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
首頁永續設計環境【文化路徑專題02】 共創的時代:臺灣文化路徑的跨界探索與整合實踐

【文化路徑專題02】 共創的時代:臺灣文化路徑的跨界探索與整合實踐

2024.12.30
文字 - 文字: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編譯:綠媒體
文字 - 文字: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編譯:綠媒體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臺灣文化路徑」致力於串聯臺灣多元文化資源,從糖業、林業到礦業等試行路徑,展現文化保存與地方創生的深度結合。透過跨地域整合與多方參與,這項計畫不僅探索文化資產的脈絡與意義,更追求永續發展,為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更多可能性。

「臺灣文化路徑」緣起與挑戰

「臺灣文化路徑」的推動背景,與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演進及整合管理的需求緊密相連。自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施行以來,因應文化資產保存需求的變化和範疇的擴展,歷經多次修訂。這些變革不僅促進了社會對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重要性的理解,對於保存的範疇與類型也更加能貼合臺灣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此外,1990年代開始的「社區營造」,直到現在的「地方創生3.0」,在這三十年持續擾動活化的基礎上,帶動了社會民眾對地方文化事務的關注,醞釀出地方參與文化事務的豐富動能。然而,隨著文化工作的逐步推進,單一文化場域運作的侷限性也逐漸顯現,無論是在文化脈絡的延展、資源整合的效率,還是文化行銷的多樣性與深度上,皆迫切需要突破現有框架,向外連結相關資源、共創整體性的文化價值。

基於此背景,「臺灣文化路徑」建置工作以文化部的政策高度為基礎,從具臺灣代表性的文化主題出發,推動文化資源串聯工作,建構跨地域、跨單位與跨領域的合作模式。這是一項充滿實驗性與挑戰的計畫,需在面對如何挖掘與串聯臺灣文化脈絡、賦予當代意義議題的同時,兼顧不同地方社群的需求與利益平衡,提出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資源保存與創新模式。
 

圖片名稱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觀點與法令的演進,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臺灣文化路徑」的探索與建構

2020年行政院正式通過「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社會發展計畫(110年-114年)」後,2021年起正式啟動第一階段推動工作,其核心任務包括建置「整合推動平台」,以進行政策研擬與資源整合,並推展試行路徑案例。包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期推進的「產業文化資產」,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深耕多年的「臺灣多元族群文化」兩大範疇,啟動「糖業文化路徑」、「礦業文化路徑」、「阿里山林業文化路徑」、「嘉南大圳水文化路徑」、「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等五個試行路徑主題。

圖片名稱
臺灣文化路徑計畫推動架構與資源場域分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面對上述主題多樣、規模龐大且保存再利用發展背景各異的計畫,如何以文化路徑的概念進行整合、政策研擬、路徑案例管理與大眾推廣,成為一項跨領域且挑戰重重的大工程。針對此挑戰,「臺灣文化路徑」採用多層次整合的工作架構進行規劃,主要分為兩個整合推動層次:

1.單一路徑內的資源整合(小平台層次)
在每條試行路徑的串聯與推展工作中,以主責計畫團隊為核心、建立資源整合平台介面。透過拜訪、訪談、工作坊及共識會議等形式,號召相關利害關係人參與路徑議題、推動資源整合與深度合作,以促成整體路徑共識的形成與行動延續。

2. 跨路徑的統籌與整合(大平台層次)
為建立「臺灣文化路徑」的整體發展方向和維持政策高度,「整合推動平台計畫」擔任「臺灣文化路徑」整體統籌及協調整合的核心,負責發展長期推動機制,並追蹤各試行路徑的進度。在持續舉辦的共學工坊與研討會議中,蒐集推動者各階段回饋,並滾動修正相關機制,以確保各路徑在政策框架內有效整合呈現,同時根據各地實際情境和需求進行適當調整,實現因地制宜的推動目標。

為此,「整合推動平台」在「臺灣文化路徑」推動初期,參考國際文化路徑推動經驗,結合專家諮詢與參與式討論,確立「跨文化整體意義與脈絡」、「內容與場域」、「動態特徵」、「經營運作」及「文化應用」為「臺灣文化路徑」核心論述基礎,並設定三大行動面向——「論述建構」、「網絡經營」與「路徑服務建立」,作為路徑行動框架。以利各路徑實際推動工作,在基礎資料與行動目標上能互為支撐,推動文化路徑發展從框架規劃到實務落實,最終促成社會效益與文化價值的雙重提升。
 

