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 Mud Design ]

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首頁專題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泥窯】半戶外的泥作食堂:半畝塘用「泥」,改變社區的生活軸心

【泥窯】半戶外的泥作食堂:半畝塘用「泥」,改變社區的生活軸心

2021.02.25
圖片 - 半畝塘環境整合
文字 - 藍雅萍
文字 - 藍雅萍
圖片 - 半畝塘環境整合

社區住宅裡的空間,牆體以台灣紅泥為主材料,並闢建通透的半戶外窯灶食堂,人們走此一遭,親近了自然也親近了家人。

提高人跟自然互動的機會,一直是半畝塘蓋房子的時候,不斷思考與實踐的原則。半戶外空間,對他們來說,就是人類起居與自然之間的過渡,這樣的空間在設計上採用自然的泥料,無疑相當合適。

泥料在半戶外,打造「近自然」脈絡

圖片名稱
若蒔山的半戶外間,有水有樹,更有風。

「讓人們願意在半戶外,甚至走到戶外。」半畝塘林雨湘設計專員說,在台灣潮溼炎熱的天氣裡,縱然湖泊、草木、花園近在眼前,人們也不輕易踏出沒有遮蔽的戶外,這時候有遮陰、又有氣場流動的半戶外空間,就可以不必忍受日曬雨淋,也能感受戶外的風吹水流,這是他們慎重看待半戶外的原因之一。

而牽引人們從室內走向自然的半戶外空間,採用來自大地的泥料可謂相得益彰。半畝塘團隊研發出來的泥料,取自於台灣本地的紅土或黑土,並適情況調整成分,或加入稻稈、苧麻、牡蠣灰、糯米水等有機質,或改用無機質的砂與小石子替代,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皆能發揮調節溼度的功能。

圖片名稱
樸山村社區所使用的紅泥,加入了稻稈等有機質。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試煉,半畝塘已讓泥料這項傳統材料更適切地進入現代建築,發揮其簡樸特色,帶出與自然近距離的生活氛圍。最出色的應用之一,即在「若蒔山」與「樸山村」的半戶外空間:一座泥料使用、附有窯灶的食堂。

圖片名稱
上/若蒔山的半戶外食堂,泥窯與灶融入於綠意之中。下/樸山村的公設食堂,以紅泥作壁爐。

泥料敷窯,重現聚落生活

圖片名稱
樸山村的半戶外聚落生活。

林雨湘說,除了景觀,半畝塘也想在社區內呈現聚落生活,因此在若蒔山,有了結合半戶外空間的「生活食堂」誕生;樸山村則有家庭式窯灶可供住戶選配。為何是廚房?因為廚房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爐火與食物,人們自然容易在這裡聚集。

這個半戶外廚房並非瓦斯爐,而是一座改良過的傳統窯灶,從燒柴到出爐約需一個半小時,這段歷程正是促成人們互動的好時機。而且請來台中花博四口之家設計師劉德輔共同打造的窯灶,從結構與材料著手,提升燃燒效率,改良了老式桶窯燃燒不完全的問題,免除一開窯即大量出煙與灰頭土臉的狀況,提高人們的使用意願。

圖片名稱
圖片名稱
上/若蒔山公共食堂的窯灶。下/桶窯設計與配置細節。

而外型圓潤、塗上一層灰泥的桶窯,展現了造型與泥料的優雅結合,放在綠意盎然的景觀中也十分融合不突兀。厲害的是,這座窯灶不只與景色相符,還能利用景觀疏伐、修枝下來的木料或落葉,當作窯灶的柴薪;而燃燒後產生的草木灰、煮食過程產生的廚餘,經過處理後也可回到景觀中成為堆肥。

不論是若蒔山的公用生活食堂,還是樸山村家庭尺度的窯灶廚房,落在半戶外的特色,都是希望讓景觀與人們的生活產生更多連結。對半畝塘而言,半戶外空間,已是提升人們對於生活想像的基地,因此除了窯灶食堂的建置,材料的使用也盡可能要回應此一命題,而泥料,就是半畝塘思索出來的回答之一。

圖片名稱
下/半戶外泥牆與戶外景色協調優美。下/若山紅泥使用的食堂。

Project Info
────────

圖片名稱

若蒔山

設計團隊:半畝塘環境整合
基地面積:3,295.08㎡
建築面積:923.04㎡
完成日期:2019

 

圖片名稱

樸山村

設計團隊:半畝塘環境整合
樸山村大一期建地:約85082㎡
樸山村1-1期建地:約27226㎡
大一期景觀配地:約85133㎡
完成日期:2020

 

 


|本文改編自《實構築》季刊 vol.05|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泥作設計
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泥,是存在於大自然的原始材料,天然的孔隙讓泥使用在建築上,建物的牆體有了調節溼氣的功能。在家居設計中採用,除了減少建築物的碳足跡,更因其天然樸實的觸感,為空間帶來無法取代的自然韻味。

不同於傳統土角厝的單一使用,現代建築團隊在理性上有了更多的測試與調整,讓泥作設計不再是我們想像的軟爛黏稠;而感性上,則讓這個帶著土味的泥,優雅適切地進入居家環境,或改變了社區食堂的軸心,或打造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場所。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