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市集
[ Farmers' Market ]
【逛市集】留住純樸的好客精神:新竹13好市集
來到位於竹北的13好市集,攤主們用親切的客家話跟你打招呼,並順手遞上試吃的梅子醋飲、現煎蘿蔔糕、老麵饅頭和手工果醬,還沒買東西,就被農友的真情餵飽了。
農夫市集為社區營造的一環
為什麼叫做「13好市集」?市集執行長張玉娟說:「新竹縣有十三個鄉鎮市,我們的夥伴都是來自這十三個鄉鎮市、參加過社區規劃師訓練,想把自己社區的產品推廣到市區,進行城鄉交流。」散布在十三個鄉鎮市的小農,之所以願意創立農夫市集,背後的推手是新竹縣社造中心的執行長曾綉雅。曾綉雅認為,在耕地面積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新竹鄉村振興農業,本身就是一種社區營造,透過市集,能鼓勵農地復耕、年輕人返鄉從農。
因此,仔細觀察13好市集,會發現攤位名稱前常會掛上社區名稱,例如竹東柯湖社區。而攤主成員,大多是夫婦同心、或是整個社區輪流來擺攤,例如新埔振興社區,就是由客家媽媽們輪流帶來自家的包子、粽子、福菜等,傳遞新竹在地的特色美食。
擁有社規師資格才能進入13好市集,而社規師如何與友善農業搭上線呢?原來新竹仍有不少傳統客家聚落,老房屋前常有一小塊可耕作的土地。在市集成立之初,鼓勵夥伴以無農藥、無化肥、無除草劑的原則耕作,大家平常在社區推動事務,週六來市集擺攤,也為市集起了頭。
客家老村落裡的客家市集
現在的13好市集,每週六在「新瓦屋客家保存區」的大草地上開辦。建於西元一八○五年的新瓦屋是一處封閉型的客家聚落,四面圍牆內保有數座客家古宅。一九九○年,這裡曾因高鐵籌建而一度被徵收,所幸在文史工作者與當地居民奔走下保留了下來,並成為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二○一一年,新竹縣文化局接手,這片保存區開始有文史工作者、綠色店鋪、文創青年與特色書店進駐,「13好市集」也在二○一四年來到這裡生根滋長。
竹風客家小食,四季輪番登場
星期六市集這一天,寶珍姐的艾草菜包、蘿蔔糕與甜甜的紅豆花生年糕,客家媽媽們的米粽、自家做的蘿蔔乾、福菜、梅干菜與現點現吃的梅干滷肉飯等,為市集帶來濃濃的客家風情。
因為觀察到不少消費者沒時間煮飯,市集除了生鮮蔬果,也有不少二級農產品供消費者選擇。這些加工品以沒有任何人工添加物的即食、熟食為主,例如冬天盛產柑橘,就能喝到新鮮濃醇的現榨果汁;夏天苦瓜多,就屬客家風味的苦瓜福菜最受眾人喜愛。隨著市集夥伴的學習與發掘,市集也逐漸多了手作文創、傳統生活用具的商品,內容越來越豐富。
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來逛市集,因此這裡曾有過竹迷宮、兒童泳池,現在則固定在每個月第二、四週舉辦草地講堂,隨著季節、慶典、食安等主題,舉辦甜酒釀、綠豆餅、烘豆、驅蚊香塔、乾燥花環、酵素或液肥等各種與農產品相關的延伸課程。
市集之外,13好市集也成立了實體店鋪「一號店」。一號店彷彿市集的縮影,能買到蔬果、有機米、手工包包,還增加了在地食堂的功能。菜單跟著小農與季節走,有原住民香蕉飯、綜合滷味與夏天限定的仙草茶。市集夥伴們也期許,未來還能有二號店、三號店……直到十三個鄉鎮市都有這樣的一家農產直賣所。
農夫市集Q&A
什麼是社區規劃師? |
農夫市集有什麼迷人的魅力呢? |
|
社區規劃師是一群經過社區營造、空間美學等相關課程訓練的人員,他們是具備空間美學觀念,與基礎技巧的社區人才,在社區規劃的提案中,扮演專業諮詢者的角色;對公部門而言,則是社區意見的整合者。新竹縣自二○一二年啟動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到去年七月為止已成功培訓了三百六十位社規師,這些人也成為推動社區營造的生力軍。 |
農夫市集除了是農友販售農產品的平台之外,往往也作為推廣食農教育的重要場合;透過綠色生活社群的集結,從食農講座、烹飪手作、綠色倡議到共食體驗,舉辦多元又有特色活動,成為一微型共享的社會聚落。 |
13好市集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 號-四方大草坪)
每週六11:00-16:00/攤位數:28攤
商品:小農生鮮蔬果、傳統客家美食、咖啡、麵包、甜點、小農加工品、手作工藝品
Facebook:新竹縣13好市集
*本文部分圖文改編自:《逛市集:全台農夫市集的綠色玩耍地圖》,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作者群,悅知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