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構竹林鐵: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構竹林鐵09|專訪】彭文苑建築師:新與舊、人與林之間的共生,成長於鐵路和竹子交會之地
────────彭文苑建築師以善用「流線的造型」著稱,早期曾在Zaha事務所工作的經驗,讓他在數位設計的方式上如魚得水。數位設計的思考常用於鋼構或RC等現代、易打造大跨度與流線型的建築身上;然而這次能否使用創新手法融入自然素材——竹構,對文苑與對臺灣竹會來說都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位於竹崎火車站的基地雖然離嘉義市中心有一段距離,但卻是阿里山支線中極為迷人的森林鐵道,其中「三角點」是作為鐵路起始匯集的轉換點,也是彭建築師藉由對應不同軸線的脈絡,找到設計的交會點。他利用獨特的數位幾何形構手法,找出竹構界定與延伸出空間場域,創造出未來與過去、現代與傳統、人與自然之間的彙集點(竹崎三角點)。
這樣多向度的思考並與環境結合的設計,加上利用竹子擅長彎曲的特性,三維立體的薄殼系統就此誕生。對比於鐵路鋼軌這樣人為的曲線,彭建築師打造了有機、自然且帶有彈性的竹構。當鐵路經過時的交會,彷彿像是時空穿梭般凝結的瞬間。——策展人/陳冠帆────────
○ Program
共生
彭文苑×行一建築
長6.4m×寬4.1m×高2.95m
鋼筋混凝土、圓管鋼骨、燻竹、單元竹瓦片
嘉義竹崎車站
⌕ 𝐂𝐨𝐧𝐜𝐞𝐩𝐭
作品座落於竹崎站鐵路匯集與分叉的動線節點上,這三角的基地復育並乘載著竹崎林鐵的過去和未來。
我們將場域中自然竹林的飄逸線條與工業鐵道的理性軌跡,相互交織出律動而有張力的竹構形體,彷彿林鐵的過去與未來軌跡在這交織與融合,象徵未來永續循環與自然共生的期盼。
鐵道的剛性與竹子的彈性是主要的構造元素,呼應著在地場所的靈魂;精準而工業的鋼線搭配有機而自然的竹線,交互編織出空間的主體與表情。(文字提供/彭文苑)
在具木業場域精神之處以竹子創作
竹蜻蜓、竹椅子……,對五、六年級生而言還算熟悉,來自新竹竹東的建築師彭文苑,小時候對竹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些竹工藝品之上。直到參與「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他首度使用竹材才赫然發現,「竹子有很脆弱的地方,也有很堅毅的地方。每根竹子從頭到尾沒有一處長得一樣,是非常多面向且有生命力的材料,端看你從哪個角度跟它對話。」
現在定居都市的彭文苑初次深度認識此展地點時,又有另一種震撼。他觀察到,多數都市人不常主動想起或理解阿里山森林鐵路區域,但這一帶有著那麼豐富的臺灣歷史、文化事跡。尤其當他一眼見到竹崎車站中、由三道鐵路匯集的三角點與內切的圓形場所時,更加認定這就是他要設置作品之處,「那是最具有場域精神的地方。」
現場鐵道的軌跡與竹子飄逸的彈性線條,兩者之間的對話和想像,也開啟了彭文苑本次設計的源頭。他說,這場域實在有太多關於線性的特質,有機會透過特殊的竹構築來闡述它們獨特的關聯。
他形容,竹子有機而寫意的線性,像是建築師freehand的手稿線條,與用AutoCAD畫出、精準而工業的鐵軌數位線條,形成有趣對比,彷彿是自然與人類的對話。林鐵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在這三角點交疊、延伸,更隱喻這場所中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共融」。
座落在此的彭文苑作品《共生―新與舊,人與林之間的共生》,建物三個開口即各自面向三道鐵路。「我們期待人們能在這交匯點上的這件作品中,安靜坐下片刻,想像一下這場所的歷史與可能的未來,與人文環境、與自然互動。」
部分運用鋼材,產生各種對比與對話
《共生》中使用鋼材,更創造了材料之間的對話。他希望構築內部連小柱子都沒有,因此只設計了一道立體的雙曲結構鋼管,像是在空間中劃出一條曲線,弧狀連結至地板。「但其實這是一體成型的概念,你說那是梁還是柱?它都是。」
