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 Mud Design ]
【泥窩&丈室】泥,打造現代人精神場所的理想材料:反璞歸真的泥空間
「土的顏色是無法完全掌控的,每一批的土,以及師傅的工法,都會影響最後泥料的成色。」泥料的這種變化,正好符合半戶外空間做為提升生活想像的設定。
泥,是存在於大自然的原始材料,半畝塘建築團隊用於泥牆的成分,是紅(黑)土、稻稈、苧麻、牡蠣灰、糯米水等有機質,既是O甲醛,又具有絕佳的吸溼力,能夠隨著天候達到調溼功能。之所以選擇泥,本於半畝塘想要減少建築碳足跡的初衷,更因其天然特性,可為空間帶來無法取代的自然韻味。
自然料質,提升生活想像的設定
「土的顏色是無法完全掌控的,每一批的土,以及師傅的工法,都會影響最後泥料的成色。」半畝塘設計專員林雨湘提到,泥料塗到牆體後,還會因其吸濕排濕的性質,在過程中有顏色的深淺變化。
而泥料的這種變化,正好符合半戶外空間做為提升生活想像的設定,因此在若蒔山與樸山村的半戶外廚房,都可以看到紅泥牆的使用,這個已然成為半畝塘作品標誌之一的設計。
紅灰泥牆,抹出獨立遺世的精神場所
除了半戶外空間的泥牆使用,半畝塘甚至也努力將泥牆納入尺度更小的室內空間,例如若蒔山的泥窩與樸山村的丈室。「泥窩」與「丈室」,是在室內或半戶外區域圍塑出一個四帖半的空間(四塊半的榻榻米大小),一個讓人們可以減法生活、靜心專注的家居場域。
會在一般住宅內配有這樣的設計,源自於半畝塘團隊推廣的「蓆榻文化」,也來自於他們的思考:「一個人真正需要的生活空間有多少?」因此在這四帖半的尺度裡,人們必須試著減掉多餘的家具,並感受個人對於空間以及時間的需求性。
如此具有反省與自我對話的精神空間,用上紅泥牆,正好賦予了空間反璞歸真的氛圍,更加襯托空間的氣質,林雨湘說,「泥,確實是打造精神場所的理想材料!」
材料,還是要回到人的生活裡
不過,泥料的耐用度究竟如何呢?林雨湘提到,使用於室外的泥牆,雖然必須剔除有機質,少了一些觸覺效果,但只要避免長時間且高頻率的雨水,並與潮濕地面有所區隔,不需要特別保養也不會有嚴重質變。況且半畝塘都會經過打樣測試,在多次的改進下,越來越能掌握泥的特性,泥料使用上更為游刃有餘了。
「鑽研材料,還是要回到人的生活裡,」林雨湘說,半畝塘不論是建築設計還是材料研發,思考的都是人們想要怎麼生活、可以怎麼生活。帶給住戶一些不一樣的生活想像,是半畝塘的哲學之一,也是他們給社區與社會帶來的新啟發。
Project Info
────────
若蒔山
設計團隊:半畝塘環境整合
基地面積:3,295.08㎡
建築面積:923.04㎡
完成日期:2019
樸山村
設計團隊:半畝塘環境整合
樸山村大一期建地:約85082㎡
樸山村1-1期建地:約27226㎡
大一期景觀配地:約85133㎡
完成日期:2020
|本文改編自《實構築》季刊 vol.05|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泥作設計
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泥,是存在於大自然的原始材料,天然的孔隙讓泥使用在建築上,建物的牆體有了調節溼氣的功能。在家居設計中採用,除了減少建築物的碳足跡,更因其天然樸實的觸感,為空間帶來無法取代的自然韻味。
不同於傳統土角厝的單一使用,現代建築團隊在理性上有了更多的測試與調整,讓泥作設計不再是我們想像的軟爛黏稠;而感性上,則讓這個帶著土味的泥,優雅適切地進入居家環境,或改變了社區食堂的軸心,或打造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