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
首頁永續設計環境以「吃」傳承部落飲食文化 讓小米「種」回斜坡上

以「吃」傳承部落飲食文化 讓小米「種」回斜坡上

2024.06.19
圖片 -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文字 - 編輯部
文字 - 編輯部
圖片 -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把種子保存在種原庫裡,是保留希望與基因的種子;把種子種下去,它會發芽、開花、結出果實、變成更多種子,成為日常食材,當小米成為每一個世代的味覺記憶、成為生活與飲食的一環,我們相信這是最有機會讓小米在原住民的斜坡上持續被種植下去、永不間斷的最好保種方式。

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種原逐漸消失,全球農業種原復育行動,不僅為了糧食安全,更試圖維繫人類文化瑰寶,小米即是重要糧食與文化的代表作物。其因具備適應極端氣候的韌性特質,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聯合國選擇成為永續食物安全的核心農作物。

小米曾是臺灣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傳統主食與重要作物,因此7年來,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走訪了花東地區的30個部落,結合部落農民與產官學三方,盤點蒐集小米種原品系、陪伴農民解決小米病蟲害與防鳥問題、支持多樣小米品系栽種、舉辦小米保種交流會、與種苗改良繁殖場一起更新117個小米種原,並將健康種子返還農友栽種,以及建立當地的種子保存體系等。

慈心基金會在農糧署的支持下將小米保種提升為飲食行動,與34位部落保種農民合作保存在地小米品系。

近年,更在農糧署的支持下將小米保種提升為飲食行動,與34位部落保種農民合作保存在地小米品系、連結台東12所國中小幼兒學校支持小米飲食,邀請在地小米農民進校園擔任食農老師,讓小米文化扎根於孩童心中。

「保種農民變老師」邀請4位部落保種農民(林建中、葉玉花、胡榮茂、古秀菊),進入6所校園擔任老師,與全校師生分享生命中所經歷的傳統飲食及友善小米耕作的辛勞等經驗。

另外,慈心亦獲得了13間認同小米保種及文化傳承理念的企業贊助及6位綠色餐廳主廚協力參與保種計畫,向部落採購560公斤的有機友善小米,提供在地學生每週可以食用一次小米飯午餐,讓藏種於農理念真正落實在生活中,並以多元的方式朝著永續保種的目標邁進,希望對人類糧食安全有所貢獻。

「綠色餐廳主廚進校園」:與綠色餐飲指南合作,邀請4位綠餐主廚(力卡咖啡謝政義、孔雀餐酒館Angel、烏尼囊文化工作坊王朱孝賢、菜市場何俊昕),向耆老們學習製作傳統小米料理,接著進入9場校園,帶領學校孩子實作創意小米料理。

原住民小米文化及傳統農耕智慧是保種的原動力
慈心傾聽部落展開保種行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2023年訂定為「國際小米年」,然而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在距今約5,000年時(大坌坑文化)已馴化小米為主食,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臺灣小米在紀錄上曾高達200多種品系,1952年臺灣小米的栽培面積曾高達6,736公頃。原住民族的祖先似乎早就以小米作為主要作物及糧食,幾千年來更累積了豐厚的與小米有關之文化。

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排灣族保種農友藍保·卡路風便說到,部落的時間是圍繞著小米轉,日常生活、歲時祭儀皆圍繞著小米田裡的農事及小米的生長,族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有重要的日子裡,都能鏈結到小米,小米不僅是食物,更是精神與文化,失去小米是無法想像的。另一位布農族保種農友胡榮茂說到,過往布農族生活於高海拔地區,耕田位於山間斜坡地,田區內最好的向陽位置會優先種植小米,較邊陲的空間則會觀察自然環境種植其他適合的作物。

這樣的做法也可於其他部落農友田區中看到,可見小米的主食地位,以及田區採多樣性種植與配合自然的傳統農耕智慧。

▶︎▶︎延伸閱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搶救小米種原大作戰 扎根經濟種原分享機制有成 世代永續保種新契機

成果發表會一隅,回應部落栽種習慣,田區內最好的向陽位置會優先種植小米,較邊陲的空間則會觀察自然環境種植其他適合的作物。

再不開始保種 消失的將不止是作物
 

時至今日,曾經的小米田盛況不再,2022年臺灣小米栽培面積統計只剩下91公頃,部落日常飲食及傳統文化受到其他文化與現代社會影響下,種原及文化大量流失。然而,慈心基金會深度走訪部落後看見轉機,發現仍有原住民族人堅持守護著文化,堅持守護承載著文化的小米與其它傳統作物,部落耆老的傳統農耕智慧相當豐富,記憶中兒時務農生活點滴如數家珍,只是面臨耆老年邁與小米主食的核心作物的地位不再,保種行動刻不容緩。

