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 種子生活節・芋

[ 2024 Seeding sustainability: Taro ]

2024 種子生活節・芋
首頁專題2024 種子生活節・芋【芋之島02】客家芋仔,我們遊走在光譜的兩端

【芋之島02】客家芋仔,我們遊走在光譜的兩端

2024.11.26
圖片 - 蕭秀琴
文字 - 蕭秀琴
文字 - 蕭秀琴
圖片 - 蕭秀琴

從一句「吃芋仔沒有七牽插就不夠香」的客家諺語,道出了客家人與芋頭的深厚淵源。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從北到南、從平地到山區,芋頭不只是一種食材,更是串起客家人生活記憶的味覺基因。從菜園裡近一年的等待,到廚房裡的創意烹調;從祭祀祖先的虔誠,到善用全株的生活智慧,一顆芋頭蘊含了客家族群對土地的熱愛與飲食文化的精髓。

吉安芋正努力趕上,去花蓮吃芋泥鴨,餐廳標榜吉安芋,菜單上還有另外一道以吉安芋為名的料理,島嶼上,大甲芋很難攖其鋒,南方高樹芋自有山水風華,東岸吉安芋來勢洶洶,以填補台灣人永不滿足的芋頭控。

而我在花蓮吃油封鴨佐吉安芋泥時,開始思索、回顧並探問,客家人是怎麼吃芋泥鴨的呢,或者說是誰在布袋鴨裡填了一塊芋頭,而引發了一連串關於台灣人無菜不可加芋仔之路,把八寶鴨、佛跳牆全部改良成以芋頭排骨為基底的台灣料理特色。

圖片名稱

爬梳文獻查找布袋鴨,都只有簡略地描述為客家宴席菜,手工製作繁複等寥寥數語,倒是香酥鴨有好幾款可以選擇,加了芋泥叫芋泥鴨,加八寶料稱作八寶鴨,唯有土城青青餐廳阿發師推出自創版本的布袋鴨,並演繹製作手法,他說;小時候在新竹新陶芳餐廳吃過一次,印象深刻就記了起來,新陶芳是1950年代起,自北到南都曾經以此為名的客家菜餐廳,創始店在台北涪陵街,第二家店在新竹至今仍營業,是早期新竹市有名的宴客餐廳。

阿發師說;青青餐廳的芋仔一定先炸過保住香氣再使用,他的佛跳牆基礎就是台灣三元素,炸芋、扁魚和紅蔥酥,客家布袋鴨亦然,鴨身裡塞進炸過的芋頭塊,吃起來同時有酥脆和綿密全然不同的口感與滋味。

而近年對蔬食綠餐鑽研有得的客籍主廚廖永勛Ted則直言不諱,芋是一種很獨特的食材,不容易做出驚豔的料理,唯有直球對決,直接炸、蒸、水煮保持原味是最好吃的方法,客家人水煮芋个仔(客語,芋婆和芋子)沾九層塔醬油就很可以了,所以他研發烤炙九層塔醬油片,看起來像海苔片,包著芋仔吃應有吃手捲的樂趣。

圖片名稱
芋子。客籍主廚廖永勛Ted研發烤炙九層塔醬油片,看起來像海苔片,包著芋仔吃應有吃手捲的樂趣。

浪漫臺三線與桃竹苗的客庄聚落,傳統伙房大致是三合院、稻埕圍離外有一畦菜園,菜園裡零落種下自己喜愛的果樹花樹,再來就是季節性蔬菜香料輪番上陣,多則半年少則三四個月輪種,唯有芋仔在地上最久,將近一年,一年一次芋香美味該怎麼料理呢。

自黃叔璥在《赤崁筆談》中描述,「芋有二種:紅者呼為為檳榔紅,白次之。」既為第一,台灣人就全然相信唯有檳榔心芋最好,至今全台平地大宗作物栽培都是檳榔心芋的天下,客家人的菜園自不例外。