主結構的材料也是共生混搭,裡面是精準製造的鋼管,外部則由自然的竹片材料包覆。《共生》頂端的中空竹環,內圈也是鋼管。彭文苑並非無故添上鋼環,鋼環的自重與抗壓可以平衡竹子的彈性張力與地心引力,讓立體雙曲的主結構與頂部鋼環之間的網狀編織竹構,形成動態平衡。他運用工業鋼材與竹子自然的本質互補搭配,亦不失為讓傳統竹構用於當代的路徑之一。
除了雙曲鋼管,《共生》外層那些交錯編織的竹構元素與竹瓦,也是主要結構之一。利用竹子彎曲彈性塑形的特質,它們與屋頂的環一起固定、形成網狀表面,像是竹子搭成的薄殼構造系統。所以彭文苑認為,這件裝置是由竹材與部分鋼材一氣呵成地塑造了形體,也平衡了結構,共創出由線性元素組成的自由竹構築。
有生命力的竹,重新定義「完美」
歷經各種設計與施作的挑戰,彭文苑首度蓋竹構的體悟是,創作建築必須更有包容性。「不只包容使用者,也要包容天候、包容材料的多元與差異。」
此外,《共生》從非常精密的設計圖落實為非常手感的竹構築,其中差異反而是他覺得的最大收穫。「透過自然、有生命力的材質來詮釋設計,你會發現,不完美,也很美。」
甚至將來這些竹構造還會歷經日曬風吹,變得褪色、老化。「但是,那不正是建築與空間最美、最有靈魂的時刻?」
\ 同場加映 𝐐&𝐀 /
彭文苑建築師所展望的竹材未來
────────
Green Media 《共生》的屋頂是中空的,這會影響它的耐候性嗎?
彭文苑 在這麼天然的環境構築,希望大家也可以在作品空間裡感受林鐵的自然場域。《共生》的天井能讓內部隨著陽光的直射或反射,產生光線不斷變換表情的情境,像是日晷暗示著時間元素。此外地板舖了竹子,雨水灑進來是一小區,也會滲透到竹板下,不會積水;外層竹瓦亦讓風雨、陽光不直接打在主結構,構築若有耗損也只需更換竹瓦。施作團隊「悅山工坊」的劉昭明老師,特別提及依他做竹構的經驗,這件作品架構很穩固,他相信能維持很久。
Green Media 這一次參展完成了你建築生涯中的首座竹構築,對你將來的設計是否有些啟發?
彭文苑 我認知到,竹子真是對環境很親切的材料,它提醒我們所有事物都會老去,而這個老去對環境是好的。我一直覺得建築是很破壞自然的產業,所以我現在常思考,竹子該怎麼融入比較功利導向的建築環境、能夠有些正面影響力?後來我想到,可以利用竹材的「短暫╱臨時性」,運用在也有「臨時」特質的設計範疇中。例如賣房子的接待中心或展覽場地,就是使用期短暫、但會大量消耗資源的領域,非常適合使用竹材,這也許是值得推廣的環保觀念。
────────
共生
設計團隊:行一建築╱彭文苑、高銘劭、黎士瑄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工程顧問/陳冠帆、蔡詠成、葉庭佑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陳怡彰、張昕荷
工程團隊:悅山工坊、峰承有限公司、實式木造
燈光施作:承逸照明企業
尺寸:長6.4m×寬4.1m×高2.95m
材質:鋼筋混凝土、圓管鋼骨、燻竹、單元竹瓦片
展出地點:嘉義竹崎車站
[專題]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台灣竹構設計浪潮
New Wave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 開展時間:2021.10.22
⌖ 實體展區:阿里山林業園區/每週三至週日09:00~20:00(特別開放夜間時段至2022.1.10)
嘉義竹崎車站/每日09:00~21:00
⌖ 竹構模型展 & 臺灣竹.潮: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每日09:00~21:00(展期至2022.01.10)
更多文章請點擊下圖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承億文旅集團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