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 The Process ]

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首頁專題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08|專訪】邊竹:合眾人之力,讓建築、心靈與環境產生對話

【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08|專訪】邊竹:合眾人之力,讓建築、心靈與環境產生對話

2024.04.10
圖片 - 拾蒔生活製作所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拾蒔生活製作所

Program
邊竹
The Portal
莊逸堯+劉嫈琦/自然心地工作室

長8.9m×寬 6.8m ×高 3.5m
孟宗竹、桂竹、石、土、砂、石灰、紅銅片、黑色編織繩、小部分藤皮、鐵絲
雲林縣斗六市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峰里糖廠路55號)

圖片名稱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每片土地都有其中心,非指地理的中心,而是連結不同維度的門戶,門戶隱含著邊界,因而邊界亦可以是中心。
斗六糖廠曾經是工廠與住家共存的場所,隱含著生產與生活的邊界。從「邊界」的概念出發,發展出造型看似「門戶」的竹構,然而此門戶非為地理上的穿越,而是由外在到內在世界的轉換。
透過內部竹拱和外側竹籬交織而成的穹頂空間,以及可以坐躺倚靠的土椅,望向周遭自成一隅的自然綠意,讓人們放鬆、感受寧靜、回到當下,聆聽內在的聲音,藉此建立人與竹土等自然材質以及其背後的共同本源的連結,回到原本的自己即是最終的療癒。(文字提供/自然心地工作室)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建築方式

早在去年夏末、《邊竹》開始施作主結構之前一個月,「自然心地工作室」即已在本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斗六糖廠展場,借用了建物、斜斜立起一根又一根的原竹。管中溶液緩速落下、滲入管壁,彷彿液體的沙漏。

那溶液為無味的硼砂硼酸,成分皆來自自然界,浸泡竹內一陣之後聞起來則像竹醋液。將原竹所有竹節以鋼筋打通、只留最後一個節,再從頂部注入此溶液(專有名詞為「垂直浸泡擴散」,Vertical Soak Diffusion),即能防蟲蛀。不過溶液浸泡完全需兩週,竹子還得靜置陰乾約一個月,這150根孟宗竹、桂竹才能使用。

等於是,時間,協助了這組建築設計師與志工製作這座竹構築。

這是「自然心地」創辦人莊逸堯與劉嫈琦,自印尼巴里島「Bamboo U」工坊線上課程習得的加工法,源自於處理木材的模式,國際公認防蟲相當有效。然而他們選擇如此處理竹主要原因是:Anyone can do it.

圖片名稱
「自然心地」使用150餘根竹管,並使用天然的防蟲蛀技術加工處理。(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

時間不是問題,誰都可做才是重點

他認為,以高溫乾燥法為原竹防腐還需要工廠與設備,成本不低;硼砂硼酸溶液則是誰都可以調配、成分天然、還可重複使用,竹子找個地方立豎來讓溶液滲透也容易辦到,非常符合他們從事建築志業的核心理念:素材自然,協力造屋。

劉嫈琦與莊逸堯正是anyone的代表。他們從前與建築完全沾不上邊,是在科技業任職,後來決意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因而辭職,移居臺東、實踐樸門自然農法,並想DIY建造生活空間,才開始了解竹構、土構、木構等。報名Bamboo U課程、搜尋與研讀硼砂硼酸防腐法等竹材英文資料,只是他們自學歷程的一小部分,兩人還親身加入不少自然建築的協作工班,包括合建土屋、向卑南族耆老請益傳統竹屋的做法、到臺南向老師傅學做漢式竹管屋、至泰國參加自然建築課程……現在,「自然心地」已能獨立設計與興建融合各種自然建材的建築了。

圖片名稱
雖然過往不是建築專業,但從畫設計圖、做模型,到計算結構等正規的建築步驟,「自然心地」都不減省,《邊竹》已不再是完全的素人構築。(上/設計圖面與施工照片由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下/拾蒔生活製作所。)

莊逸堯解釋,他和劉嫈琦都曾經是研究人員,所以滿習慣在進入新領域時以閱讀資料開始學習。無論如何,知識層面雖然重要,但是在自然建築界一路走來至今15年,「自然心地」團隊覺得最關鍵的是:不斷從做中學、透過身體記憶,才能真正累積建築的技藝。

