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Environment ]

【海藻革命】從海岸到餐桌,海藻如何帶動責任消費與勞動正義?

當我們談論海洋永續,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悠游的魚群與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我們學會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海鮮,避開過度捕撈的物種。但這份溫柔,是否也能延伸到那些在浪濤與礁石間,為我們彎腰採集海味的勞動者身上?
手工與機械之間 兩種截然不同的海潮滋味
在台灣東北角,從新北金山到宜蘭頭城,海藻的採集存在著兩種風景。一種是遵循時序、倚靠傳統生態知識的採集者們,他們在潮間帶以雙手小心翼翼地採收,這是小規模、與自然共生的手工採集;另一種,則是穿戴水肺等現代裝備,進行大規模、高效率的商業化採集。
這兩種模式的差異,不僅是產量的多寡,更反映與海洋不同的互動方式。傳統手工採集往往傳承地方智慧,採集者深諳沿海的海藻產季及海流,以順應自然的方式採集。而商業化採集雖然滿足了市場需求,卻可能為海洋生態帶來壓力。
我們可以藉由蘇格蘭的扇貝產業來理解兩者差異。手採扇貝被譽為品質與永續的黃金標準,它對海洋棲地的干擾極小,幾乎沒有誤捕,同時也為沿海社區提供了穩定的工作機會。相對地,拖網捕撈則被視為最具破壞性的漁法之一,沉重的金屬耙子刮過海床的同時,也削弱了海洋的固碳能力。
傳統的採集權,為何在現代社會中迷航?
對於台灣的阿美族等沿海原住民族群而言,採集海藻和潮間帶生物,是流傳已久的文化與生活記憶。採集不僅是為了生計,更融入了社群生活,有著細膩的性別與年齡分工。這片海,是他們的傳統領域,也是冰箱。

近年來,《原住民族依生活慣俗採取森林產物規則》的通過,保障了原住民基於傳統文化需求採集自然資源的權利。但陸地上採集與海岸採集不同,傳統領域的劃定與權責範圍依然模糊。也因為部分藻類的採集需要耗費長時間,卻只能蒐集到少量藻類,因此也漸漸沒落。在現代社會的迷霧中,傳統採集仍在尋找清晰的航道。
責任消費的終點,是看見勞動者的臉孔
一場溫柔的海藻革命,正從餐桌悄然蔓延。它要求我們看得更遠,在滿足口腹之慾前回溯食物的旅程,看見生產者真實的樣貌與辛勞。
選擇對海洋友善的食材,更是推動一場供應鏈透明化的運動。當我們開始詢問盤中的海鮮及海藻從何而來、由誰捕撈、用什麼方式,我們就在為勞動者的權益發聲。全球勞工正義組織(Global Labor Justice)與海鮮道德行動聯盟(SEAA)等組織,長期致力於改善海洋產業的勞動條件,倡導公平招聘與勞動權益,正是這股力量的展現。
在這些餐廳,品嚐一份對人與海洋的溫柔
幸運的是,在台灣已經有許多溫暖的角落,正在用美味的料理實踐這份理想。這些綠色餐廳正是串連產地與餐桌、支持在地生產者的溫柔樞紐。
將海藻放上菜單,不只是為了豐富料理內容,更是對永續未來的具體回應。發揮烹飪創意,海藻的用途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它可以是用於高湯、醬汁,增添鮮味的風味基底;搭配沙拉、主菜,提供口感與營養的點綴;麵包、義大利麵或漢堡排等,成為餐盤主角;甚至製成冰淇淋或甜點,帶來意想不到的風味。
-------------------------------------------------------------------------------------------
▶︎ 在台灣,主廚們如何將海藻融入菜單?來看看綠餐餐廳的料理!◀︎
--------------------------------------------------------------------------------------------
▶︎ 樂品喜塘 ◀︎

店內販有由海木耳、石蓴和新鮮蔬果等製作的海蔬匯沙拉;點心類更創新寒天「基隆地標羊羹」,由基隆在地食材石菜花製成,還有蓴珍生乳酪、蓴珍小島蛋糕和石蓴餅等創新甜點。
⦿ 營業時間:平日11:00-18:00 / 假日10:00-18:00
▶︎ 鹿野苑蔬食料理廚房 ◀︎

主廚張家羽在認識北部阿美族人與大里海堤和諧共存的方式後,決心使用在地海藻,研發出新鮮直送的香辣鮮味海菜義大利麵,也正面支持海藻採集者。
⦿ 營業時間:四-日 11:00–15:00、17:00–19:00
下一次,當我們在餐桌上享用一盤清爽的海藻沙拉,或是一碗溫暖的海帶湯時,或許可以多停留一秒,想像著它來自哪一片海岸、經過了誰的雙手。因為真正的永續,不只是對海洋的愛,更是對人的關懷。
▶︎ 延伸閱讀 ◀︎
。【海藻革命01】低碳富營養,海藻如何以永續飲食之姿重返餐桌?
。【宜蘭・員山】鹿野苑以蔬食打造餐盤中的淨土 一道海菜義大利麵呼籲關注遊牧原住民採集工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