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

[ Architecture ]

建築
首頁永續設計建築【地景藝術】現代驅魔師之迷霧花園:提出「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重新尋獲人性細微事物的如畫美景

【地景藝術】現代驅魔師之迷霧花園:提出「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重新尋獲人性細微事物的如畫美景

2021.11.29
圖片 - 吳書原提供、林美慧攝影
文字 - 編輯部
文字 - 編輯部
圖片 - 吳書原提供、林美慧攝影

能想像機器統治世界的未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身體,甚至我們的大腦將被智能機器取代?這些看似不可以思議的魔境在許多科幻電影已然不陌生。許多科學家、未來學家都認為21世紀未來幾十年技術朝向機器化發展,人機文明必將超越人類的智能。

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人研究所教授漢斯.莫拉維茨(Hans Moravec)大膽預測到 2040 年,機器將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到 2050 年,機器人則將超越人類。他認為智能機器將成為我們的「繼承者」,機器人從人類身上成長,學習技能,分享人類的目標和價值。而這也是2021年11月26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的「現代驅魔師」想要做為泛靈思潮下的後人類探索,策展人蕭淑文說:

「今天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對人類進行全面『優化』,那麼傳統意義下的『人之本質』仍會存在嗎?」

展覽圍繞和貫穿在後人類所體現的一連串思想,及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並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即重新被設定和配置的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為什麼生長在3000公尺的針葉林植物出現在北美館?

回應現代驅魔師的策展命題,這是參展藝術家也是景觀設計師吳書原的大膽提問,地球資源因人類過度使用導致的匱乏,最後竟需要靠科技來幫助人類走進自然?生長在3000公尺的針葉林植物如何在臺北平地存活?藉由現代科技以燈去補全光譜的日照,並在樹上加裝能製造霧氣濕度的管線,而營造高海拔雲霧林帶的環境。抬頭仰望,針葉樹與北美館的白色建築交織既真實又虛幻的情境。

圖片名稱

北美館資深策展人蕭淑文說:「這件作品繞過科技這一層,提出一個『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將人類的信仰轉變為生命能理解的意義,將聲聲不息萬物有靈的思想注入;眼前景象,其背後所隱藏的是人類生命的循環這個亙古不變的本質,及理解自然之於人類的意涵。或許恰恰在某一個角落裡,我們可以重新尋獲人性細微事物的如畫美景。

隨著後人類時代一切事物朝向具體化的虛擬,「迷霧花園」發出了一種超脫世界的暗喻,這個地景藝術作品用自然植物來顛覆技術進步的時代並重新發現感性,企圖傳達人類這個生物體對真實世界具一種獨特的感知能力,且暗含一個重要意義,為人類的意義及生命的本質驗明正身,當人類本體逐漸崩毀之際。

圖片名稱


───────────

◐ 《現代驅魔師》展覽 ◑

圖片名稱
吳書原+耿寧,《迷霧花園》,景觀(油杉、雪松、灌木、草花),現地製作,2021。
此展邀請到10組國內外藝術家/團體回應命題,呈現混合了物件、裝置、聲音、影像(包含靜態展示)和臨場表演的展出。作品從近年來當代思想對人文主義的激進批判,及將人類形態、外觀、情感、性格特質套用到物體 ( 機器人 ) 的擬人論 ( anthropomorphism ) 動搖「何為人」的定義。藝術家面對科技塑造當代世界的複雜性,試圖以視覺語彙將它們轉化成物件、影像、符碼,召喚出作品和現實的關聯。  
❍展覽時間:2021.11.27 - 2022.03.06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 1A、1B 展覽室
❍活動連結:https://pse.is/3v58gl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