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
首頁永續設計環境【文化路徑專題 01】促進跨國交流與理解的歐洲文化路徑

【文化路徑專題 01】促進跨國交流與理解的歐洲文化路徑

2024.12.30
圖片 - 見各圖說
文字 - 文字: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編譯:綠媒體
文字 - 文字: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編譯:綠媒體
圖片 - 見各圖說
攝影/單彥博
攝影/單彥博

“「文化路徑」是指一條圍繞某個主題的路線,穿越若干國家或地區,無論是這條路線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還是其所在範圍和意義,都能典型地體現歐洲的歷史、藝術和社會特徵。”——歐洲理事會(2015)《Cultural Routes management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7

歐洲文化路徑的誕生與願景

歐洲文化路徑( Cultural Route)是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為了促進歐洲共同文化、歷史和記憶而提出的一個專案計畫,也是全球最知名且主題最豐富的文化路徑品牌之一。歐洲文化路徑以實體的路線或文化上的關聯性等方式串聯跨國的歷史景點,建立跨國的長期推動網絡,並通過旅遊的包裝引領大眾踏上路徑、體驗歐洲文化。

這個專案計畫源於二戰後歐洲各國間關係尚未緩解的困境,當時亟需一個促進理解、和解的方法增進歐洲團結與實質上的統一。歐洲理事會從文化層面著手回應這個問題,於1984年發起「歐洲文化路徑計畫」,期望從歐洲共同的歷史文化中發掘具有跨國共識的主題,並通過建立「文化路徑」創造跨文化對話的管道,凝聚歐洲人民的共識、推動各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歷史再現與當代價值的賦新

1987年,歐洲理事會認證了首條文化路徑——「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藉由朝聖之路上主要城市之間的國際合作關係建立及擴展,這條路徑重現了歐洲各地基督教徒前往西班牙聖地的古老朝聖旅程,整備串聯了沿途的城鎮、修道院、庇護所,以及朝聖之路的終點——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教堂。中世紀,朝聖者踏上旅程是為了尋求宗教上的贖罪與恩典。然而,隨著時代演變,越來越多旅人帶著挑戰自我、追求心靈啟發的目標上路。無論是帶著何種目的啟程,這條文化路徑成功地將歐洲的宗教歷史與地方風土文化帶到旅人的面前,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經驗或宗教信仰等的體驗者持續在路徑上相遇與交流,拉近了人們與自身、與他人及與歐洲文化的距離,並在文化、產業以及學術發展上激盪出各種火花,持續為「朝聖之路」注入新的意義與價值,推動這條文化路徑的不斷前行。

上/朝聖之路與終點Santiago de Compostela 教堂位置圖(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下/各國朝聖者透過長途跋涉朝聖之路,體驗內心的沉澱與昇華。(單彥博攝)

從制度化到全球聯動的影響力

歐洲文化路徑計畫推動初期,除了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像漢薩聯盟、維京之路等具備歐洲文化底蘊和推動網絡基礎的案例,也在歐洲理事會的努力下建立跨國合作網絡平台,相關推動的議題與串聯活動廣泛引發各界響應,並在地方產生深刻共鳴。這些案例的成功,激勵了歐洲各地的文化機構與社會團體,為更多文化路徑的倡議與合作打開了大門。2010年歐洲理事會部長委員會通過第(2010)53號決議,核准成立「歐洲文化路徑擴大部分協議」( Enlarged Partial Agreement on Cultural Routes,簡稱EPA) ,文化路徑相關的推動機構及資金來源更佳的明確,對路徑認證管理機制與培力制度也逐步發展完備。藉由提案認證、年度成果提交以及三年一次的認證更新,持續追蹤每條文化路徑的主題、行動計劃以及推動網絡的發展,以確保其與歐洲文化路徑計畫目標相符及計畫的可持續性。
 

「歐洲文化路徑」認證申請三要件及相關檢核標準。(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繪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版權所有)

截至2024年,已有48條各具特色的文化路徑通過認證。近40年的推動過程中,這些文化路徑的倡議、建立與持續發展促進了豐富的跨學科、跨領域、跨國合作與交流,並對歐洲的文化研究、歷史場域經營及文化保存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些努力提升大眾,特別是年輕人透過當代文化與藝術體驗的可能性、加強了人民對歐洲共同文化的認同感,並有效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歐洲文化的融合與進步。這種良性循環不僅提升了歐洲內部的文化合作,也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示範,讓更多國家與地區看到文化路徑計畫的潛力與價值。

歐洲理事會48條文化路徑(西米創意設計有限公司編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版權所有,圖片素材取自歐洲理事會官網)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聚焦臺灣的文化路徑發展,探索臺灣如何在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汲取歐洲文化路徑的經驗,從「歷史深耕」、「社區參與」和「跨域合作」觀點和需求出發,發展文化資源與社群的連結與文化價值的詮釋轉化。


<本文經「臺灣文化路徑」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連結:https://twculturalroute.boch.gov.tw/home/zh-tw/column/129017

 |參考資料|

1.林曉等(2023)《文化路徑:整合性文化保存理念的實踐經驗,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Council of Europe(2015)《CULTURAL ROUTES MANAGE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
3.Council of Europe website,https://www.coe.int/en/web/cultural-routes


|核稿編輯:劉宜佩|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