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
首頁永續設計環境【永續設計】與蜜蜂共居!英國Bee Brick讓房屋磚塊變身獨居蜂旅館,恢復都市生物多樣性

【永續設計】與蜜蜂共居!英國Bee Brick讓房屋磚塊變身獨居蜂旅館,恢復都市生物多樣性

2022.05.23
圖片 - Green&Blue
文字 - 張雅雲
文字 - 張雅雲
圖片 - Green&Blue

多人以為蜜蜂和人類一樣,屬於群居動物,我們熟知於牠們嚴謹的分工與社會組織,熟知於那完美的六角形蜂巢;但這些蜜蜂其實只占蜜蜂群體的10〜15%而已,有將近90%的蜜蜂都是獨自生活的「獨居蜂」(正式名稱為「借坑性築巢蜂」),這龐大數量的個體蜜蜂雖然不產蜜,卻依然是重要的植物授粉者。

據研究可知,我們有1/3的糧食作物仰賴獨居蜂授粉傳播,因此獨居蜂的授粉效率是群居蜂的好幾倍,牠們默默在自然中穿梭,捕捉害蟲、採蜜授粉,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

圖片名稱
有將近90%的蜜蜂都是獨自生活的「獨居蜂」,雖然不產蜜,卻依然是重要的植物授粉者。

小小昆蟲,其實關乎人類的存亡

人類與昆蟲的關係其實十分密切而不自知。在氣候變遷、都市開發,甚至農藥濫用的情形下,蜜蜂的逐年減少已成為生態環境刻不容緩的問題。美國昆蟲學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遜(Edward Osborne Wilson)曾說:「如果昆蟲消失,那麼幾乎所有開花植物和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網也會消失。這種損失將導致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人類也將無法生存。」物種間的關係環環相扣且複雜,砍掉一棵樹,失去的絕不僅一棵樹,而是失去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這幾年我們已漸漸嚐到這樣的苦果,然而大自然中,尚有許多天然的孔洞與曲折的場所可供獨居蜂生活——這是城市中的蜜蜂所缺乏的,人們往往不會為昆蟲、鳥類或其他動物在城市中創造適合且足夠的生活環境。因此,近年來有些團體發現到這現象,創建出如「蜜蜂旅館」等場地,讓獨居蜂作為棲息及繁衍的場所;但建築設計中的相關裝置似乎很少。

圖片名稱
都市中缺乏天然的孔洞供生物築巢、生活,近年來有些團體發現到這現象,創建出如「蜜蜂旅館」等設備。

讓建築變得「有機」吧!

不同於多以木製的「蜜蜂旅館」,致力於環境與建築議題的英國公司Green&Blue設計了一系列可以讓蜜蜂、鳥類,甚至是蝙蝠融入於建築物中的棲息場所,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蜜蜂磚」Bee Brick®。

這些蜜蜂磚與生態學家合作設計,使用75%的再生混凝土製成,與普通磚的尺寸相同,但集合了數個不規則的孔洞,顯得自然而有設計感。Green&Blue的總監Faye Clifton說:「一直以來,獨居蜂在搖搖欲墜的灰泥牆和舊磚房中築巢,而雨燕、蝙蝠等物種則在穀倉和屋簷上建造房屋;但現代建築是如此完美而無縫隙,以至於所有的『洞』都被堵住了。」設計蜜蜂磚也只不過是回歸自然的一種方式而已。

英國布萊頓霍夫市(Brighton and Hove)更是頒布一項法規,要求五公尺以上的新建築中必須包含可以為獨居蜂提供巢穴的特殊磚塊,以及適合雨燕的鳥巢箱。這個法規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的機會,並為英國270種蜜蜂裡的250多種獨居蜂增加更多的棲地,也希望引發多年來忽視自然環境而引起的生態問題。

圖片名稱
英國公司Green&Blue設計的「蜜蜂磚」Bee Brick®,讓現代建築出現「洞」,供生物居住。

蜜蜂磚作為暫緩之舉,保護環境才是永久解方

事實上,在城市中為蜜蜂和鳥類創造築巢地對於維持該物種非常重要。依照獨居蜂的習性,巢穴在春季或夏季建立,每顆卵被產在一個密封的小室中,一次有6〜12顆卵,母蜂會提供花粉和花蜜供幼蟲食用。

Bee Brick®可被用於城市空間和沒有其他蜜蜂築巢的地方,在北半球需要朝南放置在陽光充足且溫暖的地方,並且至少高於地面一公尺;它可以建在牆壁或建築物中,也可以單獨放置在花園或特定的區域中。磚塊的背面是實心的,並有模製的空腔,蜜蜂會在其中產卵,用泥土或咀嚼的植物密封入口,幼蟲在春天孵化成長,並再次開始築巢的過程,不斷循環。

圖片名稱
Bee Brick®可建在牆壁或建築物中,也可以單獨放置在花園或特定的區域中。蜜蜂會在其中產卵,用泥土或咀嚼的植物密封入口。

或許有人會有所疑惑,蜜蜂距離人類生活的建築物這麼近是安全的嗎?其實獨居的蜜蜂是無毒無害的,只要不要粗暴地對待牠們,人與蜂可以安全地彼此共存。「然而並不是說蜜蜂磚可以解決一切問題。」Faye Clifton說,大多數獨居蜂只會在築巢地100公尺內的範圍覓食,因此我們必須在附近多行種植,這不僅僅是綠化,而是增加生物多樣性和考慮到自然整體的方法之一。

圖片名稱
大多數獨居蜂只會在築巢地100公尺內的範圍覓食,因此我們必須在附近多種植。

 

Design the way nature intended - Green&Blue


|核稿編輯:陳又瑄|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