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 走在亞洲農夫市集之間:疫情後的經營轉變與生活觀察|捷運地下街到椰林竹影,亞洲農夫市集的多樣風景

走在亞洲農夫市集之間:疫情後的經營轉變與生活觀察|捷運地下街到椰林竹影,亞洲農夫市集的多樣風景

2025.08.19
圖片 - 林美慧,圖片提供:Fukuoka Organic Marché, FOM
文字 - 林美慧
文字 - 林美慧
圖片 - 林美慧,圖片提供:Fukuoka Organic Marché, FOM
泰國清邁椰子市集(左) 、日本福岡有機市集(中)、韓國首爾Mache市集 (右)
泰國清邁椰子市集(左) 、日本福岡有機市集(中)、韓國首爾Mache市集 (右)

在東亞的大城市裡,無論是韓國首爾或日本福岡,農夫市集在疫情後不再只是買菜的場所,而是健康飲食、環境意識與社群文化的交會點,疫情成為催化劑,改變了攤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模式,也加速了理念型市集的成長。而在東南亞以觀光為國力核心的國家城市如泰國清邁、曼谷,則以別出心裁的場域設計與旅遊體驗,讓位於郊區的農夫市集成為外國遊客旅遊的亮點,也吸引大量當地遊客與年輕族群。

台灣呢?台灣農夫市集從2007起步以來,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2016達到高峰,尤其在都市地區迅速興起,成為小農與消費者直接互動的重要平台。2018年後進入停滯且開始縮減,部分市集面臨經營上的困難。尤其是2020年疫情發生後,市集營運更受到顯著影響。

本文將以台灣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的實踐經驗為出發點,延伸筆訪韓國首爾Marche市集、日本福岡有機市集,並關注泰國清邁近年新興的兩個觀光型市集——真心市集與椰子市集,介紹這些市集的經營模式、場域選擇、消費者結構及疫情後的轉變,從而提供亞洲各地『在地生活與農業共生』型市集多元發展視角的參考。

圖片名稱
日本福岡有機市集團隊於2025年5月特別來台灣與水花園農夫市集團隊交流。(圖片提供:劉政)

台灣:台北水花園市集的減縮與轉型

台北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創立於2012年,在2015~2019年期間,是北部民營市集中規模較大、人氣穩定的週末型市集之一,市集周周常有40~50攤農友參與,消費者對有機蔬果、友善耕作與熟食小農餐點的接受度也逐漸成熟。

但疫情之後,市集面臨空前衝擊同時也面臨臺灣夏季越來越長且炎熱,多數農友銷售下滑,部分選擇退出市集,改為交由盤商通路處理,或專注與餐廳合作供貨,更有的是直接離農。即便生活回復正常後,市集人潮已難回復舊觀,消費者行為也有明顯改變,購買形式趨向實體超市快閃補貨,單攤平均營業額相較過去明顯下降許多。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在春天/秋天/冬天皆有供應早午餐,由市集夥伴粮心聚落主廚大量使用市集蔬菜水果入菜,成為市集特色之一。下/市集是都市的鄉野,是農村餵養都市,而都市支持了農村、彼此連結的關係。(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為回應這樣的結構性改變,2024年,同時因應台北捷運公司ESG及市民的生活需求,水花園團隊提案並策劃了全新平日微型市集——「點點綠」。這個姐妹市集於2024進駐台北雙連捷運站地下街,並在2025年7~8月擴點至捷運石牌站與士林站出口,主打週一至週五、每日僅五小時的營運模式,攤數約三到五攤,如同一個微型補給站,以「3包100元」的有機蔬菜為主力產品、農加工品為輔,每日單攤營業額可達5000~22000元之間。

圖片名稱
點點綠市集在台北捷運雙連站作為據點,利用都市通勤人潮,打造「搭捷運就能買菜」的便利體驗。平日以 Green to Go 小農攤車方式進駐,週末則於雙連1號出口廣場舉辦完整市集,形成全天候的綠色風景線。

這個成功的捷運站點實驗顯示都會區通勤與上班族的確存在消費需求,「帶了就走」的便利性,加上市集定位為「微型補給站」,有效填補無法去早市、週末農夫市集,和懶得再走到超市的市場空缺。都會區農夫市集是否只能存在於「週末陽光草地」?在2025年我們似乎有了不同的答案,交通樞紐或城市節點的微型市集出現,也許反而讓農產品更貼近日常。