試行路徑的多元實踐與推展亮點

在上述的工作架構引導下,各試行路徑通過資源盤點、論述建立和推動網絡串聯,嘗試將文化場域、資源和活動串聯,推展地圖圖資、路徑體驗、主題策展、跨域展演等多元活動,逐步充實路徑軟硬體資源。這些行動展示了各主題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不僅讓當地居民與遊客深入了解歷史並參與其中,激發更多文化傳承與創新參與者,此外,亦累積各界回饋及跨界合作經驗,以利探索該文化路徑最佳的推動模式。以下為本階段臺灣文化路徑整合實踐的幾個重要成果面向:

1.建立跨越行政界線的文化路徑整體推動藍圖:
目前五個試行路徑的文化資源皆跨越數個縣市與主管機關管轄,過去相關活化再利用工作分散、缺乏整合契機。在文化路徑整合建立主體論述及資源架構系統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路徑主題更為整體性的論述、深化文化資源的價值認知,並促進各相關單位理解自身在整體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同時,此過程亦發掘過去未被關注的重要領域,為後續資源整合奠定堅實基礎,並指引具體的工作方向。

圖片名稱
水文化路徑四大論述架構,麥格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2.建立路徑視覺化地圖,展現路徑資源分布提供跨界探索
目前,五條試行路徑已陸續將豐富的場域與相關體驗路徑繪製成地圖,幫助遊客和當地居民掌握文化路徑的資源全貌,並提供具體的探訪建議。這種視覺化的資源地圖不僅是辨識路徑與規劃發展的重要工具,更是提升文化觀光體驗的關鍵基礎,促進更多元的探索與參與可能性。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上/糖業文化路徑-雲林嘉義地區相關資源分布與建議動線,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下/阿里山林業之路導覽摺頁,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3.組織推動聯盟,共創路徑推展效益
在匯聚地方推動能量方面,「糖業文化路徑」、「礦業文化路徑」和「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已通過建立路徑推動聯盟、舉辦串聯會議等方式,與沿線政府機構、民間組織、社區及關注此議題的人員建立協作網絡,整合資源並發揮各方專業優勢,協助路徑工作的推展效率與效能。

圖片名稱
臺灣文化路徑推動聯盟成立。(左上)糖業文化路徑推動聯盟/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左下)礦業文化路徑聯盟/櫟竹文化設計整合有限公司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右)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聯盟/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4.開發多元的文化體驗服務,展演路徑的內涵:
各試行路徑均已進行不同形式的展演及文化活動嘗試。以「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為例,2023年推出的「串山記」展演活動,聚焦於19世紀英國攝影師曾造訪並留下影像記憶的地區——臺南左鎮與高雄六龜一帶。該活動透過前置工作坊與各類行動策展,挖掘在地文化並將其與當代創意相融合,成功吸引了當地居民與遊客的深度參與,展現了文化路徑的多元價值與可能性。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串山記」路徑展演活動,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以上這些成果面向為現階段各試行路徑開展出的多元串聯實踐與整合推展的努力與成果,為「臺灣文化路徑」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可觀的基礎,相關成果也將陸續於「臺灣文化路徑」官網呈現,以利未來更多潛力文化路徑的參與和推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延續與創新發展。

圖片名稱
臺灣文化路徑官方網站-彙整呈現推動規劃及階段成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從歐洲文化路徑到「臺灣文化路徑」,雖然兩者有著不同的發展目標、運作尺度,以及各自的發展背景與特色,但共同點是都強調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地方發展的自主協力。「臺灣文化路徑」所注重的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與提升,已在整合平台與各試行路徑的協力實踐中找出一些可行的機制及推動方法。經由文化路徑,找到一群有意識、願意合作及相互支持的夥伴,持續發掘廣納不同領域的創新觀點,連結更多元的資源與人力,將可共創「臺灣文化路徑」的跨界探索與整合實踐的永續發展價值。



<本文經「臺灣文化路徑」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連結:https://twculturalroute.boch.gov.tw/home/zh-tw/column/129016?mark=

 |參考資料|

1.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2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執行計畫(第二期)後續擴充」成果報告書。
2.國立虎尾科技大學(202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糖業文化路徑推動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
3.櫟竹文化設計整合有限公司(202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礦業文化路徑推動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
4.麥格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2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水文化資源網絡建構計畫-嘉南大圳串聯濁水溪、曾文溪脈絡為例」成果報告書。
5.原典創思規劃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2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走.徑─臺灣人群故事路展示_講演_體驗_行動計畫」成果報告書。
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22),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重要文化景觀文化保存與文化路徑跨域推廣計畫(第二期)」期末報告書。

 


|核稿編輯:劉宜佩|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