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有機’島茶 03】從 TAGs 評鑑到黃碳經濟:打造跨越百年的永續茶產業

【有機’島茶 03】從 TAGs 評鑑到黃碳經濟:打造跨越百年的永續茶產業

2025.11.18
圖片 - 茶改場、綠媒體
文字 - FunnyLi
文字 - FunnyLi
圖片 - 茶改場、綠媒體

臺灣有機茶產業在 TAGs 評鑑制度推動下快速成長,種植面積與產量雙雙提升,並以「品種—栽培—製程」打造系統化技術鏈。各茶區逐步走向差異化風味,從品牌建立、跨界合作到碳匯經濟的新模式,有機茶正成為鏈結永續、產地與企業的重要力量。

2020年,臺灣歷史上首屆「全國有機茶分類分級TAGs評鑑」正式登場,開啟了臺灣有機茶產業重要的里程碑。自評鑑制度啟動後,收件數逐年攀升,參賽品項也從條形包種茶擴大至球形烏龍茶、東方美人茶、臺灣紅茶等,如今六大茶系的十種特色茶系皆已完備,而在農業部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與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簡稱茶改場)等單位共同推動下,有機茶種植面積自最初種植面積430公頃,成長至今年九月的571公頃,成長了32%,茶乾產量提升三至五成,足見有機茶逐漸形成可觀的經濟規模,而下一步最重要是,引導產區走向「區隔化」,建立強而有力的品牌基礎。(註: 2025全國有機茶分類分級 TAGs評鑑茶將於11/22-23於希望廣場展售,可以親自和今年 TAGs 得獎者,互動買好茶。)

圖片名稱
從430到571公頃!全國有機茶TAGs評鑑四年有成,產量激增,打造臺灣茶強勢品牌!

建構知識體系,助茶農三年內無痛轉型

為了加速產業成長,茶農的加入動力至關重要。茶業改良場身為研發核心單位,特別針對有機茶種植規劃完整培訓課程,從品種辨識、田間管理、適合有機栽植的操作模式,到製茶技術等,形成一套「品種—栽培—製程」的系統化技術鏈。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蘇宗振場長表示,茶改場目前培育之大葉種的臺茶11號、21號(紅韻)、25號(紫芽),以及商用茶新品種的臺茶26號(豐鶴),還有小葉種的臺茶1號、8號、12號、18號(紅玉),再加上原生山茶等,皆適合作為有機茶園的基礎。場方更開發一套協助慣行茶園於三年內轉型的策略,讓茶農能以「無痛模式」更安全地投入有機領域,也為茶園第二代返鄉經營創造更強的誘因。

圖片名稱
從品種到製程!茶改場打造「品種—栽培—製程」系統化技術鏈,加速有機茶產業人才培育。

投入各茶區輔導的過程中,茶改場也默默導引「區域差異化」,例如同樣都是紅茶,魚池紅茶以大葉種為主、花蓮紅茶專攻蜜香特色,阿里山紅茶用小葉種來發展,走出厚實的滋味……「不怕不一樣,就怕都一樣。」蘇宗振場長指出,各茶區要提出足以彰顯的特色與辨識度,避免「大家都一樣」的競品內耗,才真正有助於建立「高品質、高價值」的形象。

如此一來,有機茶不再被視為單一類型,而是依區域、氣候、原料條件形成多樣風味的茶產業矩陣。

圖片名稱
小葉種的蜜香紅茶有著非常柔和、吸引人的天然「蜜香」,茶湯為鮮豔的紅金、紅褐色,茶葉一般做成條型、碎葉形。
圖片名稱
臺茶18號(紅玉紅茶)以緬甸大葉種紅茶與臺灣山茶育種而成, 具獨特的薄荷、肉桂味,極具辨識性,又被稱為「台灣香」

刺激全新想像,拓展六級化服務

「有機茶不只帶動種植與製茶技術變革,更刺激思維模式創新。」蘇宗振場長意味深長地說。
從農業科學角度來看,當茶菁在田間面臨病蟲害、氣候壓力等逆境時,植物產生的抗逆性使其葉片含有的二次代謝產物成份增加,相比慣行茶樹要來得多,製成的茶風味不僅獨特,也更加呈現更細膩的層次感,吸引年輕人消費者。

他提出有機茶產業的地方茶區,除了形成品牌化、差異化的產品線之外,亦可在精緻路線與商用市場之間,建立「頂級二成、平價八成」的穩固架構。「當有機茶的價值被認同,食品業、餐飲業視爲加值,更願意跨界合作,有助於打開商用市場。」他舉例,有機綠茶的高香氣、清爽調性,可與重口味餐飲搭配;亦可直接入菜與主廚共同研發料理,進一步催生新餐飲文化。

透過設計、體驗、飲食與文化活動,有機茶能從第一級的農產製造,向上拓展到服務與體驗層面的六級產業,形塑更具文化能見度的臺灣茶品牌。

圖片名稱
價值認同是關鍵!有機茶「頂級與平價」雙軌並行,催生跨界合作,打開巨大商用市場潛力!如左圖:「COTE喫的台灣茶_茶巧克(ChaChoco)」結合台灣茶與可可的雙重語言,屢獲國際大獎。右圖:知名甜點店法朋以台東紅烏龍入甜點製作紅烏龍蜂蜜燒餅。(圖片提供:COTE、台東縣政府)

未來有機茶園,「碳」是一門好經濟

茶樹一旦落地生根,其經濟年限往往可達三十至五十年之久。如此長的生命週期,使茶園經營與環境變動緊密相連,也成為茶產業切入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議題的最佳角度。

「茶改場目前正推動一項關鍵科技計劃,針對北、中、南、東各海拔帶的有機茶園,建立碳匯與碳減量的基礎資料。」蘇宗振場長說明。透過先行計算慣行茶園的平均碳排量,便能進一步推估不同管理模式的減碳效益,使茶農未來可藉此系統清楚掌握自身茶園的碳匯能力。

圖片名稱
有機茶的新經濟,以黃碳優勢儲碳,跨越傳統產銷溫層,迎向全新的碳匯合作模式!

他補充道,全球約75%的碳儲存在土壤中,「土壤碳庫」的儲碳量甚至較植物體的生物碳庫高出四倍,可見黃碳的累積效率優於綠碳。因而此計畫的推動,不僅是科學量化,更是開放給有意投入永續與社會責任的企業,一同參與有機茶的生產或合作模式,讓 ESG 成效得以具體呈現。

碳匯經濟的導入,也讓有機茶產業看見全新的可能性。過去茶農仰賴茶品銷售為主,而如今「碳」本身亦能成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新產品,逐步建立不同於傳統產銷模式的經濟路徑,使有機茶得以跨越原本的消費者溫層,連結更廣泛的產業合作與永續機會。

圖片名稱
不只賣茶,更賣碳匯!有機茶計畫推動科學量化,廣邀企業合作,具體實現 ESG 與社會責任!

 
圖片名稱


▎2025全國有機茶分類分級 TAGs評鑑茶展售  ▎

時間|2025/11/22 (六)-11/23(日) 10:00-18:00
地點|台北市希望廣場(台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31號)

註:11/22 上午 11:00-12:00 有一場「談茶趣」食農教育活動,活動中有機茶試飲活動及贈送冷泡茶DIY推廣品。


【綠色專輯】2025 台灣有機茶 Organic Tea Taiwan
進入專輯請點擊下圖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