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 Garden ]
【黃宇君專欄】小滿芒種間:除的不只是草,還有對感恩的回饋
插秧後六十日,謝謝稻子,我們共創了田間的美好。
除草月
五月是東北角農家的除草月
除的不只是草
還有對感恩的回饋
五月下旬,梅雨霏霏,雲霧瀰漫的山頭,落下陣陣驟雨,滋養萬物與大地。農諺「小滿梅雨在本島,種植花木接成寶」,說著台灣本島的梅雨季,常逢節氣小滿時。溫暖濕潤的微氣候,茁壯了作物,也茂盛了野草。
插秧後六十多日,稻子奮力分櫱生長。母株根莖發出新稻枝,分枝節節抽高為葉,數多稻葉成叢,叢叢朝向陽光,深怕錯過日照溫暖。隨風婆娑迎日的水稻,是大地充滿生命力的孩子。這般活力,感染了水面下的野慈菇、鴨舌草,使它們紛紛冒頭長葉,共同參與光的恩賜。只是農婦我捨不得稻株,在擁擠的環境下長大,於是拿起家中的地板刷,趁雜草尚還幼苗時,將植株刷進軟土裡。
說到地板刷,可是特製改良過的長柄刷。加長的把柄,讓除草的範圍多了一倍,天然硬挺的鬃毛,施點力氣便可將雜草翻刷進土裡,使野慈菇、鴨舌草成為水稻的養分。在神刷的協助下,雜草回饋大地,如此一來,也不枉費二草來到水田一遭。
藍泥
化身藍泥的深山大菁
是山林萬物賜予我的豐盛
山居四年,終於我如願上山採集馬藍,製成藍泥染料,準備胚布藍染。整個藍染環節裡,我偏愛採藍。五月是採大菁的季節,一直延續到十一月,大菁開出紫色小花、葉子無法產生藍靛素為止。
潮濕多雨的貢寮,是大菁喜愛的環境,所居後山的小徑間,先民留下野生馬藍,等待我著起雨鞋,上山採集。因為採藍,我踏訪以往鮮少走動的路線,欣賞不同於住家旁的山景,躲於大樹林下的馬藍,似乎也明白我的玩性,所以故意長在靠近稜線,傍水的山壁,讓我得以在林裡逗留。
採集並非掠取,保留相當的數量,使植物代代延續,是重要的。採取馬藍,我會以植株上端三至五個節點,為採摘原則,剩下部分則留給植株行光合作用。從枝節採取,非葉片採取,隔年植株會從採摘枝節處,自行分岔新的枝枒,作為來年採集之用。採取好的大菁,需浸泡兩到三天,使藍靛素溶解於水,而後加入熟石灰進行打藍,直到表面起泡、消泡。靜置兩天,藍泥沉澱,用胚布過濾,半濕膏狀的藍泥即完成。
山林萬物生長於此,給足了我豐盛。家中花貓曾說:「這裡沒有高高的房子,只有高高的愛。」我想,是的。花草樹木無差別的奉獻,安撫了我評判二分的心,在愛的懷抱裡,接納自己的陰暗與光明。沐浴滋養的我,以身於此好好過活當下,便是對山林最適切的回應。
於 山居 筆
野有蔓草:紫背草
菊科的紫背草,有稱為紅背葉。豆田裡茂密生長的紫背草,是餐桌野味沙拉中,不可缺少的配菜。嫩葉帶點草香,搭配和風醬,爽口滑順,比起炒煮,我更愛生食,純粹獲取大地能量。
以穀會友|黃宇君
農務是一種生活方式,如同手作染布、釀造醃漬一般,是我與大自然相處的日常。能在自給自足裡,和地球萬物共同創造屬於愛的空間,是我所願所做中最美好的事。行走在這條種田的路上,有大家的陪伴我並不孤單,願我彎腰的身體,能夠連結你們與土地之間。
Facebook:以穀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