圖片名稱
從平地到山區,從商業種植到私家菜園,檳榔心芋都是最受歡迎的芋頭品種,就連崇尚傳統的客家菜園也不例外。

在吃芋頭之前,不得不說客家人熱愛廚藝私房菜的天性——會吃下腳料才是真功夫;客家人吃芋仔的能力較達悟人全株都可食也不遑多讓,很多客家人時間一到就會問有芋荷無,芋荷即芋仔長長的莖,然而芋全株都含有大量的植物檢——「芋頭糖蛋白凝集素」與「草酸鈣」會侵入皮膚感到刺痛,處理時必須戴手套免得發癢,一如客家歇後語「生食芋荷——扡頦」扡頦是喉嚨刺癢的意思,若要拿來料理就得有技巧。

將外皮撕乾淨,泡水,我們家的食譜是紫蘇梅或梅粉,細切薑絲,一起拌炒至軟,甚至像是燴塔香茄子一般,愈熟透愈不會造成喉嚨發癢,是客家的大人味,也是時令旬味,每到季節就有嗜者等待旬味而來,讓整株食物都下肚,恰是因應糧食危機的解方。

圖片名稱
經過細火慢燉,芋荷就像燴熟的茄子一樣。這份獨特的「大人味」,是客家人引以為傲的時令佳餚。

再來看看客家人吃芋頭的禁忌與必要條件,芋仔雖然不算過敏性食材,但以中醫的角度是發物,會觸發過敏原,像是患有濕疹、尋麻疹則建議少碰,此類食材,在客家阿婆觀念裡,就會需要能中和並互相搭配的香料來料理。

吃芋,我媽有一句話常掛嘴邊;「吃芋仔沒有七牽插就不夠香」,客家人叫九層塔為七層塔,發音如漢語的「七牽插」。因此,無論是芋仔粄的沾醬,一定是九層塔醬油加蒜末或薑末,芋頭排骨湯或芋頭鴨湯上桌前,定要撒幾朵七層塔增味添香也做盤飾,更別說芋絲烰菜(客家人的天婦羅)或煎芋籤,得要放大把七層塔,根本就是鹹酥雞攤上的做法。

芋料理還要搭什麼呢?以芋頭為主食的蘭嶼達悟人以魚蟹海陸大餐搭配,祭儀中的芋糕芋泥,熏製島上的原生種黑豬滴下的油脂為美,善於處理美味的排灣族則是山芋配山豬酸肉;甜美的豬肉氨基酸是芋的最佳夥伴,這一點客家人最知道,客家芋粄除了傳統的要鋪滿一層香蔥酥,就是用經典配頭(三層肉煏油炒香菇蒜頭蘿蔔乾)當澆頭,這是客家菣香的標準配備。

圖片名稱
芋頭粄經典吃法

從料理中窺看族群特質最為具體,黃叔璥在〈赤崁筆談〉中的描述,「七夕呼為巧節......黃豆煮熟洋糖拌裹及龍眼、芋頭相贈貽,名曰結緣」七夕風俗各地有異,較為人熟知的是吃麻油雞和油飯,客家人有在油飯上鋪一層芋頭絲的做法。

七夕過後是中元祭,客家人打粄祭祀較為知名的有紅粄、新丁粄、艾粄或發粄,中元節多以鹼粽旁放一碟糖甜好兄弟的嘴,全台客家人幾乎都這麼做,獨獨六堆客家人在七月半蒸芋粄祭鬼神,追根究底或許是落地生根族群融合過程中的一種習俗,也跟地方品種的芋頭成熟風土時令有關。

農村生活跟著節氣遞嬗,等待一年一次的美食;就像是生祥樂隊的〈芋頭粄〉是南部客家人祭祖必備的祭品,「七月半,禾打扮/姆媽慶手,大灶蒸芋粄/廳下裡,敬先祖/芋香桊鼻,好兄弟渡孤」,正是芋頭收穫時節,先拿來敬祖先。

以芋祭祖是為虔誠,把一年一收的芋善盡其用才叫熱愛土地珍惜資源,此時,客家人連芋个子都撿起來洗淨蒸煮才叫深入骨髓,吃盡最純粹的芋香。芋香是一種埋在記憶深處的氣味,如影隨形。


|核稿編輯:梁程穎|


圖片名稱


2024種子生活節 芋 

時間│11月30日(六)、12月1日(日)10:00~17: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活動頁面|https://fb.me/e/2WkBZS9Q4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秀明自然農法協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台大農藝系、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媒體統籌:綠媒體
輔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專題]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