圖片名稱
「點點綠」名稱寓意每位點背後都有努力的人,捷運則串起這些生命點,形成綠生活的城市線條。不僅是市集,也是農村與都市的情感連結平台。

韓國:首爾Marche市集的生活風格場域

韓國首爾的Marche市集自2012年成立,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都會有機市集。市集以「農夫+廚師+手工職人」三者組合為核心概念,每月固定於弘益大學周邊的Marronnier公園舉辦一次。攤位類型多元,規模約有50-70攤不等,包括有機友善農法小農、植物系熟食餐飲、職人麵包、天然發酵飲與永續工藝品等,搭配音樂、表演、主題講座與交換活動。現場完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提供餐具租借、也設置有洗碗站,完全落實減塑。

圖片名稱
Mache市集充滿文化與美感佈景,並設有木製展示牌替代海報標示,讓逛市集變得更有溫度與美感。志工與「Marche Friends」協助場域布置:搭帳棚、做導覽,引領訪客形成親切氛圍。消費者也常自備餐具來盛裝食物。

疫情期間,Marche市集曾一度停辦,但團隊快速轉型為線上市集與宅配方案,並在2022年後重啟實體場。如今回歸的市集,更加重視「可持續性」與「共同倫理原則」,攤商須簽署零塑政策,支持在地資源循環利用。

自新冠疫情後Marche市集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擴張力,由於參與Marche市集的農戶產能提升,加上希望加入市集的新農戶也有需求,來自市集的收入對農民的家庭生計也變得日益重要,因此生產者對於增加舉辦次數的需求也越來越大。Marche團隊正努力增加舉辦的地點。目前的農夫市集主要在梧木公園 (오목공원)、國立劇場 (국립극장),以及DDP東大門設計廣場(DDP동대문디자인플라자)舉辦。另外還開發約有20-30位生產者共同參與的蔬菜市集(채소시장),在西橋Creator's Town (서교크리에이터타운)和Understand Avenue (언더스탠드에비뉴)每月固定舉辦1次。

根據他們團隊疫情後2023年的消費者調查,選擇農夫市集的前三大原因已經從單純的食材品質,轉向更全面的價值考量:
■ 與生產者直接對話(34%)
■ 產品優良(32%)
■ 環境友善政策(27%)

這顯示消費者不只關心口感與新鮮度,更將購物視為實踐永續與道德責任的行為。特別是在三十多歲的女性族群中,農夫市集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水花園團隊與韓國Mache市集夥伴在市集現場的合影。Mache團隊曾來到台灣,對台灣茄紙袋愛不釋手,特別在迪化街買了80個回韓國送市集夥伴。下/Mache市集也會透過與外部單位合作的方式舉辦大大小小的市集,一樣很受歡迎。

日本:福岡有機市集的策展思維

由一般社團法人ジオーガニックデイズ主辦的福岡市集Fukuoka Organic Marché, FOM,自2019年創立以來,六年間已成為福岡市近郊最大規模的有機市集之一。首屆活動選在天神地區舉辦,之後兩年半落腳於大丸百貨的戶外廣場,隨著規模擴大,最終移師至舞鶴公園等更開放的場地。2024年秋季第12屆活動,攤位數達70攤,吸引大量市民與遊客前來;更受邀為福岡市的花卉節策劃飲食區,並在博多站舉辦市集,進一步深化與地方政府及企業的合作。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日本福岡FOM市集涵蓋農產品、即食餐點、飲品及手作雜貨,強調無添加、有機與永續概念。

FOM的核心理念是「地產地消、直接交易、文化交流」。市集不只販售農產品,而是以具體規範來維護共同的價值觀。所有出攤者都必須簽署並遵守明確的參加基準,包括:
■ 生產方式:農藥與化學肥料盡可能不使用,優先採用國產原料,嚴禁基因編輯或基改作物。
■ 動物性食品:推薦無荷爾蒙劑、抗生素及非基改飼料飼養的畜產品;禁止使用一般集約養殖的進口肉品與養殖魚。
■ 加工與調味:不使用反式脂肪酸、精製過度的糖與鹽;避免高風險化學物質及人工添加物;禁止合成調味料(如胺基酸、酵母精、蛋白水解物等)。
■ 經營理念:必須是「願意讓自己重要的人與孩子安心食用」的產品,並且能以健康、安全、環境友善為自豪。