像是竹屋這一類風土建築,莊逸堯觀察,其中的知識、技能、價值觀以及連帶建立的社會關係,也都是透過第一手的教學、持續的協力換工建造,才能一代傳一代。如今竹構等傳統建築需要面向當代,但他仍希望保留其中珍貴的、一起動手的自立精神。越多人參與、實作,相信越有機會流傳。

圖片名稱
「自然心地」團隊與正式施作前陰乾中的竹管。(照片由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

竹構越多志工參與越好,讓生活更永續

尤其,「竹子這一類材料傳遞著大自然的品質,能從建造階段就開始照顧我們的身心。」從竹構、土構中獲得的力量,「自然心地」成員真誠願意分享給更多人,因此他們採取號召志工共同施作的方式來參與構竹展。「願意擔任志工的人多半也跟當初的我們一樣,想自己建造一個家、想追尋更永續的生活,是走在這條路上了。」莊逸堯說。

「自然心地」之前已經成功地依此模式,在各地完成數棟土屋與竹屋,過程中也不吝分享經驗,誠意沒話說。這一回到斗六一樣有心意相通的志工,從處理竹材階段就來幫忙,有人甚至得每天單程開車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基地。《邊竹》就這麼靠著約20名志工接力完成了,堪稱一場DIY建築的行動藝術。

圖片名稱
透過協力建造竹構等自然建築,志工有機會找到自己原本就有的力量,也能與人、與場所、空間有更深的連接。(施工照片由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

兩位「自然心地」創辦人對建築中心理層面的敏感,也呈現在基地的選擇與作品的詮釋之上。從東部初來乍到斗六,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糖廠巡遊、感受,尋尋覓覓有助於發想竹構的線索。一段圍牆遺構引起了注意,原來那本來用作區隔工廠與宿舍,但根據他們的田野調查,員工與眷屬的生產與生活空間其實沒分得那麼清楚。這邊界看似有形,實則無形,如果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這一道區域交錯著兩邊的特色,反而會發生許多很有生命力的事。《邊竹》中的「門戶」概念,因而浮現。

無論如何,莊逸堯一再強調,這座竹構雖然有類似門的造型,但那不是實質的、地理上的,而是象徵由外在世界穿越至內在世界的轉換門戶。

圖片名稱
「自然心地」曾詮釋《邊竹》的發想緣起:「每片土地都有其中心,非指地理的中心,而是連結不同的維度的門戶,門戶隱含著邊界,因而邊界亦可以是中心。」(上/拾蒔生活製作所。下/設計圖面由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

藉由轉換心理面的竹構門戶,重啟能量

正如從整理竹子開始,這代表大自然品質的材料就已經讓動手接觸它的人們獲得療癒,莊逸堯覺得,如果訪客願意從紛紛擾擾的外界來到《邊竹》之內呆久一點,相信會有更多療癒、恢復更多一些能量的。加上他們將竹構地點安置在樹林與草坪之間的邊緣,離步道也有點距離,更彷彿秘密基地。

《邊竹》中來自自然界的構造,還有土椅。土屋是「自然心地」最早接觸、也已非常擅長的構築,這回展覽的主角雖然是竹,但匯入土這項素材一點不違和。尤其泥土來自糖廠現地,更有意義。「這種土當地人叫做『會社土』,」莊逸堯說,他們也是經常常和糖廠周邊的餐廳老闆、鄰居等新朋友聊天,才知道越來越多在地的風土民情。隨著《邊竹》逐漸成形,斗六的故事也被他們細膩地揉進來了。

圖片名稱
製作土椅之前,團隊成員在碎石先寫下祝福的字語。(上/施工照片由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下/拾蒔生活製作所。)

不過,雖然劉嫈琦與莊逸堯花了很多心思孕育這座構築的感性層次,關於《邊竹》與當代構築接軌的理性任務,他們未曾忽略。莊逸堯之前還決定精進專業,現在正在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就讀。這一次創作竹構,畫設計圖、做模型、計算結構等正規的建築步驟,「自然心地」都不減省。可以說,《邊竹》已不再是完全的素人構築。

同時,他們也勇於嘗試新的竹工法。譬如主結構的環形梁是以孟宗竹的剖竹來製作,一根拱由16片剖竹集束而成,還要彎成環形梁。雖然這幾屆構竹展也有團隊製作集束竹,但「自然心地」的拼法複雜,前所未見。外側還會再加上一層孟宗竹剖竹,不只是裝飾也強化了結構,這是一位志工參考日本竹家具的工法而來。種種竹工藝細節,能讓人們在《邊竹》停駐、欣賞的時間更久些。

