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 Renovating Your Own Old House ]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首頁專題自己的老屋自己修【自己的老屋自己修03】顏辰舫與雲林斗六永和銀樓│安身立命,在家傳三代老屋中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03】顏辰舫與雲林斗六永和銀樓│安身立命,在家傳三代老屋中

2024.05.17
圖片 - 永和銀樓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圖片 - 永和銀樓

關於「永和銀樓」建築屹立斗六太平老街近百年,這是個一家三代接棒堅持眼光的故事。若歷年屋主之一稍有與老房子分手之心,它就不會是如今熠熠生輝的樣態了。

「永和銀樓」現任店主、珠寶設計師顏辰舫回述,這棟建築並不是由銀樓創辦人、她的外公王木山起造的。她的外公白手起家, 最早是在太平街上的福德宮與中央市場擺攤修理鐘錶,慢慢攢錢後才買下這座木石磚造樓房。當時這棟房子已二十幾歲,而且終戰還沒幾年,王木山就勇於購入中古屋、開起金鋪了,並於 1948 年開設銀樓。

一代傳一代的眼光獨具

銀樓再走過 33 年,顏辰舫的父親顏義森更膽大。原來,繼承這棟房子的王家舅舅因故必須賣掉它,顏家爸爸卻決意高額貸款也要接手它,學企管的父親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想當上班族看別人臉色,於是鼓勵太太王境蘭辭去藥劑師工作,與他一起延續岳家事業。

但他敢在 1980 年代初期以高達八位數的價格,獨力買下日據時代舊屋而且居住至今,還真是行事風格走在前頭,眼光獨具。此舉也造就了讓有歷史、有價值的私人建築,得以永續的關鍵之一:產權單一,沒因為所有權人眾多而難以決定命運。無論如何,光是產權清楚老屋也不一定保住,還得看屋主是否懂欣賞且有意愛護。

圖片名稱
顏辰舫學的是珠寶設計, 她的美學訓練運用在空間布置上,道理也相通。

幸而,彷彿天生擁有老靈魂基因,順其自然學珠寶設計的顏辰舫回家協助經營銀樓後,未曾動念拆屋。曾在英國讀書的她,本來就喜歡走在石板路上、看著百年建築的「日常」。但她也明白舊房子需要維修,更需注入當代精神才能與新一代對接,正如她設計的輕珠寶亦常不違和地融入老件。

暫停營業的整修,差點破壞的結構

2018 年,顏辰舫與父母終於確定暫停營業修繕一樓的營業空間,因為早有漏水與白蟻問題了,由於當時還沒有專修古蹟的建築師參與。拆除一樓鐵捲門時差點把重新現身的木製門楣也拆掉,好去配合已訂製的門框大小。多虧銀樓所在的三連棟樓房蓋得有夠強,門楣是三連動的重要支撐結構,怪不得師傅怎麼鋸也鋸不斷。顏辰舫趕回來阻止續拆,才免於結構給破壞。

圖片名稱
左/永和銀樓門面舊貌。右/招牌下的木梁整修一樓時因為經驗不足,差點誤拆了。老招牌由顏辰舫的父親題字。

另一方面,許多不得不拆卻陪伴全家走過時代的老件,她都想辦法再創意運用,很是珍惜地陪著全家走過時代的老件,像是鐵花窗改掛牆上,自身就成了裝飾畫。老窗框整理一番變身為首飾架子,繼續服務著新舊客人。

圖片名稱
如今鐵窗只是裝飾,永和銀樓以當代風貌再現之後,年輕一代比較會走進來了,保留並利用舊款鐵花窗美麗的線條,這也正是修復老屋的精神與價值。

到了 2019 年,顏家繼續整修二樓前棟, 這才正式向政府申請補助。顏辰舫有點苦笑地說,其實非常多階段的設計審查會議、等候評審到場勘查以及寫報告這些事,花了整修期最大部分的時間。無論如何她現在回顧,太多收穫在意料之外,歷時三年的考驗,值得了。

老屋,不只是一種記憶

「自從把老房子修好之後,最好玩的莫過是偶爾會有一群『有趣』的人進來。」顏辰舫曾寫道。這群人包括年輕人、校外教學師生、雲林某大企業的國際客戶、藝術工作者等,讓她覺得雖然整修老屋真是件與時間賽跑的苦差事 ,但能讓大家在這有共感的歷史空間熱烈交流,收穫遠在預期之外。

圖片名稱
左/一樓天花板除漆工程。右/保留古老的紅磚牆,聽說這種古老的紅磚會呼吸,在屋子裡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涼。

在這些交流中,她最喜歡計畫評審委員之一、建築師詹益忠的一段話。「老屋,不只是一種技藝,也不只是一種記憶,它尚未失傳也依然屹立。老屋,是一種哲學,一種剛剛好的哲學,我們拿它來思考安身立命。」

而對顏辰舫來說,關於在老屋中安身立命,她不只停在思考,而是行動了。

────────────

圖片名稱


老屋整修人
顏辰舫
「永和銀樓」第三代,在這棟老屋長大,一路看著父母辛勤經營外祖父傳下的銀樓。在英國獲得珠寶設計碩士學位後回鄉傳承家業,並在需兼顧營業的狀況下,挑戰整修這近百歲的樓房。「藉由我們一個小店鋪,用美學生活點亮一條老街,甚至一個城市,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她說

圖片名稱

挖寶:重見天日的閣樓
在繁瑣的審查流程中 重新向老屋學習

一樓整修時,顏辰舫還不知道可以申請文化部補助、接受專家輔導。二樓在計畫委員建議下,整體的再生設計概念上,則是盡力恢復老屋的原汁原味(除非必要的抽換損毀建材),不再多做裝飾。這本來就是顏辰舫偏好的美感,整修一樓時她已經這麼做。只是沒想到剝除多年下來的裝潢、壁紙等等,一層又一層比想像多的多。

最大的挖寶是,拆下二樓天花板後,她首度知道上頭竟還有一層檜木閣樓。原來,媽媽娘家一家八口從前就是擠在小小的二樓生活,孩子的玩耍處正是閣樓。後來起居空間實在不敷使用,於 1972 年增建鋼筋水泥的後棟,前棟樓上就慢慢變成倉庫了。

現在,這兒臨街的木窗也不再被擋住,光線能盡情灑入。老件家具和擺設不少是顏媽媽本來就收藏的,如今安置寬敞空間更能好好欣賞與使用。閣樓重新裝了樓梯,再度成為孩子的天地。顏辰舫和妹妹的小孩與他們的玩具,如今是最常窩在這閣樓的小主人。

 

Project Info
永和銀樓
基地面積:282 ㎡(約 85 坪,含增建之後棟基地)

一樓(前棟)
樓板面積:57㎡(約17坪)
設計單位:有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戴友慈設計師
設計時間:2018年6∼8月
施工時間:2018年9∼11月
工程金額:300萬元
註: 未申請「 私有老建築再生補助計畫」。

二樓(前棟)
樓板面積:57+2㎡(含閣樓)
設計單位:土也永續設計有限公司╱紀璟凱設計師
施工時間:2020年11月∼ 2021年09月
工程金額:263萬9,320元
註:「 私有老建築再生補助計畫」補助工程款 45%。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8〈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點擊下方圖片看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