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2種子生活節:日常裡的種子學

[ Seed & Life Festival ]

2022種子生活節:日常裡的種子學
首頁專題2022種子生活節:日常裡的種子學【日常裡的種子學06】布農傳統作物與地方作物種子銀行:智慧,在部落的家庭菜園裡

【日常裡的種子學06】布農傳統作物與地方作物種子銀行:智慧,在部落的家庭菜園裡

2022.11.30
圖片 - 陳泰淇
文字 - 孫維利
文字 - 孫維利
圖片 - 陳泰淇

次造訪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花東專區主任陳泰淇,他細心地與我們分享近年在卓溪鄉進行的里山食農文化,讓我們感受到布農族文化的傳統智慧。不時地,有部落長輩打電話來,他輕聲的安撫著電話那頭的焦慮。

最大的智慧藏在自家菜園裡

泰淇說,今年啟動了「布農傳統農耕智慧接傳人」計畫,設計了六組由女性長輩與青壯年師生配對的組合,目的是透過這樣的計畫,讓原本不曾或是很少在農田裡對話、傳承的婦女們,可以藉此有更多學習、互動的機會。像是:記錄婦女長輩的菜園作物、菜園結構、園裡的生物、相關的族語及應用等。

他說,原先是因慈心受邀來輔導布農族人將慣行栽種改成有機種植,然而越與族人們互動,越感受到部落的文化其實緊扣著大自然,「開始深入互動後,發現慣行農法不是他們原本的生命脈絡。」原來布農族會有慣行栽種,跟日本殖民、60年代綠色革命等時代變遷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從埔里橫跨到花蓮,「在山上是不需要使用到貨幣的,他們取用大自然、也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在經歷一連串變化後,政府提供民間輔導,找來慈心協助,也串起了機緣。「我們提倡『里山』,講的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在『森、川、里』裡;這次清水、卓樂、南安部落也是計劃的範圍。」

圖片名稱
淺山旁的菜園,意外的祖孫二人合照。

他更補充道,布農族種植許多穀物與作物,光是豆類就有10幾種、穀物也有將近8種之多,這些都是平地少見的農作。「布農族有保種的習慣,對於人與人、人與土地也有濃厚的倫理思想,例如春、夏不打獵,因為正值動物繁衍期。」

許多智慧,都在部落的家庭菜園裡,「她們熟悉種植與季節的關係,什麼時候種植什麼樣的作物、該怎樣做水土保持的砌石、提供兩棲動物更多的休憩空間……她們都是智慧的老師。」在菜園裡,善用保種的多元、讓菜園不是單一作物。此外,近期農民也因為發現瀕危動物「菊池氏細鯽」,農民們自發性在自家農地處挖出傳統砌石工法,從生產到生態守護,都能看見布農族人的可愛之處。「如果俯瞰,你會看到一池、一池的生態池,這些都是部落人對大自然的態度。」

圖片名稱
於水稻田旁營造生態大池。

世代重新連結,傳承部落文化

「家庭菜園是他們自給自足的場域,多的,才分送給鄰里或是販售。」然而,考量農耕智慧有很多斷層、許多人不願意務農,便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讓智慧得以傳承。「我們選擇了六種不同型態的菜園、環境、物種,來運用分析。」不管是母女、或是親戚朋友,透過這計劃,讓許多關係開始轉變,像是過去曾幫媽媽販售東西的女孩,如今因為熟悉了媽媽如何務農,在賣菜時更能生動地描述田間的動植物與環境,創造好的銷售量。此外,還有從日本歸國的女性,運用豆類來製作糕餅,透過這計劃她更了解前端的產地狀態。

透過每月長輩和青壯世代的共耕、共食、共學主題活動——像是作物種植、飲食文化、坡地耕作智慧、土壤與作物的關係、砌石實作、布農家屋與遷徙文化與環境生態的關係等——協助原本對傳統作物和農耕陌生的青壯世代,有個可以靠近長輩、承接知識的方式。以及青壯世代所擅長的轉化知識,變成食農教育活動,或者新的布農豆豆料理,經由這些方式向更多人介紹布農保種文化。

圖片名稱
世代共耕,於生態池田埂上種植傳統布農植物。

「文獻報告顯示,布農豆豆滿有可能是以前從中南美洲流傳過來,這些豆豆對當時在山上物資缺乏的布農族而言,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從當年的留種傳承,到如今菜園裡遍地開花結果,在2022年更是與廠商無思農莊合作,運用黑芸豆、蕗蕎來嘗試發酵、製作味噌,沒想到味道不同於黃豆的風味,帶來更多驚喜!現在有30瓶試作的豆豆味噌,未來將有機會發展開來,將這些珍貴的豆類,透過發酵製作,為社區和部落帶來更多的機會。「部落婦女很常將食材製作成醃漬物或是發酵食,像是辣椒、酸菜、鹹菜、蘿蔔等,都非常好吃。」此外,布農族也很擅長運用刺蔥這樣的香料,例如刺蔥炒蛋、煮湯、烤魚、烤肉等。

圖片名稱
布農豆豆有相當多種類,對過去在山上物資缺乏的布農族而言,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右下/運用豆類來製作的糕餅。

藏種於民,守護未來的餐桌

「除了接傳人計劃外,也希望建構卓溪區域型的『布農傳統作物與地方作物種子銀行』。」過往布農族社會結構以氏族、家族為主,種子在家族中被代代相傳,聚會中(在現代以宗親會與布農運動會為代表)有機會透過不同氏族做種子交換。「藏種於民。」泰淇觀察到布農族擁有很好的保種精神與文化,一人種植數種,彼此交換,「這種互助的精神真的很好。」

接下來,也將串連各縣市的布農族人,一起來呼籲農民保種與小米類作物的重要性。包括對於面對氣候變遷與區域安全的議題,台灣得要更關切糧食自主,以及農民保種、小米類作物(包括豆類)、傳統農耕智慧與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對土壤保護、碳匯的幫助。

聊著聊著,他說,與其說是輔導,倒不如說是深入認識布農族更深奧的、面對大自然的態度,一起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圖片名稱
參與擺攤活動推廣「保種」觀念,共同守護你我的餐桌!


|核稿編輯:陳又瑄|


圖片名稱

種子生活節

時間│2022年11月19日(六)、11月20日(日)10:00~17: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活動頁面|https://fb.me/e/2WkBZS9Q4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農業科技研究院
協辦單位|秀明自然農法協會、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輔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