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 Renovating Your Own Old House ]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首頁專題自己的老屋自己修【專題】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專題】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2024.05.17
文字 - 馬萱人
文字 - 馬萱人

「這整棟老建築就是一座藝術品,不是只有漂亮或完好局部的道 理。就好比一個風韻猶存的美女,穿著美麗衣裳,看不到的地方卻一身病,這就不是真正的內外並具的美,所以才會提起筆寫下這份申請書。」

是雲林斗六太平老街「永和銀樓」第三代經營者顏辰舫,寫在給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補助計畫」中的一段話。這段話背後的心境是:當時的她正在猶豫數年前才自費整修了家中這棟百年建築一樓店面後,是否該再來一回、整修二樓?

眾所皆知要接受公家機關補助,其層層審核與報告撰寫,皆非一般人熟悉的事務,其難度常常不下於維修房舍。然而對於非從事建築專業這一行的人來說,老屋修建的營建工程是非常耗費心力、物力的長途障礙賽,準歷史建築屋主則得面對更多不熟悉與未知數。

幸而,疼惜這棟老樓陪伴家族走過三代的心強過一切,顏辰舫與家人還是決定繼續整修二樓,而且「挑戰」申請補助。但也因為這項計畫有著文資專家參與,「永和銀樓」二樓的再生因此運用了更多適合古蹟的工法,顏辰舫也藉此系統整理家族與斗六街區小史。如今,店鋪一樓彷彿一座儲存著斗六老街共同記憶的小金庫。

本期「綠場所」專題還有張玉美與潘宜珣其自家的老屋自己修的故事。他們的老家分別是:嘉義六腳成豐碾米廠(現為社區講堂)、新竹新埔潘錦河故居。這兩棟老房與永和銀樓建築樣式各不同,相似點則皆為屋主自己主動維修,不等政府指定為文化資產才來做。而且在工程結束後,都樂於開放自家讓人享用空間。例如成豐社區講堂如今有一側是「春葵書咖啡」,可說它仍在六腳鄉間傳承了糧倉的意義, 只是改為供給精神食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潘錦河家族將再生老家的重任託付年給年輕的第四代潘宜珣,她為此還去唸了文資保存類的研究所。自修老屋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因此特邀她親筆分享仍在進行的老屋再造心路歷程。

台灣鄉鎮裡還有非常多這一類尚不具文化資產身分的私有老屋,但仍有潛力價值。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蘇明修長期參與文資保存運動,認為這些老房子若能留下,在地人際網絡也會順道被保存,對小地方發展非常有幫助的。愛之深責之切的他更直接說,「沒有老房子的城鎮,是一種罪惡啊。 」

不過他也明白,在維護歷史建築方面,小地方政府與屋主資源都相對不足,中央來的補助資源很重要。他提出一些實踐建言,例如是否給願意自費整修有價值老屋的人一些賦稅減免?建立一整修歷史建築的資源平台也很必要。往往整修老屋卡在,根本不知去哪找適合的建築師與師傅。若有機制謀合建築團隊與屋主,也許是活化更多準歷史建築的第一步。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01

 

 

圖片名稱

 
建於日治時期,住商混合木構造閩式建築
老屋原為「成豐碾米廠」,是創建於1932年、屋齡超過90年的日本昭和時期建築,碾米廠經營了三代,至1998年歇業。2020年獲得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45%經費,在專長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及木構造建築的雲林科技大學蘇明修副教授的規劃設計下,於 2023年3月28日整修完成揭幕,以社區藝文空間的新定位重新開放。
 
 

02

 

 

圖片名稱

 
興建於日治時期,和洋混合式建築
位在新竹縣新埔鎮的一棟老屋,興建於日治時期,是潘宜珣曾祖父的家。老屋座落之地,曾是清代新埔潘家商號「金和號」所在。1935年,25歲的曾祖父蓋了這棟房子。85年過去,同樣年紀的潘宜珣,開始幫他修房子。
 
 
 

03

 

 

圖片名稱

 
台洋混合,木石磚造,屋架為洋式桁條擱檁式
關於「永和銀樓」建築屹立斗六太平老街近百年,這是個一家三代接棒堅持眼光的故事。若歷年屋主之一稍有與老房子分手之心,它就不會是如今熠熠生輝的樣態了。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8〈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

點擊下方圖片看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