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七位樸式青年,帶你一窺樸門永續設計的七種實踐樣貌!

七位樸式青年,帶你一窺樸門永續設計的七種實踐樣貌!

2022.07.14
圖片 - 各講者提供
文字 - Juanita
文字 - Juanita
圖片 - 各講者提供

Permaculture(樸門)一詞,結合了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agriculture(農業),許多人以為樸門是自然農法的一個派別,但樸門不是農法,而是整合土地、資源、環境與人類等的一種系統性設計學。

樸門的三大倫理(ethics)是照顧地球(earth care)、照顧人類(people care)、分享多餘(fair share)。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每年都會舉辦分享會,今年在桃園江湖開放工作室舉辦,邀請到七位35歲以下的樸式青年,分享各自不同的實踐樣貌。

 

01
────────

圖片名稱

17歲就已從PDC(樸門永續設計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 PDC)結業的子彬,就讀中興大學農企業和園藝系時,就以樸門旋風的實際行動,把樸門經常提到的香蕉圈的香蕉,種在系館前面!(畢業至今多年,香蕉樹還在那裏不斷茁壯!)

圖片名稱
連子彬與攻佔中興大學的香蕉,是他於樸門永續設計課程結業後的實際行動。(圖片提供:連子彬)

在美國攻讀奧勒岡大學景觀建築所後,子彬加入波特蘭的一間規劃公司,從事以人為本規劃路網與設計道路的工作。交通設計涉及路網規劃、路型設計,例如,保護式腳踏車道該設計於車道兩旁或是中間?公車運具車道規劃該與一般汽車道分開或設計於車道中央?都是進行交通設計時須考慮到的範疇。

道路的使用者不只有運具與人類,在規劃道路時,考量不同生物的棲地營造也十分重要。如何設計低衝擊的水環境,讓水能保留在道路兩旁供植物生長、提供生物棲息,或攔截渠道中的垃圾避免垃圾在末端大量累積,或發揮滯洪功能以及如何讓路面排水順暢等,都是人本交通設計的一環。而連結在地社群與周圍設施,將社區鄰里、學校、都會公園等開放空間納入規劃,到道路細節的設計,像是道寬與車速、路型安排、駕駛車道銜接性、停車與等車分流、號誌化等等,都是設計的環節。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道路細節包括道寬與車速、路型安排、駕駛車道銜接性、停車與等車分流、號誌化等等,都是設計的環節。(圖片提供:連子彬)

交通基礎設施若設計得好,有友善行人、自行車、動植物的道路,將影響使用者搭乘大眾運輸、騎乘自行車通勤的意願,也能建構良善的生態,讓「有道路的地方就是公園」。子彬將這些年的實踐與研究,記錄在他的網站William Lien

圖片名稱
(圖片提供:連子彬)

 

02
────────

圖片名稱

從台北移居到台東的林岑,五年前幸運地在家人支持下於台東買了一塊地,並在土地上的貨櫃屋中,實踐樸門。雖然在這之前,她早已接觸並學習樸門,但直到搬到這塊土地,才慢慢建構出自己舒適且踏實的樸通生活。

從購買貨櫃、內裝施工、貨櫃擺置方向、雨水收集,到如何與這塊地互動等等,她一步一步的觀察、分析、規劃、設計、調整。她以傳統的自然建築工法竹編夾泥牆,建構貨櫃一側無牆面的牆體;扇形分析太陽位置、風向與其他環境因子後,她在屋旁種植芭蕉圈,增加遮蔽性外也可擋風擋雨,並將廚房和浴室的中水引流至此;利用窗、門的設計,增加屋內空氣流通,降低溫度,且運用建築體設計雨水收集系統。

圖片名稱
在土地上有了大體積的建築物後創造出微氣候,某些區域終於不再是全日曬。下圖中間為製作中的貨櫃屋牆體,使用傳統工法編竹的夾泥牆。(圖片提供:林岑)

貨櫃屋本身也創造出微氣候,某些區域不再是全日照;而屋簷雨水默默澆灌,家門前竟自己長出洛神。林岑在屋外用手雕塑一面土牆,設置生態廁所製製作糞便堆肥外,也會跟餐飲業的朋友收集果菜廚餘,累積一定的量後一次做大型堆肥。筆者曾拜訪林岑的住處,空間上的設計與舒適感,大大打破以往對貨櫃屋的印象!