圖片名稱
竹片集束成接近圓形的斷面。當集束竹以三維方向彎曲環形梁、而產生旋轉時,竹拱與竹柱在任何位置都能與環形梁銜接。方型斷面的集束竹,就會限制銜接的角度。(圖片由自然心地工作室提供)

理解了「自然心地」對待時間與萬物的態度,回頭看他們為竹子選擇的硼砂硼酸防蟲法,雖然得耗費近兩個月的時間與大量人力,但是再順其自然不過了。劉嫈琦並許下更長遠的願望:「我們期待的不是一天來100人,而是一個人願意來《邊竹》100次。」

圖片名稱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自然心地」的竹作工藝與協作準則
────────

Green Media 《邊竹》除了使用竹、土,也用了一些金屬等材質。請問你們選擇建材的標準是? 
莊逸堯 我們基本上是使用天然材料,除了竹子還有泥土、砂石、石頭等。但是為了讓竹構築更耐候,這次的屋面選用紅銅板,希望能減少一些維修成本,但仍是由我們與志工協力施作。
此外,我們這一次是使用黑色編織繩、小部分藤皮等來綁竹子。但是卑南族耆老鄭浩祥在教我們蓋竹屋時曾給了一些啟發,他認為鐵絲不是完全不能用在竹構上的,想要綁好鐵絲也必須經過高度的練習,是一種工藝了。現代的竹構,應該可以有些彈性的。

Green Media 你們又如何將興建竹構的技藝,傳授給沒有經驗的志工呢?如果工法的確是容易學習、複製的,也許更能鼓勵一般人合建竹屋,也就是達到「Anyone can do it.」的理想。
劉嫈琦 我們可以說不只是建築設計者,也是施工的教學者。我們在協力製作之前會自己先試做,志工報到後每一天的工作,我們也都會先花時間安排工序、準備工具,也就是說會經過沙盤推演。例如,志工上場之前會先在一旁以剩料練習,一陣子之後我們會問他,自己滿意了嗎?可以了再真正去施作。如果他什麼都不會就直接上場,挫折感會被累積的。我們希望來參與的人能好好享受《邊竹》建造的過程,獲得療癒。
有意思的是,我和莊逸堯雖然會在營造中途確認品質,但志工的要求通常比我們還要高、超出預期,他們會想要做到最好。 這群人的學習動機非常強烈,是真心想要藉著自然建築轉變生活的,這不只是知識或技藝的傳遞。

────────

 

邊竹
The Portal

圖片名稱

設計團隊:自然心地工作室/莊逸堯+劉嫈琦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冠帆、張家維
工程團隊:自然心地工作室/莊逸堯、劉嫈琦以及陳孝康、游筑鈞、黃鈺翔、吳柚陞、Raphaël Beaupied 、鄭月珽、林均薇、周楷芯、高慧玲、王麗雅、Florent 孔誠仁、朱家頤、謝秉橙、鄭皓文、楊曜聰、吳秀敏、呂木蘭、詹淑卿等志工群
照明設計: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尺寸:長8.9m×寬 6.8m ×高 3.5m
材質:孟宗竹、桂竹、石、土、砂、石灰、紅銅片、黑色編織繩、小部分藤皮、鐵絲
展示地點:雲林縣斗六市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峰里糖廠路55號)

 


圖片名稱

2024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展會資訊

|展覽期間|
2024年4月11日~4月28日

|展覽地點|
【創作概念展】
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竹構實體展】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展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雲林|斗六糖廠展區(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覽免費入場

|參展團隊|
【雲林斗六糖廠展區】
諸野竹木構專門有限公司/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自然心地工作室/莊逸堯+劉嫈琦  自然建築工作者

【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展區】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境衍設計/林柏陽  建築師
LEAD事務所(Laboratory for Explorative Architecture & Design Ltd.)/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Kristof Crolla(高仕棠)
荻生田秀之+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萩生田秀之+陳冠帆  結構技師
森林木人建築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偶然設計有限公司/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策展執行|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策展人|
葉育鑫

|結構設計|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各團隊

|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指導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雲林縣政府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