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建築師與他的街

[ The Architects, The Blocks, And The Memories. ]

建築師與他的街
首頁專題建築師與他的街【建築師與他的一條街02】小轉角 Artdecorner×開山路:將百年老屋轉化為擾動社區的溫暖場域

【建築師與他的一條街02】小轉角 Artdecorner×開山路:將百年老屋轉化為擾動社區的溫暖場域

2023.01.19
圖片 - 和光接物建築.環境.設計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和光接物建築.環境.設計

房子不是因為老而值得存在, 而是因為屋內曾產生的美好故事與精神。 ——和光接物建築.環境.設計

圖片名稱

小轉角(圖中綠屋)所在的開山路街區圖,由「和光接物」多才多藝的專案經理李宜蓁手繪。空間中的米食食堂餐點也由她設計、試做。

圖片名稱

 

小轉角 Artdecorner

延續簡單樸實的價值,
創造身心自在的空間。
 

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235巷13號
06 214 1351

 

一間位於台南老區開山路巷中、老到不能再老的平房,開始整修與布展期間,即不斷有鄰居探看甚至詢問:他小時候的家有著類似的木樑和編竹夾泥牆,也有機會這樣修好嗎?

修復這棟現名為「小轉角ArtDeCorner文化生活角落」歷史建築的「和光接物建築.環境.設計」共同創辦人黃介二與鍾心怡,以行動給了答案:「可以,老屋只要有心都可以修得起來,不是只能打掉蓋新的。」而就他們想傳播之空間影響力而言,「小轉角」從無人使用多年的老舊木屋,變身為點著溫暖燈火的開放場域,確實已擾動了開山路社區。

通過台南人測驗而成為台南人

有意思的是老鄰居與過路人反應不盡相同,前者除了貢獻許多關於那老屋子的眾多記憶,更好奇這對夫婦如何擁有台南蛋黃區這片大面積的土地和建物?甚至,他們早在開山路另一頭長租了兩連棟附院子、極宜居的樓房。之前多少在地人想買想租這些美麗屋舍皆不成,「外地人」怎麼辦到?

「我們能在台南找到喜歡的住家和事務空間,有時候感覺不是我們來找房子,而是這些老屋、屋主的祖先或地基主,會自己找人來住。」「和光接物」建築師黃介二說。然而聽了他們與這群建築結緣的故事,與其說有點兒神奇,不如說是他們通過測試、「成為台南人」的真實歷程。

圖片名稱
因緣際會下,黃介二與鍾心怡得以承租一間空著的老洋房,並未老屋注入新生命。

黃介二來自彰化,鍾心怡老家新竹。回溯至14年前,兩人與台南還完全無關,是鍾心怡考上了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黃介二也剛從宜蘭「田中央工作群」離職,因此決定來台南一起開業。在田中央時工作、生活與環境融合得太美好,一開始他們也想在府城找個像宜蘭那般有田、有山的所在定居。結果這樣的房子都在市區外圍而且周遭工廠多多……。夫婦倆後來轉念:都到台南了,應該住在「最台南」的地方啊,那種有緩慢時間感與歷史氣氛的場域。因緣際會友人引介了開山路一間空著的老洋房的房東,他們還專程上台北接受已遷居該地的凃姓房東面試,這棟樓房因而成為黃介二與鍾心怡夫婦的住家兼工作室。

台南地主對建築師的請託

圖片名稱

沒想到擁有隔壁樓房的人家見兩人如此愛護老房子,竟來請求:「你們能不能把我家這間老屋也租下來?」自稱個性半推半就的黃介二說,好吧既然屋主都來拜託了,就租,就算他本來只想一個人慢慢做建築、慢慢做設計。

話說後來還能購入難得的「小轉角」,竟然又是地主來拜託。原來它的產權也屬於凃姓房東,他很不放心那棟由父親建造的房子讓仲介賣給陌生人,因此主動來問問鍾心怡是否願意買下。藉著銀行貸款與家人合資,他們還真買了。老房東雖然言明屋子將來做什麼都好,但黃介二說他們不會立刻商業開發、變成大樓。「這對不起老先生的心意啊。」

先把這棟荒屋打掃乾淨則是必要的。一清之後才發現,裡頭近百年的木構造竟仍完整,一位曾在這兒住了40幾年的大叔後來來參觀,甚至從不知封住的天花板上有個閣樓。而露出的木樑結構如此美麗,空間如此漂亮,「和光接物」團隊乾脆向文化部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修繕與再利用這棟老建築。

圖片名稱
天花板上藏了閣樓,本來長住在這裡的人都不知。現在閣樓可做展覽、休憩等用途。

留住這棟近百年建築,等於也存下了開山路的共同記憶

定居開山路後黃介二夫婦樂與鄰里交朋友,本來就漸漸理解了這區的地域脈絡,已知老屋最早是糯米粉工廠、最後是麵店。隨著「小轉角」空間甦醒,團隊進一步田野調查,才發現這兒還做過麥芽糖、擺過電玩機台,後方並製作手工日本糖果等等。留住這棟百年建築,等於也存下了開山路的共同回憶。

在這條巷弄間導讀它的暖心故事,是「小轉角」未來的重點活動之一。開幕展首個主題「和光接物」則先留給自己,呈現「我們住的房子——築居生活十年紀實小住宅特展」。「其實我們在檢討這件事:事務所在這裡這麼久,鄰居卻不太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和光接物」建築設計師李宜蓁說。因此藉著這次展覽,他們分享了長期陪伴業者營造住宅空間的心得、內在原初對於家的想像與價值,並把事務所夥伴期許自己好好過日子的日常,向外蔓延。

圖片名稱
這次展覽的目的,「和光接物」是想藉著建築分享好好過日子的理想。

除了呈現「和光接物住宅」設計生活哲學,米製當令旬食、手作感官體驗和幼兒美學教育也都是「小轉角」重頭戲。介二夫婦的女兒在台南誕生,如今已在附近讀小學,「小轉角」也順其自然籌畫了親子共學活動。在專研歷史建築的鍾心怡帶領之下,該團在南關廟田間找到五節芒,便採收回來修復老屋的菅蓁牆,幼兒們由資深師傅教導一樣能循序施作。彷彿接棒般,「小轉角」除了留住這棟百年建築,也開啟最新一代的空間記憶了。

 

────────────

圖片名稱

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和光接物建築.環境.設計
共同創辦人:黃介二、鍾心怡
在藉由建築協助人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希望能與環境、人群、其他生物之間如光一般,互相包容、加成、共好。團隊想以這樣的想法待人接物、設計建築,同時也期許能影響更多人。
 

圖片名稱

街區活動 BLOCK ACTIVITY

1.小轉角主展場
「和光接物」對外策展的目的,是想藉著建築分享好好過日子的理想。開幕當天眾多與這棟房子有關的朋友都回來了,證明好空間的渲染力。
2.菅蓁牆共學編織工作坊
一群共學的台南孩子,早在這棟建築整體再造之前,就參與了老菅蓁牆的修復。
3.印章創作手作課程+走讀開山路巷弄
「和光接物」專案經理李宜蓁曾與附近的六合境大埔福德祠合作,為鄰里開設印章手作坊。專案設計師李嘉修引領各方訪客深度理解此一社區,更是該事務所的心願。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2〈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建築師與他的街

點擊下方圖片看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