每塊地都是一個不斷在變動的有機體,她透過觀察,與環境互動。除了在土地上耕作外,林岑也會在市集活動擺攤,和鄰居朋友聯繫感情,推廣在地食物與生活理念。她更是以真誠的文字,在電子報「樸通生活指南」分享她的生活。

圖片名稱
林岑會在市集活動擺攤和鄰居朋友聯繫感情,也趁機推廣生活理念。(圖片提供:林岑)

 

03
────────

一場喜事的包含——關於實踐的各種可能
蓋樹屋實驗室 大樹

蓋樹屋實驗室的大樹與蓋瑞,都學習過PDC,籌備婚禮中的各種選擇,也展現他們如何思考世界、建立連結以及永續生活的實踐。這場環保婚禮,考量的不只是沒有塑膠,還有整體資源的浪費,包含減少新的環保資材被創造、收集二手包材的來源和寄送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等。而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與大樹有「關係」,要有她認同理念的生產者與產品,並確保採購的金流,都進到認可理念的品牌。

他們請朋友將喜帖設計為插畫風,讓邀請卡可做為明信片保留;喜帖信封直接帶有紅包袋功能,信封背面設計為紅包袋祝福留言區,婚宴後將背面的祝福裁切下來,裝訂成一本祝福小書留存,取代簽名綢。婚禮中沒有婚紗,而是手工訂製的藍染禮服,日後依然可在日常穿搭。喜餅和婚禮小物,來自朋友的手作由新人親訪產地與生產者,了解過後才購買的產品,並依照對親友的認識與調查,客製化喜餅驚喜組合包;沒有一致化的喜餅包裝,而是募集二手玻璃罐、紙袋、紙盒,召集朋友一起清洗消毒、包裝。

圖片名稱

婚宴主廚,他們選擇關心台灣在地食材、無塑、傳承手路菜的「金葉摸油湯」總舖師來料理,並與總舖師討論採用新人親訪的農夫食材,小到甚至是醬油,大樹都知道產地來自哪裡!婚禮上,還有一區小市集,展示並銷售婚禮中所使用到的食材、原料與產品,行銷新人精心選物的品牌。一場喜事派對,可以好玩有趣地將樸門永續精神融入其中,同時照顧地球也照顧人類!

 

04
────────

圖片名稱

蔡山19歲那年,在書店中翻到《向大自然學設計》一書,書中講到一對夫妻在山上以永續設計的方式生活,這本書的作者與書中講述的夫妻,就是台灣第一位獲得樸門教師認證的講師Peter與其妻慧儀,兩人共同創辦大地旅人樸門永續設計。看到這本書的蔡山如獲至寶,他當時一心想拯救老爸在南澳的自然農法農場,因此湊足錢後就跑到台東參加大地旅人的PDC課程。

兩個禮拜的PDC課程,完全打開了蔡山的世界觀,從課程裡各種永續設計的技術、概念、故事與實踐者,讓他課程結束後在老爸的農場大量實驗,使蔬菜的產量上升三至四倍!後來到澳洲打工度假,他發現自己的實踐都在於食物「生產」的農業技術上,但想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需要各種不同的手工技能;於是他到「風中之星手工房」當學徒,從無到有,學習建造自然建築家園所需的各種知識與技術。

圖片名稱
蔡山到「風中之星手工房」當學徒,從無到有,學習建造自然建築家園所需的各種知識與技術。(圖片提供:蔡山)

六年前,蔡山回到南澳,在資源匱乏下進駐一間像廢墟的老屋,開始以樸門設計打造自己的基地。當他想在網路上尋找永續生活相關影片時,卻遍尋不著相關資料。因此便想,何不以影片的方式,將這些年來學習到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呢?於是就誕生了「山小日子」YouTube頻道!「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過那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技能?」蔡山以好好過永續且友善地球的小日子為目標,不斷學習、搭載能力,朝這個目標前進,為人們證明,有一種生活可以很酷很永續!

圖片名稱
蔡山想在網路上更多推廣樸門生活,因此誕生了「山小日子」YouTube頻道。(圖片提供:蔡山)

 

05
────────

圖片名稱

你是不是經常站在超市,想支持母雞可以自在生活的放牧蛋,卻總是向金錢屈服,照常購買籠飼雞蛋?人在都市,想養雞,卻覺得不可能?為了擺脫這種命運,致軒學完PDC後,運用樸門原則「將問題視為資源」,把問題轉為有趣的謎題,思考如何將動物樸門融入生活之中。

於是他將自身所學的使用者互動設計的人機互動,轉變為「人雞互動」的雞本設計,在新竹租屋處開啟都市陽台養雞實驗,展開與名為「餘姬」的母雞的永續同居生活!致軒改造陽台,設計為餘姬的家,多方嘗試餘姬喜歡吃的食物,帶她外出採集野草以雞試菜、「外送」店家新鮮剩食給餘姬;將餘姬產出的雞蛋編號,自家食用外,也開啟雞蛋外交,以雞蛋交換其他食材或做為束脩!餘姬的蛋殼和糞便成為陽台植物的養分,植物再茁壯的生長成為人與雞的食材,一個都市中小小的有雞陽台,開展了人、雞、植物與剩食的永續循環。

圖片名稱
沈致軒第一隻在陽台雞舍放牧的雞名為「餘姬」。右圖為做「雞蛋外交」、具編號的自產蛋。(圖片提供:沈致軒)

致軒在過程中,不斷嘗試調整雞本設計,證明都市養雞的可行性,並整理歸納出一本實用工具書《雞本設計指南》,介紹都市養雞的雞本精神、盤點「吃喝產潔睡光蔽」等雞本需求,不藏私地分享雞本食材和菜單,透過雞本環評和雞本資源,讓你也能跟著雞本步驟打造都市雞伴生活!

