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在林蔭下重啟風味餐的定義:能高賽德克《大地餐桌》,把日常變成文化的寶藏

在林蔭下重啟風味餐的定義:能高賽德克《大地餐桌》,把日常變成文化的寶藏

2025.11.03
圖片 - 能高賽德克山村遊
文字 - 劉宜佩
文字 - 劉宜佩
圖片 - 能高賽德克山村遊

《大地餐桌》以食物為語言,串起能高賽德克族的文化記憶。甫獲米其林綠星肯定的綠色餐廳「地坊」主廚張皓福,攜手部落居民,從火、編織、打獵到彩虹橋,把日常化為文化的味道。

中午陽光穿過都達國小的樹影,與裊裊升起的炊煙共舞,餐桌旁一堆實打實的柴火始終未熄。那不是刻意營造的舞台效果,而是整場餐桌的核心。

地坊主廚張皓福與能高賽德克族人,就在這片山林裡,靠著共同升起的柴火作為大地餐桌的「灶咖」共煮共學,用料理重現部落的記憶。

圖片名稱
林蔭下的餐桌,伴著微風、蟬鳴、偶爾飄落的松針,讓人讚嘆,這真是一場來自土地的饋贈。(右下圖為都達國小與部落合作建造的賽德克族傳統家屋)


「你們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是別人的寶藏。」——張皓福

從「教做菜」到「請你說」

「老師,不是你要煮給我們吃嗎?」第一堂課,主廚張皓福化身為培力老師,卻沒帶任何食材,只請族人端出家中的拿手菜,說說背後的故事。第二堂課,他再用相同的食材重新料理;到了第三堂,他和大家一起走進「大地餐桌」的場域,把黑板上面的構思帶到現場,將味道與記憶重新拼起來。

紅豆糯米飯、山中香料、煙燻肉……這些熟悉的滋味,是菜單的起點,也是文化與傳承的座標。他對擅煮紅豆糯米飯的梅花姨說:「就煮那鍋最受歡迎的吧——你兒孫娶媳那天,大家搶著吃的那一鍋。」他不希望族人再去猜觀光客的口味,而是看見:原來家常,就是最值得驕傲的味道。

圖片名稱
紅豆糯米飯(圖左)、山裡的風與林間的蟲鳴(右上)、搗麻糬(右下),原來這些部落習以為常的日常,就是最值得驕傲的寶藏。

用文化做菜,而不是做文化菜

「用文化做菜,而不是做文化菜」這句話,是皓福烹飪信念的起點。第一堂課結束,他便回家查找資料、閱讀論文、研究歷史文化。他知道,如果要用食物來詮釋文化,必須要先真正理解根源,這樣才能創造出有靈魂的料理,而非僅在外觀形式上的模仿。

他對族人說:「你們要幫我;然後我會幫你們。」因為,他想傳遞的不是廚藝技法,而是一種怎麼看待自身文化的視角,「只有發掘並認同自己的根,才能把文化真正端上桌。」這三堂課讓每個人從熟悉、擅長的事物出發,梳理他們對風土的記憶,才再延展出屬於自己的風味。

圖片名稱
皓福相信,真正的文化料理須從深刻理解文化出發,讓族人一同參與,用熟悉的力量創造根植於文化的味道。

餐桌上的文化菜單 部落的飲食地圖

這次場地幾經波折,最後在都達國小協助下,將餐桌設在校園林蔭廣場。由於戶外場域無法拉電、也無法搭建廚房設備,皓福乾脆回到最原初的做法——以「火」來引出賽德克族的傳統,開始餐會的故事。

▎火,是生活的核心。
賽德克部落家屋內的火塘是家庭中心,煮食、取暖、團聚都在這裡進行,象徵著家族的穩定與延續。大地餐桌旁升起的柴火,就是對這段文化的延續與致敬。每道菜也都在這堆火上烹調,煙燻的氣味滲入食材,喚醒人們對山林生活的記憶。

圖片名稱
火,是生活的核心象徵——既是煮食工具,更是賽德克家族中心與生命延續的標記。皓福決定就地升起一堆火,成為大地餐桌最重要的「灶咖」。

▎打獵,是技藝的傳承
獵人出發前會遵守gaya(祖訓),狩獵後與大家分享獵肉,這是代代相傳的族人之間與生態的倫理關係,蘊藏著與山林共存的智慧。這次與族人俊賢復刻的「獵人粽」,以八角金盤葉包裹小米與煙燻肉,在柴火上慢慢蒸煮,鹹香之中帶有煙燻風味,只撒上少許鹽,保留食材原味,就像把山林的故事包進料理裡。

圖片名稱
「獵徑充糧—林霧蒸香獵人粽」:前菜取材自獵人攜帶的野外乾糧,用八角金盤葉包裹小米與煙燻肉,讓古老生存智慧重現在現代餐桌。

▎彩虹橋與編織,是通往祖靈的智慧
在賽德克族的信仰裡,彩虹橋是靈魂通往祖靈的道路。男性需通過狩獵的試煉,女性則必須熟練織布,靈魂才能跨越彩虹橋、返回祖靈之地。這段信仰成為「織紋之間」沙拉的創作靈感:以櫛瓜與紅蘿蔔交錯排列,象徵織布圖騰與通往祖靈的虹橋意象。

