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與山嵐風景相遇的設計,交織出一場石壁的美好旅行

與山嵐風景相遇的設計,交織出一場石壁的美好旅行

2025.04.11
圖片 - 王士豪
文字 - 李佳芳
文字 - 李佳芳
圖片 - 王士豪

2021年起,在雲林古坑展開的「石壁竹創森計畫」,以自然構築掀起一場綠色革命,為當地注入森林療癒的新能量,使得失落已久的石壁風景區,以清新的面貌重回世人眼前。今年度,接續完成的第二期工程,由先前打造「瀞座」的建築師葉育鑫操刀,擴充第一期設計並且延伸至雲嶺之丘,更加細緻處理動線與服務的細節,同時涵納舊有的景點與商業活動,縮小竹創森計畫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把散佈在山上的點一個一個串接起來,交織成石壁美好旅行的想像。

圖片名稱
「石壁竹創森計畫」以自然構築掀起一場綠色革命,今年接續完成第二期工程,擴充設計延伸至雲嶺之丘,更加細緻處理動線與服務的細節。

多面向感受風景的瀰霧之境

登上海拔1650公尺的雲嶺之丘,這裡以遠眺雲林、嘉義、南投三縣市風景聞名,早年便興建了觀景平台供民眾賞景休憩。如今,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旅行思維,更多駐足與體驗的需求,使得這裡成為第二期工程改造的重頭戲。

圖片名稱
雲嶺之丘以遠眺雲林、嘉義、南投三縣市風景聞名,第二期工程改造希望涵蓋不同世代的不同旅行思維。

從停車場到入口,為整合攤販所打造的「竹虹」,那是由杉木樑與竹子組成的大跨距構造體,設計概念來自古代橋樑,起伏的屋頂與霧氣對話,動線並且連接到「山嵐觀景台」,建築師葉育鑫特別提到為何將雲嶺之丘停車場轉角處作為自然構築藝術設置點位,主要是因這是遊客到達雲嶺之丘時人群集合、停留休憩的廣場,但現況僅有賣店、零星攤販,較無景觀上的亮點。而竹虹的設計概念外型上呈現波浪狀造型的休憩亭,回應了山脈、山嵐、霧氣等元素,企圖塑造來訪旅客映入眼簾的第一重要印象。

圖片名稱
「竹虹」由杉木樑與竹子組成的大跨距構造體,設計概念來自古代橋樑,起伏的屋頂與霧氣對話,動線並且連接到「山嵐觀景台」。

且虹橋的大跨距空間,是利用木材自身強度及重量,透過榫接達成結構穩定,完全利用竹材極具彈性的特色,將原為三根木材搭接的單元改以兩支竹材彎曲對接,利用竹材回彈的性質將軸向桿件夾住固定,做為竹虹的構造單元,再將單元延伸組裝形成編織狀的大跨距結構。這座別具特色、與樹冠齊高的步道橋,讓人們以近距離望進杉林,也在漫步中慢慢沉澱心情。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杉嵐觀景台。下/披著杉木板瓦的「山境座」,混合鋼與竹構造的望山小看台,彷彿靜靜擁抱坐下的人。

再進入新拓的「瀰霧之境」,沙沙的石礫步道兩旁,阿里山油菊正盛開,以及種回的台灣原生地被植物:台灣百合、台灣澤蘭、田代氏澤蘭、冇骨消、毛胡枝子、金毛杜鵑等,為荒蕪的山坡染上四季更迭的色彩,而不少植物具有誘蝶功能,隱含逐漸豐富生態的思考。途中相遇披著杉木板瓦的「山境座」,這座混合鋼與竹構造的望山小看台,彷彿靜靜擁抱坐下的人,將山上風景的漸變——從溪谷雲海到茶園嵐風——一併納入身心的感知。

