,和地球萬物共同創造屬於愛的空間,是我所願所做中最美好的事。行走在這條種田的路上,有大家的陪伴我並不孤單,願我彎腰的身體,能夠連結你們與土地之間。

Facebook:以穀會友

圖片名稱



本文刊載
 

此教材以農業為主題進行教材設計與推廣,期望藉由此系列的出版,抛磚引玉,將我們推廣的經驗分享給有志於農業主題教育推廣的學校教師、生態農場、公部門及非政府單位之教育工作者,未來共同集思廣義將此教材更加圓滿活化,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出版單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更多資訊:https://bit.ly/35NP1RO
訂購網址:https://bit.ly/3dx8uJ6%E3%80%81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