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田園

[ Garden ]

田園
首頁綠色學苑田園【古碧玲專欄|不知道的都叫樹 05】種植在難民營裡的希望

【古碧玲專欄|不知道的都叫樹 05】種植在難民營裡的希望

2022.03.15
圖片 - Henk Wildschut
文字 - 古碧玲
文字 - 古碧玲
圖片 - Henk Wildschut

大難來臨時,
曾心心念念的植物,與人的關係意義為何?

────────────

圖片名稱

照片裡,老婦人手捧著一束黃花踏上交戰雙方所闢的「人道走廊」;一個八、九歲大的孩子邊哭邊踽踽行於被炸過的焦土上……。戰亂頻仍的世界裡,難民流離失所,逃離被蹂躪到已面目全非的家鄉,前進陌生地土,如家人般之貓狗等動物儘量被帶著走,但無法移動的植物是否就是喪家之栽,不得不被棄置留守,自生自滅?

當大難來臨必要分離時,喜歡拈花惹草的人們曾心心念念的植物,與人的關係到底意義為何?不時思索這個問題,無意間看到荷蘭攝影師亨克•維爾德舒克(Henk Wildschut)的一本攝影集‘Rooted’(暫譯為《扎根》),在他平凡無奇的攝影語彙中,影像卻不悶人,甚且有種奇妙的引力牽絆著我柔馴地一頁頁往下看,反覆凝視。

亨克•維爾德舒克把鏡頭對準突尼斯Shoucha難民營,那一戶戶帳篷住的或許是摔破了華麗的下墜貴族,或許是喪失了安穩的奔竄平民。不管住的是哪種人,過些時日,坐落在沙漠酷熱氣候下的帳篷早就不像聯合國發放的標準化帳篷,被難民們各自個性化,入口處多了個人化的遮陽棚或其他織品;其中多座帳篷外被圈起,以形形色色的器皿:寶特瓶、汽油桶、鐵質食油桶、塑膠格籃、塑膠臉盆、保麗龍箱、馬口鐵牛奶罐等充當盆器,栽種各種植物;甚至切割了半個寶特瓶或藉著水泥袋,內裝滿土與一株株草花,圈起來成為一不成圍籬的圍籬;自行打樁的木柱上也採用尼龍繩繫著一盆植物,拼湊出一種在僅有的立錐之地的特異圖像,有股無法言喻的力量。


著花色和一眠大一分的綠意,
是一種在飽受壓制後,企圖保持人類尊嚴的方式

────────────

圖片名稱

我看到這些影像的驚訝應該正是攝影師當時的驚訝。這些難民在營區裡盡其可能地裝置出屬於自己範圍的小花園,雖難掩困窘,也難掩生命力。帶著維爾德舒克參觀營地的公關人員卻從未留意到這些充滿個性的表達,「他似乎專注於難民營受害的居民,完全沒注意到他們對這種恥辱的抵抗跡象。」攝影師當下的推論認為可能難民們意識到得要長期留在營地,著手裝置自己的居住空間,與單調的官方環境區隔開。

湊近照片看難民們所種的植物,胭脂色與牡丹紅的玫瑰、天竺葵、太陽花、長春花、虎尾蘭、向日葵、橄欖樹、從帳篷邊冒出的蕨類,以及許許多多踉踉蹌蹌一樹花……。我眨眨眼睛,想讓自己能更敏銳辨出其中的植物,竟認不出來,突然很能體會愛植物,而人到異國卻窘於說不出確切植物名的木心所寫:「我們人真是很絮煩的,對於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想得有個名稱,面臨知其名稱的事物,是舒泰的,不計較的,如果看著聽著,不知其名稱,便有一種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尷尬相……。」同樣的植物在異國異域,常囁囁嚅嚅地不敢貿然相認。

戰爭讓人與人之間不再窘不再歉意不再尷尬,赤裸裸地把人逐出他們熟悉的居住地,於人性黑暗面中迷航。顛沛久了,再不濟,稍得喘息的人們終究要過日子的,好整以暇把自己打理妥切,即使沒有馣馣馤馤的花香襲來,藉著花色和一眠大一分的綠意,也是一種在飽受壓制後,企圖保持人類尊嚴的一種方式、一種迷戀吧。


物既點亮了缺乏盼望的生活,
更延伸了故鄉

────────────

圖片名稱

2005年,維爾德舒克前往巴基斯坦北部大震災後的難民營工作,於營區裡注意到新栽種新整理的微型花園,他發現在那無比混亂的狀況下,這些平淡無奇的植物,甚至一點從野地奮力竄出的綠意,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充滿感動。一落落小花園改變了他對難民的定義,開始將這些居民們視為有韌性的「倖存者」,而非「受害者」,促使攝影師帶著此一觀點,更深入研究被稱為「加萊叢林」-法國加萊附近的難民與非法移民營地問題。

