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Environment ]

北美館 2025 X-site 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打造一座會呼吸的微型氣候地景

北市美術館2025年X-site計畫以永續為核心,推動綠色創作與低碳實踐,鼓勵團隊從構想到製程落實減碳、循環再用與低耗能策略,讓藝術成為環境行動。今年首獎「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回應都市熱島效應,打造一座會「呼吸」的實驗場,讓地景成為氣候對話的載體,重新思考人與城市、環境的共存關係。
隨著都市熱島效應年年升溫,高溫正悄然滲透日常,默默改變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行走與停留方式。當體感的容忍逼近極限,行動的軌跡也開始轉變。面對這樣的氣候挑戰,「表層工作室」——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成立——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找一種更具親和力的界線。團隊橫跨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與永續環保,以地景建築為語言,回應熱島效應,思考如何調節公共空間中的溫差,進一步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佔領」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的質變、毛孔的介入,以及微氣候的生成。團隊從人體的散熱機制出發,擬態於城市地表:以大面積的擴張網象徵表皮,布上142座象徵性「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流汗過程,為灼熱的地面釋放蓄積熱能。實體結構與水霧、空氣、光影交織,營造出一座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涼意隨之擴散,不僅緩解熱氣,也重新喚起人們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思考我們與氣候、城市之間如何共處。

本屆計畫有別於過往 X-site 多聚焦於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形式,《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改以大量小型裝置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具密度與節奏感的場域經驗。廣場地面材質也一併被重新思考,團隊選用輕質通透的擴張網與堅固骨料等常見建材,透過非破壞性的組裝方式,鋪設出既具彈性又富支撐力的地表結構。當觀者行走其上,可感受到地坪的起伏與回彈,並透過網孔隱約窺見原廣場地面的紋理與質地,在移動與感知中建立身體與場域的親密連結。
設計過程中,團隊盡可能保留材料原貌與尺寸,降低裁切與耗損,提升材料回收與再利用的可能性。這不僅是一種臨時性的裝置,更是對循環使用與永續設計的具體實踐。

此外,本屆團隊將低耗能與減碳納入整體製程思維。噴霧裝置以回收自工業與消費市場的鋁材製成,轉化為兼具照明功能的街道家具,並採用模組化設計,透過3D列印模具鑄造,不僅降低模具成本,也提升重製與量產的彈性。裝置在展後可完整拆卸、重複組裝,延伸應用於其他藝術裝置或景觀照明,甚至可回收熔煉為鋁錠,重製為新的物件。
這樣的設計不只降低耗材對環境的壓力,也提高在地回收資源的使用效率,建構出一套可循環、低負擔的物料生命週期——讓設計不只當下有意義,展後也能繼續參與未來。

自2014年啟動以來,北美館X-site計畫長年支持新銳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創作,成為台灣少數兼具開放性、實驗性與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平台。從計畫初期,北美館便將永續視為核心價值之一,鼓勵歷屆團隊在創作中回應環境議題,並持續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跨域對話,激發公眾對公共空間、城市環境與人類未來的更多想像與討論。
今年X-site更明確聚焦環境行動,將氣候感知拉入場域實踐。團隊表示:「藉由這種體驗式的介入,讓廣場不再僅是物理空間場域,更成為討論和感知都市氣候問題的平台,使民眾重新連結自身與城市景觀的關係。」

北美館將於5月3日開展週末舉辦一場「藝術家座談」,團隊將親自分享創作與實踐的過程;當天晚上將由〈過熱狀態〉聲景體驗作為《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的開展序曲,邀請聲音藝術家方子懷(Jez Fang)以北美館作為聲音採集現場,錄製作品周遭與美術館內外不斷逸散的人工熱源聲音,重構一幅屬於高溫都市的聲音地景。展期間亦推出一系列以身體的「清熱解毒」與感官的「修復療癒」為核心之公眾活動,由「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出發,透過聲響、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的感知實踐,身體對城市氣候變遷的感知練習,邀請觀眾重新開啟自身與城市及氣候共存的修復關係。

【公眾活動】
|
|
|
一、X-site藝術家座談
分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的創作與實踐,創作者如何透過藝術形式或介入公眾行為,來進行社會議題的討論和發酵;同時,期待從不同視角切入和暢談X-site廣場計畫的實驗性與潛力,探討公眾與空間裝置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與可能性。
活動時間:5/3(六)14:30-16:30 活動地點:本館地下樓D展區 參與方式:一般民眾,免報名 (請參閱美術館門票收費標準,先行購票入館) 主持人:熊思婷(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主講人:表層工作室(Studio Superficial)-譚宇宏、高偉恩 與談人:楊家凱 (臺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建築師)、吳漢中 (社計有限公司總監) 活動網頁:https://reurl.cc/zqpG50 |
|
|
|
二、 聲音作為氣候之耳:熱的聲紋
熱,是無形的暴力;在城市之中,它時而潛伏,時而轟鳴。透過與聲音藝術家合作,將熱島城市擬態為一隻煩熱浮動、夜不能寐的巨大生物,採集機械、建築與基礎設施中不斷逸散的人工熱源聲音,重構一幅屬於高溫都市的聲音地景。這些聲音既是環境的吶喊,也是警示。當熱轉化為聲,我們得以「聽見」那些平時被忽略、被麻痺的氣候語言,引導參與者從耳朵進入城市體內,辨識那燃燒不止的代謝聲音,反思我們如何參與了這個高溫系統的生成。
❶〈過熱狀態〉聲景體驗 聲音藝術家:Whitemoon-方子懷 Jez Fang 活動時間:5/3 (六) 19:00-20:3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免報名,免費 活動網頁:https://reurl.cc/o8VbmM |
*以上活動地點:《毛孔城市》作品場域內或附近,活動詳情與報名資訊,詳見北美館官網活動網頁。
*公眾活動之舉辦、延期與取消,將因應氣候狀況彈性調整,請以官網及社群公告為準。
*相關展覽及活動資訊請關注北美館官方網站(www.tfam.museum)或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2025年第12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
作品名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The Pore Landscape Project)
展出日期:2025/05/03(六)- 2024/07/13(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團隊簡介
團隊名稱:表層工作室(Studio Superficial)|團隊成員:高偉恩、譚宇宏
表層工作室由兩位好友於2024年發起,跨足建築、工業設計、社會設計、城市議題及藝術領域,以建築地景創作為手法,介入地表層與城市之間,探索公共空間的可能性,打開生活場域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