成果發表會展出保種人堅持守護承載著文化的小米與其它傳統作物。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認為,真正的農業永續不僅只在獲取糧食溫飽,更需建構在與自然和諧發展,落實在日常生活、飲食、文化傳承乃至教育中。而臺灣花東原住民族文化豐富,蘊藏許多珍貴的作物種原,並擁有與自然共生、尊重自然,將作物融入生活中的生態農耕智慧與文化,能為當今因氣候危機下的農糧系統帶來重要的支持力。

法朋烘焙甜點坊李依錫師傅進入校園,帶著臺東賓茂國中的學生,製作小米司康。

因此,慈心基金會在保種及復育計畫中,規劃四個行動方案:

方案一「小米保種復育計畫」,協助保種農民克服許多種植上的困難。
方案二「小米進校園營養午餐」,讓學生從小建立傳統小米味蕾的記憶。
方案三「保種農民變老師」,讓部落農民和學生面對面,傳遞小米保種歷程、文化內涵與友善環境意義。
方案四「綠色餐廳主廚進校園」,教作創意小米料理,原民孩子重新愛上小米等活動。

Sinasera 24楊柏偉主廚,進入臺東賓茂國中,帶領學生烘焙小米費南雪。

同時,法朋烘焙甜點坊李依錫師傅及Sinasera 24楊柏偉主廚更應綠色餐飲指南之邀,進到金崙賓茂國中教導學生製作的友善小米特色烘焙料理,開發出期間限定限量的兩種小米點心禮盒。

學生課後回饋,諸如「這是第一次洗小米與煮小米」、「原來小米品系不只有一種,是很多種」、「做美乃滋可以用蛋和小米(麴)油」、「我們的小米原來可以加到國外的甜點(費南雪、司康),做完很有成就感」、「做小米飯糰認識了更多野菜(加在裡面),捏飯糰很有趣,小米很黏一直黏在手上」。

小米點心禮盒販售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後,全數捐入慈心基金會的小米專案,讓小米品系繼續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也讓小米這個民族味覺代代傳承。

兩款花東小米義賣禮盒——應慈心基金會及綠色餐飲指南之邀,由法朋烘焙甜點坊李依錫師傅及Sinasera 24楊柏偉主廚,運用部落小米及特色作物研發製作的限量禮盒。

▶︎▶︎預購小米義賣禮盒,支持部落孩子吃部落種的小米www.gdg.asia/shop/category

紅葉國小營養午餐秘書陳淑貞老師也說,自從農友進教室帶著孩子認識小米、跟綠餐主廚一起做小米創意飲食後,每週四營養午餐出現的小米飯都會讓孩子驚呼:「今天有小米耶」,過往孩子認為小米是阿公阿嬤那代吃的食物,拒絕或根本不想吃,如今「小米進校園營養午餐」讓他們跟上一代有了連結,慈心的這項保種計畫真的非常非常可貴!

綠餐主廚力卡咖啡謝政義也分享,在文健站跟耆老學習包「長形阿拜(小米粽)」時很感動,家中雖然會吃也會做,但通常都是媽媽、阿姨承擔了這些工作,所以沒有親自做過,直到這次才學到許多細節。他設計了小米貝果課程,是因為現在大家麵包類吃的多,在流行食物裡加入傳統食材可以讓傳統食材更容易被看見,以後小朋友吃到類似的點心時,也會再次喚醒親手做過、吃過小米貝果的記憶。

農友進教室帶著學生認識小米、跟綠餐主廚一起做小米創意飲食後,讓孩子不再認為小米是阿公阿嬤那代吃的食物,而跟上一代有了連結。

把種子保存在種原庫裡,是保留希望與基因的種子;把種子種下去,它會發芽、開花、結出果實、變成更多種子,成為日常食材,當小米成為每一個世代的味覺記憶、成為生活與飲食的一環,我們相信這是最有機會讓小米在原住民的斜坡上持續被種植下去、永不間斷的最好保種方式。



一粒種子,就是一段故事
 

【關於保種人】本次成果展呈現保種復育成果,展出34位保種人高達50種小米品系,以及部落其他珍貴的傳統作物,除了大家熟悉紅藜之外,還有旱稻、油芒、高粱、樹豆、山芋頭、布農豆等。傳統作物的留種與復耕不只是對應氣候變遷、糧食問題的解方,更為部落開啟了嶄新的篇章,讓這片土地的故事未完,待續。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