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Environment ]
以自然素材勾勒藝術的現代風景:范承宗的工藝探索之旅
范承宗在考工記工作室安排了一整面的書櫃,除了珍藏書籍,也收藏精心製作的模型。(攝影/彭秋芬)
在南投草屯的一個角落,隱藏著一間充滿創意與靈感的「考工記工作室」。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堆滿竹木香氣的空間中。這裡,是藝術家范承宗的靈感源泉。為何一位活潑的年輕藝術家選擇落腳於鄉間?他的創作如何重新定義了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一切的答案,盡在這片靜謐之中。
午後兩點,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在南投草屯的「考工記工作室」,整個空間瀰漫著竹材與木質的香氣。編輯團隊一踏入工作室,便被一整面書櫃吸引,裡面擺滿了豐富的藏書與精心製作的模型,彷彿在低聲訴說著工藝的歷史與故事。
穿過這片安靜的空間來到後方的工坊,地上曬著魚鱗,工作台上工具與材料井然有序,團隊們正在專注地進行手工製作。鄉間的寧靜與這些自然材質的氣息相互交融,自由流動。這裡是藝術家范承宗的靈感源泉。而國際視野與在地文化的對比,正是他作品中蘊含的張力。
在范承宗創作過程中,他挖掘出一個模糊但重要的問題:為何台灣手工藝的品質不亞於國際奢侈精品,但在市場能見度卻存在巨大的落差?這促使他深入思考工藝品牌化與市場行銷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此外,他擁抱商業,並認為商業與藝術並非對立,而是能讓藝術更加突出的資源與工具,這樣的觀點也不同於一些藝術家希望與商業脫鉤的態度。
與他合作過的設計人——與木製研陳建同曾經這樣分享:「跟范承宗合作過程,其創意的背後是縝密有系統的安排,非常有效率,再小的案子都能找到一個大家都舒適的解法,也有很好的效果。」而他將傳統器物的手工製作技藝運用於大型空間裝置,讓器物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在全新的尺度與用途中重新展現。在這段Q&A訪談中,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如何以藝術為名保存珍貴傳統文化。
綠媒體:您作品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是採用竹子,是因為什麼樣的契機,開始竹工藝的創作?
范承宗:最初,我並沒有特別偏愛竹子,只是因為它在當時是我能夠負擔得起的材料,不會因為成本問題而限制創作的自由。在農業時期,塑膠尚未普及,台灣許多工具都是竹製的,這也讓我對竹子產生了興趣。且竹子本身有其獨特的特性,將竹子剖成細絲或薄片既具有彈性,也很適合用來編織。我曾經把竹凳的手工製程拍攝記錄成上百個步驟,為的是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創作過程中,竹子獨特的美感與文化,逐漸與我的價值觀契合,開始愛上這個材料,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的其實不僅僅是竹子,而是所有由時間和歷史累積而成的手工藝。
綠媒體:過去曾提到過對人類學的興趣,這對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范承宗:對人類學的興趣引導我開始接觸到各種自然材料與手工文化,如植物、礦物等,我經常在博物館裡流連,在博物館中觀察人類文化的產物和自然界的奇觀,像是那些手工藝品和自然標本,讓我對不同文化和自然界的奇妙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經驗都成為創作的靈感。一路延伸到木工、陶瓷、造紙、樹皮、染布、玻璃和金屬等各類材質,這些也都是「考工記工作室」創作中的媒介,後來我也發現動物學同樣引人入勝,我的幾個作品靈感都是來自向自然裡的動物建築師致敬他們的築巢方式。
綠媒體:關於築巢計畫的動物視角,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展開?
范承宗:築巢計畫在各地陸續完成,有繡眼畫眉、青背山雀、大冠鳩、白鶺鴒、紅嘴黑鵯五件作品,創作過程我都會探究鳥類築巢流程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並視材料的特性和使用者的需求調整。我們今年在設計《築巢計畫VI柯爾鴨》Nesting Plan VI Call Duck (2024)時,經過對這群小鴨們的生活觀察與環境研究,完成了四間比例與造形不同的水上巢屋。而且過程中發現鴨子偏好從窗戶進出而非門口,於是多次調整設計,如增設稻草、調整光線和通風,最終摸索出了最佳方案。
綠媒體:您如何在傳統手工藝和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范承宗:在傳統手工藝和創新之間尋求轉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只要研究某種材料是怎麼做的時候,我總能發現一些特別的用法讓材料發揮出更精彩的效果,因此,我不斷嘗試讓這些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應用場景。例如,雖然我不會自己蒸包子,但看到竹製蒸籠的技術後,我發現這種技法可以應用在燈具、椅子甚至是大型藝術裝置上,讓蘊藏其中的古老智慧在不同的尺度與用途中重獲新生。
綠媒體:有的藝術家會想要與商業脫鉤,你又是如何看待設計、藝術與商業的關係?
范承宗:對我來說商業和金錢就像一把剪刀,它只是一個中性無害的工具,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如果不理解它、不懂得使用它,就容易受到傷害,但如果能夠妥善運用,它就如同畫家手中的畫筆,可以讓作品更加精彩。總體來說,商業讓我的創作更加自由,這份自由能夠對合不來、不喜歡的人事物說「不」。對我來說,商業不僅僅代表金錢,更是市場對作品的接受與尊重。
綠媒體:接下來有什麼創作計畫嗎?
范承宗:我計劃繼續探索各種傳統手工藝,特別是其他手工藝和天然材料的應用,並將其應用在各式創作,透過這些創作,讓更多人認識我們擁有的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在面對充滿挑戰與機會的世界,我相信這是我們能與世界分享和競爭的資產。
正是范承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反差,讓他為手工文化在當代世界潮流中找到了棲身之處。在三十代就選擇棲身於鄉間,專注創作也對創作之外的商業與行銷躍躍欲試。這些過程彷如「過去的傳統與現在、未來的對話」,他既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又在每件作品中賦予現代活躍的生命力。接下來,他將如何更淋漓盡致地展現?令人充滿期待!
▍教育背景:工業設計背景,畢業自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創作轉折點:參加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Yii計畫,開始探索探索竹材質與傳統工藝文化的潛力,確立初期的創作方向。
▍成立工作室:2015年成立「考工記工作室」,名稱來自最古老的古代手工業技術書《考工記》。
▍代表作品:〈Circle〉、〈筌屋〉、〈帆城〉、〈龍宮〉、〈讀海〉、〈築巢計畫〉。
▍合作品牌:Hermès、Cartier、Loewe、Aesop、Bottega Veneta、The Ritz-Carlton、The Balvenie、Nike、Apple、HBO⋯⋯等知名國際品牌。
▍作品網站:http://www.chengtsung.com/
Q: 在台灣哪裡可以看到范承宗的作品呢?
A: 今年,藝術家范承宗受邀為「二十輪 Villa 宜蘭館」設計了專屬於園區內池塘的柯爾鴨水上巢窩——《築巢計畫VI:柯爾鴨》。經過對小鴨生活習性的細緻觀察和環境的深入研究,他打造了四座風格各異、比例不同的巢屋,為柯爾鴨們提供了舒適的棲息地。
二十輪 Villa 宜蘭館|宜蘭縣壯圍鄉新南路一段168巷20弄2號|www.swiio.com/hotels/yilan
|責任編輯:劉宜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