圖片名稱
「織紋之間—賽德克交錯彩虹詩」:以櫛瓜與紅蘿蔔為基底,交織出彩虹橋與織布文化的意象,一盤沙拉,講了一個族群走向祖靈的路。

不靠華麗的食材,而是用山裡的日常說話

皓福以 fine dining 的精緻手法與綠色餐飲精神,協助族人將生活記憶轉化為具風土特色的料理。不靠昂貴食材,而是靠技藝、巧思與對土地的理解,挖掘食材與產地背後的故事,讓每一道風味菜都成為文化與土地的大使。

過去的風味餐常以量多、規模大為主,那是因為族人對自己的物產缺乏信心,總覺得部落的東西不夠看。這次所有食材皆來自山上,從部落小農市集現買現煮——「以山上的出產,說山上的故事」,正是這場大地餐桌的核心精神。

皓福想傳遞的訊息是:「採集」不只是尋找食材,更是保存經驗與智慧的過程。

他也提醒族人:「一顆高麗菜炒完就是一盤,但煮成濃湯,一顆菜可以變十幾碗湯。」文化的價值,不在份量,而在於能否透過經營料理,把故事與深度留存下來。

圖片名稱
皓福以 fine dining 和綠餐精神,幫助族人把這些日常記憶,以創意汲取出食材和產地背後的故事(圖為野菜樹⾖⾁丸湯)。

學會說菜:讓部落重新說自己的故事

這次,說菜的不再只有主廚一人。皓福更像是策展人與教練,引導族人走上前台,親自說出每一道菜的意義,把舞台交還給部落自己。

回憶訓練過程,一開始大家對拿起麥克風感到怯場,不太敢開口。他卻一步步引導:「你要先喜歡、了解自己的文化,才有辦法講給別人聽。」從線上彩排到實地模擬,經歷了四次反覆演練。

最終,他們不再只是供餐者,而是能自信站上餐桌前,說出每一道菜背後與賽德克族的連結。
那一刻,他們端上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文化與身份的認同。

圖片名稱
這次說菜的不再只有主廚一人。為了讓族人俊賢能開口說菜,皓福總稱他「獵人」,讓他重新看見並認同自己的身份。

從餐桌到生活:讓文化動起來

如果說「說菜」是引子,透過食物搭起一座橋,讓人走進大地餐桌想說的故事,開始追本溯源、靠近土地。而「餐會」只是起點,真正的價值在於,族人開始思考:這樣的分享能否延續?又該如何走進日常?

餐會結束後,皓福發現 Line 群組熱絡了起來:有人想把那道雞腿帶進市集;有人構思將黑糖地瓜磅蛋糕打造成伴手禮,讓旅人能帶著走;也有人準備在攤位旁升起一盆火、擺上射箭靶,吸引旅人靠近,好讓他們像今天的賓客一樣,聽族人侃侃而談賽德克族與「火」的連結。

大地餐桌,不再只是節慶裡的煙火,而是一道持續點亮山村日常的微光,慢慢照亮地方產業的可能。

圖片名稱
透過山⽕燻烤釋放食材精華,象徵感恩天地與族⼈團聚,並且融合山林氣息,在⼤地餐桌中獻上最真摯⼼意。(左上)香料鹽水烤雞、(左下)柴⽕熬煮野菜⼩⽶粥。(右下)黑糖地瓜磅蛋糕,搭配高山茶作為茶點,未來希望發展成伴⼿禮商品。

後記:一桌風味餐,找回風土的座標

這場《大地餐桌》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主辦,並由嶺東科技大學宋思明老師團隊深耕一年,促成一場橫跨多個部落的自我敘事實驗。

風味餐的價值,不在華麗菜色,而在「誰來說」、「怎麼說」。主廚張皓福並非只是受邀設計菜單,而是走入部落、與居民對話,透過共同協作,從料理中整理出屬於這片土地的風味定義。當部落能用自己的食材與語言述說文化,風味餐便不再只是為山下觀光客準備的表演,而是來自部落、說給自己與世界聽的聲音。

一道道料理,也彷彿成了一張立體地圖,串起春陽、精英、都達與德鹿谷四村九個部落的風土、歷史與日常,在這張餐桌上重新連結與交會。

圖片名稱
皓福選用部落在地食材,與族人一同挖掘土窯悶煮。

那一桌飯菜,讓人與土地相遇,也讓我們與族人共學——如何在日常中拾回信心,重新看見彼此的價值。
我們吃的是食物,記住的是文化;而族人煮出的一桌飯菜,就像大海中的錨,讓部落重新找回自己的座標。

圖片名稱
活動當天除了精緻料理饗宴,更安排一系列豐富的賽德克文化體驗,邀請旅人化身「一日賽德克人」。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