圖片名稱
實用工具書《雞本設計指南》,介紹都市養雞的雞本精神、盤點「吃喝產潔睡光蔽」等雞本需求。(圖片提供:沈致軒)

後來他將有雞生活,帶進新竹六燃歷史場域,在大煙囪下建立都市公共養雞空間「保溫雞舍」,社區雞舍也串連起在地店家、鄰里居民間的交流,注入與環境共好的永續生活機制,打造都市雞本生活的各種可能!

圖片名稱
保溫雞蛋提供社區共餐,也串聯起社區好感情。(圖片提供:沈致軒)

 

06
────────

新竹地區的建築勞動生活與木材教育紀錄
許嫚云

嫚云在就學期間,為了不想去找枯燥無味的實習,因緣際會發現樸門,並學習PDC。樸門提到的自然建築工法,深深吸引了她,後來她加入位於新竹北埔的「建築公社Archite:COOP」。真心投入親手蓋房子的嫚云,在這五年間與駐地青年互助勞動合作,以新竹與苗栗的鄉村地區為工作場域,經歷了各種嘗試與挑戰,學習使用竹、木、土、石等自然建材,設計建造房屋的技法。

建築公社優先採用在地企業生產的建材,近年來更以台灣國產杉木為主要材料,並投入國有人造林的撫育、修枝、伐木、集材等工作,減少非必要的長距離運輸。分享會當日,嫚云在戶外架設的大型地圖,便是建築公社在竹東林場的工作地圖,從森林到最後使用在木構建築的人工林循環樣貌,展示建構在地、永續、低碳建築的可行性。

圖片名稱
建築公社在竹東林場的工作地圖。(攝影:Juanita)

分享會的現場——江湖開放工作室,就是嫚云與工作室的夥伴們一起親手建構,她帶著大家看那面尚未完成、有兩種技法的牆面,解釋著台灣傳統竹編夾泥牆,和日本小舞壁兩種技法的優缺點。第一眼見到身形嬌小的嫚云,或許不容易將她與建築工地聯想,但當她神采奕奕地解說自然建築的技法時,從她的神情中可以看見,她在工作與生活中實踐樸門的篤定堅毅與自信。

圖片名稱
左為竹編夾泥牆,右為小舞壁。(攝影:Juanita)

 

07
────────

圖片名稱

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Juanita(本文筆者,下稱為我)看見許多讓地球受傷的商業行為,讓我一步步朝向綠色永續的方向前進。當時看著手上案子,不斷反思工作內容與生命價值觀的一致性,最後決定把老闆FIRE,嘗試不同人生。

離職回到宜蘭,架設「今天綠一點」網站,分享與推廣vegan和綠色生活。接著因為好奇有機和自然農法的產量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決定自己種種看;但在此之前,我完全沒種過菜,甚至還覺得土很髒。卸甲歸田卻沒有田,促使我想辦法找出資源,直接攻佔空地塑造迷你菜園,並自學摸索或詢問田裡的路人農夫。

圖片名稱
買菜苗直接攻佔空地,接著獲得地主首肯逐步開拓菜園,最後將整塊空地打造成迷你菜園!(圖片提供:Juanita)

實踐一年半後,一連串的宇宙呼喚讓我參加了PDC。學習樸門後,改變了我看事情的角度,發現處處是資源,再小的空間都有實踐的無限可能。將鄰居1.5坪的不規則小空地,整理為奈米菜園與堆肥區;將收集而來的雜草、落葉和廚餘,做成堆肥成為菜園土壤的補給;也開始poo-free溫水洗頭、嘗試糞便堆肥,並用蚯蚓堆肥消化家中廚餘等各種有趣的實踐。

圖片名稱
逐漸整理的奈米菜園。最上圖為奈米菜園旁推肥區裡的熟成堆肥。(圖片提供:Juanita)

從外商離職、不使用會計師證照賺錢、放棄外派荷蘭的機會,離開主流體制下的人生,總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看見樸門老師在大地旅人基地裡的日常生活,和所學的樸門知識與工具,讓我對追尋「更理想的生活方式」更有信心。

離開一個企業,脫下頭銜,少了職稱,或許賺不了主流社會所謂的大錢,但這是拒絕在剝削性的企業中,當一個被動工作者的反抗,也是一場拿回生活自主權的人生實踐。

今天綠一點:https://gogreener.today/
圖片名稱
左圖:2020年直接跑去在台北市集有一面之緣的宜蘭農夫借地耕種。右圖:學習樸門後,雜草不再是萬惡不赦,就任其生長。(圖片提供:Juanita)

尼采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條除了你以外,別人無法走的路。」七位青年有七種不同的實踐樣貌,這場實踐沒有輸贏,也沒有終點。期待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已在屬於你的永續實踐道路上!


|核稿編輯:陳又瑄|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