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 Renovating Your Own Old House ]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02】潘錦河故居│關於老鎮長與新埔鎮的記憶
回想起來很奇妙,大概在 2019 年左右,我經常想起老家房子。──潘錦河家族第四代,潘宜珣
那是位在新竹縣新埔鎮的一棟老屋,興建於日治時期,是我曾祖父的家。老屋座落之地,曾是清代新埔潘家商號「金和號」所在,1935 年因發生新竹-臺中大地震,舊的房舍傾倒,曾祖父才在原地興建新的家屋。老屋見證了新埔的發展,家族的脈絡與歷史的洪流,也在老房子上刻畫出精采歲月。
曾祖父潘錦河先生曾任職新埔鎮長,淡出政壇後,雖然不再過問政事,但仍會與各界人士交流互動,時常在故居宅邸宴客。這裡更是曾祖父與後代晚輩成長生活之所,充滿著潘家的記憶與回憶。這棟宅邸亦為新埔鎮上唯一「和洋混合式」的建築,非但是新埔鎮上居民對老鎮長的記憶,更是家族後輩們懷念父親、祖父、曾祖父之所。
老房子自建造完成後,一直是曾祖父的自宅。由於後代子孫都在外地發展,因此自曾祖父過世後,老屋都無人居住。後來房子在因緣際會下,由彭俊智夫妻接手整理,經營客家菜餐廳──桂花園,維持了將近 15 年的時間。
想像化為行動:為老家申請修復計畫
經常想起老家的那段時間,我對於它的未來充滿很多想像,卻不了解老屋實際的狀況。有天獨自一人回到新埔走走,當我走進老家時,才發覺它也老了!的確,老房子就像老人家一樣,年紀大了身體會漸漸出現狀況。恰好那陣子長輩遞來消息,告知我們新埔老家被民眾提報為文化資產,需要家人們共同討論。當時我和家人對古蹟、歷史建築的指定制度十分陌生,不過幸運的是,家族對於保留老家房子、以及老屋需要整修的想法都有共識。由於房子的漏水情況、白蟻侵蝕問題已迫在眉睫,因此,我決定親自了解「修復與保存老房子」該從何開始?
為了深入了解這門專業,我報名了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古蹟保存實務的課程,透過黃士娟老師的介紹,了解文化部近年來一直有在推動「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劃」。當時跟家族成員討論後,就由我代表家族提案、以「潘錦河故居」申請修復計畫。準備計畫書的同時,也跟著建文所的同學去全臺各地參訪,看到很多具有特色的聚落、老屋,在老師的講解下,學著以古蹟修復、建築史的角度,觀賞各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樣式的建築。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後,更決定報考研究所,繼續在古建築修復與保存的領域學習、專研。
─────────────────
1935年,25歲的曾祖父蓋了這棟房子。
85年過去,同樣年紀的我,開始幫他修房子。
─────────────────
由於自己是第一次接觸老屋修復案,在撰寫計畫案時研究所才剛放榜,對於修復概念、實際上會面臨的狀況、營建經費如何估算、可以向哪些案例請益等問題,都還很茫然。當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建築師及修復團隊哪裡找?
幸得當時有黃士娟老師與詹益忠建築師的相助,指導我許多方向與方法。我總認為冥冥之中老房子會為自己找到有緣人,包括營造廠主任楊勝以及鍾心怡建築師,都曾在非常關鍵的時刻,大力協助案子進行。
在自己一路學習、一邊摸索的過程中,陸續認識許多建築師、老屋保存與空間經營者、新埔在地工作室及團隊,都不吝分享經驗予我。經過半年努力,終於完成計畫撰寫、送審。同時我也正式入學研究所,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學校學習,於論文研究與老家修復的世界裡來回穿梭。
修復期間面臨的挑戰
然而,計劃案的通過只是最初階段,後續從建物調查、書面資料來回審查與設計規劃討論調整,難免都會遇到令人氣餒的現實狀況。記得自計畫申請到正式開工期間,又經歷了幾次地震。某次震後,見到屋簷下陷程度越發嚴重、斗拱已快支撐不住,只好先進行臨時性的支撐防護,就在鷹架支撐上去的一瞬間,屋頂的瓦片嘩啦嘩啦墜下,當時心情十分沈重,卻也深知老房子的調查與規劃階段相當重要,只能耐心解決問題。
在房子的調查階段,當然也有許多有趣的發現,例如拆下屋瓦後發現瓦片最初並非黑色,而是接近小豆色的紅,以及搜集野地板(屋架跟屋瓦之間的木板)上的商號墨字等。2023 年初,我們與營造廠合辦一場「屋瓦修復工作坊」,請到王榮貴匠師講解老家屋瓦的建造與修復方式,也讓學員們親自到屋頂上調查測繪。這是第一次以「潘錦河故居」之名對外辦的活動,在修復期間舉辦更是難得且具有意義。
修復期間的每一階段都伴隨趣味與挑戰。當課堂與書本上吸收的知識反映在修復現場時,內心會十分激動;反之,當修復現場出現沒遇過的情況時,挑戰便油然而生,這時調查與解謎的過程就會非常有趣!在修復期間,老房子也不斷在重生的過程中展現生命力,未來也期盼老家修復的完工,能創造更多價值與能量。
────────────
老屋整修人
潘宜珣
台北出生,家鄉在新竹新埔。大學畢業後在廣播電台擔任節目企劃製作。由於平日喜歡研究老建築及舊事物, 加上曾祖父的故居年久失修, 因而開始投身老家宅邸的修復事務。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在論文書寫與老家修復的世界裡來回穿梭。
木材揀選紀錄
近況:木料開榫,準備上樑
我和修復團隊親自走訪位在嘉義中埔的製材廠,檢驗桁架的木料也是很特別的經驗。我們請到專業做木質檢測的林育群前輩,協助故居木料良莠的判斷,包括年輪寬與節徑比是否符合標準、板材與角材的節要怎麼看?這批木料都是台灣杉,紅褐色的樹紋非常典雅、搭配原木的香氣、師傅切割木料的過程,整體十分療癒。待木料檢驗報告及木材揀選完成後,就一路往北,先將木材送到臺中進行防腐、再運到桃園做加工,最後回到新埔,開始木作工程。
潘錦河故居
地點: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405號
基地面積:508.79㎡(約154坪)
樓板面積:一樓:289.40㎡(約154坪)/二樓:26.78㎡(約8坪)
指導單位: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設計單位: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
監造單位: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
施工單位:沅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前期調查:基本資料與區域歷史沿革:陳潔;建築木構狀況評估與損壞調查:楊德新、林育群;建築狀況評估與損壞調查 / 測繪:林澤昇、楊勝
瓦作匠師:王榮貴
木作匠師:馬日良
影像紀錄:ZOOMOUT 影像事務所
預定施工時間:2022年10月∼2024年3月
預定工程金額:約1,800萬元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8〈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點擊下方圖片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