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
首頁永續設計環境【循環農業】回歸土地,零廢棄的永續田園之歌:頭城休閒農場與奇萊美地農場的案例

【循環農業】回歸土地,零廢棄的永續田園之歌:頭城休閒農場與奇萊美地農場的案例

2020.04.22
圖片 - Green Media 綠媒體、頭城休閒農場、奇萊美地農場
文字 - 吳秋瓊
文字 - 吳秋瓊
圖片 - Green Media 綠媒體、頭城休閒農場、奇萊美地農場

頭城休閒農場、奇萊美地農場,一個位於宜蘭頭城、一個位於花蓮壽豐,不同的生態環境與經營模式,卻都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成了農業循環示範的場域。花改場以需求導向盤點該農場營運模式,同時導入循環農業的相關技術,達到了全區九成資材可再利用,使農場能自主營運,創造了更高的收益。


❝  Spot 1
 

頭城休閒農場,
三生一體運轉無止息

頭城休閒農場成立於1979 年,整體面積高達120 公頃,營業項目包含農業經營、體驗學校、環境教育、餐飲住宿,園區內提供自家農場生產,不使用農藥、化肥的健康食材,並以農地取得有機認證標章為終極目標,成為所有農產的品質保證。

循環經濟在頭城農場落實的情況,可分為林業循環、食物循環、生態循環三大類,舉例來說,農場中有果園、竹林、原始林,把這些農業林木的副產物做成生物炭,即是林業循環。農場內藉由原生草毯植被,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棲地營造,即成為生態循環。農場中的有機菜園,提供食材的來源,而廚餘可以和雞舍、豬舍的副產物混合,經過堆肥製作技術,成為有機農場的肥料,即是食物循環。從而可見林業循環、食物循環、生態循環是三者一體,密不可分。

圖片名稱
頭城農場內的有機百香果園,摘下來即可食用!

頭城休閒農場林宏達經理表示,農場內的枯枝、竹林、果樹修剪的材料,也可以提供披薩窯燃料,每窯可提供150 人使用,一年開窯高達312 次,一年可服務31,304 人。不僅如此,舉凡枯枝或倒塌的樹木、竹林整理、果樹修剪、行道樹修剪,都可以做堆肥及生物炭製作;體積小的柴枝,經由破碎處理,可做成堆肥,熟成裝袋,可做為有機菜園的肥料;中型體積的柴枝,可以拿去柴燒窯做燃料,燃燒過的灰燼,可以做成生物炭,或當作有機菜園的肥料。至於體積大的樹幹,就可以拿來布置園區,做為景觀設置。

林宏達經理指出,除了生態地景等規畫,農場也呼應歐盟主張的「蛋雞廢籠指令」,採取友善飼養,這些蛋雞們,除了可以滿山遍野到處跑,還有稻草築成的巢窩、鋪滿米糠的雞舍,各種為雞設計的遊樂設施,也成為農場有趣的景觀。農場還有其他家禽家畜,將這些牲畜的排泄物流放到沉積池,日後成為堆肥回歸到果樹菜園使用,也是「生態循環」的具體實踐。

圖片名稱

人、昆蟲、動物,
生態多樣性的田園之歌

頭城休閒農場植物種類多,生態豐富,成為著名的「賣點」,其中又以滿山遍野的台灣原生種類,最受到矚目。

相對於其他人工綠化的園區景觀,頭城休閒農場有花蓮農改場提供的原生草毯植被,是依據環境適應性、植株生育特性、利用目的和原生植物等考量重點,可應用於庭園造景與生態營造。原生草毯,是以多樣性原生植物做混合種植,不僅可以提高環境變遷的耐受度,也會隨著季節消長,提高園區綠化的豐富度。

圖片名稱
原生草毯植被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棲地營造,即是一種生態循環。

林宏達經理指出,園區內的原生草毯種類繁多,包括魚腥草、糯米糰、爵床、鴨舌癀、仙草、益母草、水芹菜、馬蘭、夏枯草、蠅翼草、馬蹄金等多達十幾種台灣原生植物,這些野花野草蜜源多,天敵昆蟲得以生存,大大降低農場作物的受損率。原生草毯不僅是天敵昆蟲的棲息地,其莖、葉可防止土壤裸露,保肥更保水,除了促進土壤下有機生物的活力,花朵吸引昆蟲授粉,也是田野美麗的景觀。除此之外,頭城休閒農場還設置了昆蟲旅館,是用回收的枕木做架構,回收的木板做隔板,裡面塞著竹子、稻草和雜木,「房客」則是為了養育下一代的獨居蜂。

在頭城休閒農場,人、昆蟲、動物的關係緊密而微妙,也充分展現生態多樣性的和諧樣貌。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  Spot 2
 

