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種子生活節・芋
[ 2024 Seeding sustainability: Taro ]
【芋之島05】從部落家庭廚房到星級餐廳:原鄉芋頭的微型產業之路
「部落的芋頭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芋頭。」2024種子生活節的原鄉芋頭運用與微型產業論壇上,植物學家董景生博士一句話,打破了大眾對芋頭的刻板印象。這場匯集了飲食達人徐仲、米其林綠星主廚Wes與植物學家的對談,不只探討原鄉芋頭的多樣性,更探討部落文化傳承與當代餐飲創新,原鄉芋頭如何從部落家庭廚房走進大眾的視野中?
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Wes則帶來了產業端的觀察。「開啟越多的嘗試之後,你就會發現在一個客觀的視角下,食物變得有差異性,這個差異性是讓我們接受這個食物的開始。」Wes強調,在當今食物越來越趨於一致的時代,保留這些差異性特別重要。
面對特殊的原鄉芋頭,Wes以廚師的敏銳直覺進行各種嘗試。在實驗西拉雅芋的烹調方式時,他先以水煮後放置,揉製麵團包裹芋頭,再放進炭火中燒烤,Wes意外發現這種作法不僅保住水分,還讓甜味更為鮮明。更特別的是,這個靈機一動的作法,竟與部落傳統用泥土包裹烤製的方式不謀而合。另一次品嚐蘭嶼的alaleng芋頭時,他被其獨特的甜味吸引,直覺想用海水烹煮,巧合的是,這也是蘭嶼古老的烹調方式之一。
這種將廚師的專業直覺與傳統智慧相互印證的嘗試,碰撞出原鄉食材在現代廚藝中的創新可能。「產業會彼此觀察、彼此學習,不管是物材的發掘、烹調方式、風味的展現與組合。」Wes強調,當米其林餐廳開始重視原鄉食材,往往能帶動更廣泛的產業關注。這股風潮已開始逐漸發酵,有傳統中式餐廳主廚嘗試將芋頭製作成布丁,並願意將配方與做法分享給部落;也有青年返鄉投入在地品種的復育與加工。這些微型產業的萌芽,為原鄉芋頭的商業化開闢了新的可能。
植物學家董景生則從文化保存的角度,分享他在蘭嶼的觀察。他指出,在蘭嶼短短幾公里的空間裡,從上游到海岸,每個環境都孕育出適合的芋頭品種:流域上游的Maseveh品種搶得養分長得特別高大,而位於海岸第一線的田地種的則是最耐鹽分的品種,每個部落的芋頭都濃縮微氣候與風土特色。然而,當台灣的吳寶春烘焙坊想要使用當地特有的mowzowzit芋頭時,卻發現整個部落的產量僅能供應商業烘焙坊兩週的麵包製作需求。董景生博士強調,「如果在田裡沒有種,某些種類消失就是消失了。」這個案例更映證原鄉芋頭保種的迫切性,以及在推動產業化時所面臨的現實挑戰。
「我們要先分清楚目的是什麼?」徐仲總結道,「是要保存品種?保存與風土的連結?還是要保存這個芋頭所塑造的飲食文化?」這連串提問道出了原鄉芋頭發展的多重課題:在傳承與創新間,如何讓古老智慧與現代廚藝相互對話?在傳統文化與商業之間,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失在地特色;在保種與量產之際,如何兼顧品種多樣性與市場需求?或許,上述問題的答案不是單選題,而是如何在多元的價值中找到平衡。
|核稿編輯:梁程穎|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