2011年,維爾德舒克赴突尼斯的舒查(Shousha)蘇丹難民營區,眼見居民們於附近村莊買了種苗,種在營區的沙漠裡,更援引一種巧妙的灌溉系統——將寶特瓶裝滿沙土與水的混合物,倒插在土壤中,使水分能漸次地流入植物的根系,俾使能在炎熱沙漠中成長。居民們向攝影師透露,這是他們從蘇丹家鄉帶來的滴灌技術,顯見植物既點亮了缺乏盼望的生活,更延伸了故鄉。

我同意維爾德舒克的觀點,人們也不該一直以對待受害者的方式,對待這些欲重整自己與家園的居民,沒有人喜歡動亂,除了少數我們難以揣摩其心的獨夫;經過無法想像的顛簸暴亂之後,渴望「平靜日常」是生為人的前提。人們避戰亂被迫移民,其堅韌心性通常會體現在他們於臨時的居所,即使是難民營,也要營造一種家庭化、常民生活以及文化認同的氛圍之中。

在這些不受歡迎的環境裡,養動物或許很難被許可,不會移動常被人們忽略的植物則成為醞釀家庭與聚落氛圍的關鍵媒介。透過個人化創造的小花園,才能有扎根當地的感覺。那些植物或許能呼喚出倖存者貯存在感官訊息中,曾有過的家鄉氣息,曾有過的芳馥四季,即使在他鄉,仍要把那些魂縈夢牽的記憶儘可能復刻出來,因為那可能是相信太陽明天會上升、雨水有天會落下來,生活不會永遠那麼糟的希望釀造者。


些植物讓我們活得更像人,
更有家的歸屬

────────────

圖片名稱
莫拉克風災後的永久屋。(攝影:劉振祥)

台灣發生過921大地震與莫拉克風災,迄今還記得日光小林的農夫在門前種下植物時,幽幽地說:「以前有塊地種東西,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我觀察這些受災戶被安措一段時間後,或入住臨時組合屋或永久屋,他們總是挨著自家戶外開始種植往昔慣種的植栽,望著熟悉的植物一點點長大,心中似乎有一種找回家的篤實感。

這本《扎根》攝影集讓我再度相信,植物並不需要人類,但人類絕對離不開植物。植物與人的地老天荒可能會受限於現實環境的丕變,被迫告別;但只要有機會,生根於記憶裡的植物就會自腦中萌發,直到人們把他們種下發芽冒出枝葉開出花朵為止。無論你是否留意到在角落悄悄長著開著的他們,因著這些植物讓我們活得更像人,更有家的歸屬。一旦有一天地球寸草不生時,人類與動物必定無法獨活於世間。

於此時,深深期盼有一天,所有的倖存者能踏上歸途,重返故里,在心目中無法被取代的清甜空氣中,坐擁一片或一方綠意。

本篇照片經Henk Wildschut授權使用,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今回畫作
────────────

小花十萬錯

圖片名稱

 

書籍資訊
────────────

圖片名稱
翻拍自《Rooted扎根》,by Henk Wildschut

‘Rooted’ Henk Wildschut
‘Rooted’是 Henk Wildschut 關於難民和移民生活的意外三部曲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聚焦於許多難民營居民,他們在種植植物中找到了希望、安慰和尊嚴。這些微型花園通常只是幾個種滿鮮花的錫罐,或者是一小撮種子在一片貧瘠的土壤中掙扎著發芽,它們象徵著對類似正常存在的東西的渴望。Wildschut 拍攝了突尼斯、約旦和黎巴嫩難民營中的微型花園,並講述了被困的園丁們的故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在異國他鄉扎根。

✎ 書籍簡介擷取自moom bookshop網站:https://moom.cat/tw/item/rooted

 

 

您有一則來自植物的交友邀請
────────────

圖片名稱


所有的枝枒和花葉
都是前往秘境的門戶
生活,因而綻放不同的世界

《不知道的都叫樹》
古碧玲_著
大塊出版,2022/06

一位植物愛好者,寫給植物的真摯情書,
50篇植物手記,串起日常的時時刻刻。

  更多書訊請點此  

 

────────────
 

圖片名稱

古碧玲
植物控,雜學閱讀,食物開發者。自己思想,愛吃樂玩貪讀怕吵過動,兼好美好奇好勝怕無聊,喜新戀舊之斜槓中年。

 

 


|核稿編輯:陳又瑄|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