疫情時期,FOM一度面臨舉辦難題,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反而吸引更多市民尋求「能與生產者對話」與「可追溯來源」的購物環境。主辦團隊也積極拓展收入來源,例如與在地企業合作開發有機無添加便當與真空冷藏熟食,並建立賛助會員制度,為市集提供穩定財務基礎。未來,他們計劃加強攤商培育與體驗型活動(如試吃、工作坊),並構築資源循環系統,讓市集成為連結社群與實踐永續生活的平臺。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上/日本福岡FOM有機市集為開發多元收入來源,從2022年起,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並販售有機、無添加的便當。預計在2025年完成真空冷藏調理包的產品線,並將正式開始販售,以此建立商品銷售的每月固定收入。下/為維持市集吸引力,團隊致力於品質與多樣性,嚴選參展商以確保產品品質,同時尊重其多元性。同時招募學生實習生,並推廣給各年齡層,確保市集永續發展。

泰國:清邁真心市集與椰子市集的雙軌發展

以觀光作為國力發展的泰國,文創力驚人,各地的市集屢屢以特殊風格取勝,讓遊人趨之若鶩。清邁的Jing Jai Market(真心市集)已成為在地永續農業的代表。市集由週末早晨農夫市集起家,逐步拓展為複合空間,集合咖啡、設計品牌、有機農產品、親子活動與手作攤位。參與農夫部分擁有「清邁有機認證」,許多以芭蕉葉包裝的葉菜在攤位上閃閃發光,在地性與永續性兼備。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清邁真心市集。「真心」(Jing Jai)這個詞在泰語裡有著特別的含義,它不只是指「誠實」或「真誠」,更包含了一種「發自內心、充滿熱情」的態度,也是其創辦理念。

相較之下,近兩年崛起的「Coconut Market(椰子市集)」則走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強調場域設計與旅遊體驗,場地位於清邁郊區椰林中,利用竹材打造系列休憩區與打卡裝置,吸引大量遊客與年輕族群。

圖片名稱
上/椰子市集位於一片真正的椰子林裡,營業時間是每週五、六、日,從早上8點到下午3點,以充滿自然設施和布置吸引許多網美與遊客拍照。

市集販售各種各樣泰式冷熱食、熱帶水果飲品、設計甜點與香氛伴手禮,不強調有機或友善耕作,但成功以「風格市集」定位創造社群話題與消費流量。儘管其理念與農業關聯稍嫌薄弱,但在旅遊導向與休閒體驗角度,仍提供了一種另類市集運營參考。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竹構設施錯落於椰林之間,既是旅人歇腳的涼亭,也是景區的獨特風景。攤友更巧用剖開、劈成薄片的竹篾,製作成飲料掛繩,讓竹的質感延伸到日常細節。現場各式泰式料理與悠閒的竹林景致交織出熱帶市集的滋味與色彩。

小結:在地市場的重新想像

疫情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市集的韌性與挑戰,也成為推動轉型的催化劑。從台北捷運站微型市集,到韓國首爾與日本福岡的理念型市集,再到泰國清邁的雙軌發展,這些市集不再只是交易場所,更是城市中促進社群連結、環境意識與食農教育傳承的重要平台。

未來,農夫市集的持續成功將依賴於如何在變動中保持初心,既守護土地與生產者,也創造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價值和便利。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市場形態的調整,更是對我們如何重新定義「食物」、「社區」與「永續」的深刻反思。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上/從產地到餐桌的小農革命,以消費者需求為主導的行動,友善農耕已不只是一項生產農產品的方式而已,也代表了一種生活風格的形成(日本福岡FOM市集)。下/農夫市集結合「環境永續」、「有機耕種」及「社群文化」的概念,讓到來的人能夠以不同視角,去感知、認識生活的場域,建立具有人文關懷與在地意識的飲食系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