奇萊美地農場,
用技術與耐心創造農產價值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奇萊美地農場,以生產山苦瓜聞名,其中又以花蓮農改場研發的「花蓮6 號」苦瓜,生長勢強、產量足,外觀美又口感佳,好名聲也帶來穩定收益。談起從養殖高手轉行當農夫,人稱「蔡董」的負責人蔡志峰苦笑說,其實是誤入農業叢林,一切從頭開始學起,幸好花蓮農改場給予充分的專業協助。

一開始看好黃金蜆養殖業,蔡志峰投入大筆資金買下荒地,開挖工程才剛進行,就被通知不得開挖養殖,僅能拿來種植有機農作,因此他便先從友善農業開始,一邊種植一邊養地,為經營有機農業預做準備。

畢業於東海大學畜牧系,蔡志峰深知有機農業是未來趨勢,加上配合國家農業政策,抱持經營事業的決心,邊做邊學,越做越起勁,至今已經八年。一開始種植山苦瓜,品種多,相關研究報告多,頗受消費者青睞,因此以山苦瓜栽種打前鋒,周邊土地則慢慢轉作其他葉菜類作物,目前有機認證達30 幾項。

山苦瓜的迴轉率高,一年有八個月產期,經由清洗,切片,烘乾等工序,就可以常態生產及銷售,穩定營收可以支撐農場的各項運作。儘管如此,作物生長期長,風險也相對高,過程不容許出現錯誤,有了花蓮農改場支援苦瓜品種及栽培技術,分批以不同品種來栽種,可以有效降低失敗風險。

圖片名稱
「花蓮6號」富含維生素C、葉酸、總膳食纖維、蘋果酸等營養素。

零廢棄,
資材有效再利用

除了掌握蔬果的穩定產出,也要利用循環農業的概念「節流」。奇萊美地農場妥善地利用了魚池與菜園兩種場域,提高生產也減省能源。例如養了一年的魚池,魚飼料、排泄物都會累積,因此將池底淤泥清理出來避免水池惡化,並將這些廢土和其他物質做成堆肥,把原本的廢棄物轉化成為可被利用的資源,成為農場作物的肥料。

圖片名稱
上/過了夏季以後,魚塭漸漸放水。下/整理過後的魚塭淤泥,置入栽苗三個月後,蔬菜都長大了。(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圖片提供)

再如山苦瓜,果實收成後銷售或加工,而剩下的藤蔓,則是絞碎回歸到土壤,或是和其他木屑一起做堆肥。農場與花改場聯手努力於零廢棄的推動,花改場除了專業知識的技術支援,也提供小型切碎機,協助作物藤蔓的切碎處理。而農場為了加強堆肥效益,更直接購買一台快速堆肥機,可加速微生物熟化處理,堆肥在一天內就可以熟化。此外,蔡董也提出「夏魚冬菜」的概念,夏季的魚塭在冬季放乾,利用養分足夠的池底淤泥種植短期葉菜類,達到農漁循環。

回首務農的過程,蔡董說得到了花蓮農改場許多協助,讓他少走了不少冤枉路。事實上與花蓮農改場的合作,是始於諮詢需求,因為他一開始連該選哪些作物來種都沒有概念,所幸有農改場的博士們,很熱心地提供專業知識、肥料與簡易設備,一路陪伴至今。當然,蔡董笑說,因為種菜是第一線作業,不僅要聽博士的意見,也要聽老農的意見,親自在現場反覆測試、掌握細節,新手農夫也能精準掌握執行模式,達到更好的效益。

圖片名稱
收成後的苦瓜藤蔓不急著丟,而是絞碎回歸到土壤,或是和其他木屑一起做成堆肥。

 


圖片名稱

 

 

頭城休閒農場

宜蘭縣頭城鎮更新路125-1 號
03-9772222
農村體驗、生態導覽、休閒遊憩、餐飲住宿
(頭城農場粉絲專頁/圖片提供)

圖片名稱

 

 

 

 

奇萊美地農場

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豐坪路三段1411 巷36 弄52 號
03- 8663311
週一至週六,08:00-17:00/週日公休
生鮮有機農產、有機加工品、養殖漁產、生態農場

 

 

 

圖片名稱


 

本文刊載:《東部生態農業—臺灣農業環境教育指南》


本書是為了推廣友善耕作及生態農業的理念,並特別針對台灣場域研發適合入門者操作的四套教案,讓有志於推廣生態農業與友善耕作的農民、老師、導覽員與民眾,選擇適合實行的方案。同時,本書更走訪本場輔導的場域,期望透過這些教案及場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國內農業發展情形,讓想嘗試推行農業環境教育的人員,獲得一份為台灣農業環境量身打造的指南。

出版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下載連結: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12920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