另外,特別拓寬的階梯平台,很適合舉行小型互動表演,則是一座以山為背景的舞台,為山上可以發生的活動注入不少想像。

圖片名稱
特別拓寬的階梯平台,很適合舉行小型互動表演,是一座以山為背景的舞台。

挑戰用「活竹」打造環境低干擾建築

回到第一期的五元兩角,葉育鑫邀請與木製研——陳建同團隊在沿溪步道增設休憩功能的自然構築「圓竹」,並與社區協力植下65顆紅粉佳人與山櫻花,可以春季賞花、夏季納涼、秋季聽濤,讓建築與環境有更通盤的呼應。於停車場左方,有新闢步道的入口,可以串接木馬古道成為環形路徑,完成走一趟約在1小時以內的輕鬆健行路線。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葉育鑫邀請與木製研——陳建同團隊在沿溪步道增設休憩功能的自然構築「圓竹」(©陳建同團隊)。下/在沿溪步道增設休憩功能的自然構築,並且設有新闢步道的入口,可以串接木馬古道成為環形路徑。

路徑上,新設的「竹林劇場」與「杉源廣場」可以坐下觀天景,感受原生竹圍繞的震撼感。「杉源廣場」廣場鋪面來自疏伐杉木的圓形取段,加上弧形座椅,形成融洽自然的設計。使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竹林劇場」則是利用綁紮竹梢圍成,也是首次挑戰使用「活竹子」來構造的建築。葉育鑫表示,這座建築完全沒有使用人工建材,除了低預算之外,建築會因竹子成長或是老化回歸自然,而如果要「更新」只需五到七年再重新綁紮即可,對於環境亦是低干擾的建築。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竹林劇場」是利用綁紮竹梢圍成,也是首次挑戰使用「活竹子」來構造的建築,亮點在於完全沒有使用人工建材。左下/在廣場和劇場中可以坐下觀天景,感受原生竹圍繞的震撼。右下/「杉源廣場」鋪面來自疏伐杉木的圓形取段,加上弧形座椅,形成融洽自然的設計。

在並非恆常的設計裡,可見自然的循環思考,包含步道入口的指標系統,也是簡單的鋼架加上竹梢捆綁的籬笆,有別過去施作大型布告欄的方式,當地社區居民可以應活動需求自行施工或更換素材,使得建築在完工之後,仍具有參與性。

圖片名稱
步道入口的指標系統,也是簡單的鋼架加上竹梢捆綁的籬笆,當地社區居民可以參與設計,因應活動需求自行施工或更換素材。

重新看見竹子的可能性

在自然建築之外,第二期計畫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細節,最主要在處理兩期計畫之間的步道串接,以及打造人車分離的連外道路系統,使人們感受竹林的動線更加順暢與舒服。

圖片名稱
第二期計畫最主要在處理兩期計畫之間的步道串接,讓竹林的動線更加順暢與舒服。

因為計畫而來到石壁蹲點三年,葉育鑫實際感受到因為自然構築的契機,使得地方產生的正向發展,而當地民眾的工作與生活圈也隨之一起成長。他說:「過去我們看待竹林總是把它當成是一種資源,可以砍下做為二級加工的材料,但竹子不是只能用於製造業,透過簡單的永續工法,用竹子為人與自然建立關係,竹子成為一種公共的資源,甚至讓地方創生走出一條新的路。」石壁竹創森計畫不只是一建築,也是讓人們重新看見竹子的可能性。

圖片名稱
石壁竹創森計畫不只是一建築,也是讓人們重新看見竹子的可能性。
 

 

|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
ProtoPlain Architects & Associates 

想法來自於對於當代人心理與實質狀態的觀察,希望將得到的反思實踐在建築規劃與空間設計。我們期許創造的空間經驗,是藉由各種元素構築性、材料時間性,與生活經驗在各種尺度下疊合;透過尊重地域性之建築設計,重新定義當代人與環境的關聯性。並且找回人與人相處的溫度與價值,非物質、不因時代改變。

| 初樸自然構築工程有限公司  |
ProtoPlain Tectonic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嘗試從常態轉換至非慣型的實踐,服務範疇從自然材料之構築工程,到各種非慣型文化的探索研究與策展推廣,從建築、室內裝修、景觀到生態系統,在各種尺度下,探索當代非慣型的原型實踐。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