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Environment ]
【種子保育】種子交換會:永續餐桌的提前佈署
2018年,首次全國性種子交換會在臺灣大學舉辦。會場匯集的全台各地農民所帶來上百種、超過3千包種子,被2百多位民眾一掃而空。淡水幸福農莊女主人陳惠雯回憶當時的盛況:「本來有限制每梯次的人數,但隊伍太長,乾脆解除限制。最後我們還被追問可不可以交換用來裝飾攤位的種子,讓我印象好深刻!」
為什麼我們需要種子交換會?
全國種子交換會指導老師、臺大名譽教授郭華仁說,過去農民會選擇田裡強健的作物來留種。作物經歷代代演化會更適應當地環境,也成為育種家改良品種的材料。面臨愈來愈嚴重的極端氣候,育種家需要更多材料來育種,才能讓我們的餐桌出現源源不絕的食物。
而透過全國性的種子交換會,各地農民可以增加新的品種和作物,育種家就有機會從中找到對抗嚴苛氣候的基因。
藉由交換種子,守護自己的餐桌
交換會中,陳惠雯邊說明活動的意義,邊鼓勵民眾帶回採種,隔年再帶種子來交換,讓品種在各地落地,長成多樣面貌。「這也形成善的循環,到了第二屆,拿種子來換的人變多了。」交換會上不時上演驚喜,「我換到原住民的豆子,以前沒機會接觸本土原生或失傳已久的品種。每次交換到沒看過的種子,都覺得興奮!」
台灣各地也有許多小型種子交換會,例如陳惠雯所屬的秀明自然農法協會。對不用肥料和農藥的秀明農民來說,擁有抵抗力好的種子極為重要,除了自行採種,他們也透過年度或區域性交換會交換種子。
陳惠雯樂意分享種子,說農業生手如果得到她手中經數代演化、對當地風土適應良好的種子,即使不施藥施肥,作物也會長得很好。若是拿回去的種子種成功,農民就能獲得成就感,進而肯定自家採種的價值。她和郭華仁都希望推動保種觀念,萬一未來種子被大型種子公司壟斷,才有力量維護種子的使用自由、守護餐桌的永續。
<本文經「里仁」授權刊登,
原文標題:種子交換會 永續餐桌的提前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