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
首頁永續設計環境為珊瑚重新找回顏色——《海中之森》用視覺化報告,紀錄台灣珊瑚礁的12年現況,指引守護海洋的未來方向

為珊瑚重新找回顏色——《海中之森》用視覺化報告,紀錄台灣珊瑚礁的12年現況,指引守護海洋的未來方向

2023.06.01
圖片 - RE:LAB資訊設計顧問公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文字 - 編輯部
文字 - 編輯部
圖片 - RE:LAB資訊設計顧問公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今天(6/1)是「世界珊瑚礁日」,豐饒美麗的珊瑚礁生態系,提供人類豐沛的食物,也是漁業、遊憩與觀光的重要資源,但近年來,異常高溫導致全球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危機越來越嚴重,活珊瑚覆蓋率不斷縮減,台灣珊瑚礁的健康狀況又是如何呢?

「海下的熱帶雨林」,是珊瑚礁的另一個名字,許多小小的珊瑚蟲建構而成,孕育著高度多樣性的生物,是世界上基礎生產力最高、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就已知物種來說,能見到超過4,000種海洋魚類,約佔所有海洋魚類物種數量的1/4!

自2008年以來,環境資訊協會持續召集志工執行珊瑚礁體檢,留下寶貴的長期紀錄。根據這些資料,可以得知台灣各處珊瑚礁的底棲群聚組成結構、棲息其間的指標性生物數量變化、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衝擊類別及程度,並由此觀察該地生態系是否能夠維持平衡狀態,而這也是生態系能否長期穩定發展的重點。

【2009-2020臺灣各地珊瑚生態系總體健康程度】

圖片名稱
*各區分數皆取至小數點兩位,有小數點係因有多個樣點資料進行平均計算而得
2009-2020 年臺灣各地珊瑚生態系總體健康程度 / 資訊圖表製作:RE:LAB

人為活動威脅珊瑚生態,氣候異常成隱憂

歷年來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逐漸下降,且與台灣本島的人類活動密切相關。而墾丁、綠島、小琉球和澎湖嶼坪受氣候異常(聖嬰和反聖嬰現象)的影響較明顯,在2016年發生珊瑚大白化後,活珊瑚覆蓋率皆下降。其中墾丁、綠島和澎湖嶼坪的珊瑚礁,在珊瑚大白化後的1~3年內,活珊瑚覆蓋率慢慢回復,但小琉球直到2020年仍不見起色,顯示該地珊瑚礁可能承受較高的環境壓力,適應環境變化的韌性(resilience)較弱,還需更長時間才有機會復甦。

圖片名稱
小丑魚只能棲息在白化的海葵 / 小琉球 / 朱育朱 / 2017

高級消費者缺席與漁業垃圾顯著,顯示台灣過漁問題

從指標性生物來看,台灣各地珊瑚礁以食用珊瑚的蝴蝶魚、食用藻類的鸚哥魚和魔鬼海膽佔絕大多數,普遍缺乏肉食性的高級消費者如石鱸、石斑和笛鯛等。這很可能與肉食性高級消費者具有較高的經濟及食用價值,因此易遭捕撈有關。我們也根據環境衝擊的紀錄發現,台灣各地珊瑚礁普遍受到漁業活動影響,其中又以北海岸與東北角的衝擊程度最高。

圖片名稱
攔天大網纏繞珊瑚礁 / 蘭嶼 / 湯谷明 / 2015

完全禁止採捕區域物種豐度最高,保育效果較佳

報告結果顯示,在珊瑚礁體檢調查樣點中,相較於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與非保護區,完全禁止採捕區域潛在物種豐度較高,顯示全面禁捕保育效果較佳,但在有限制開放採捕的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和非保護區之間,則不易區分差異。可能因為公民科學的鑑定層級及範圍有其限制,難以完整評估,但也顯示出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的成效有待商榷,尚需更多科學研究及強化務實管理,才能進一步探討。 

不分深淺,保護區物種數量佔前段班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圖:2009-2020年臺灣各地指標性生物類別數量於淺處海洋最大值,下圖:2009-2020年臺灣各地指標性生物類別數量於深處海洋最大值 / 資訊圖表製作:RE:LAB

 


圖片名稱


海中之森

「海中之森」的名稱靈感來自海地森林般豐富、多樣的想像,同時具有包容與源源不絕的生命力,RE:LAB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將長達12年的「台灣珊瑚礁體檢計畫」,製作成互動網頁,想了解更多台灣珊瑚礁的現況,趕緊點擊「海中之森」,進入森森不息的海底世界吧。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