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1臺灣有機茶大賞:用感官,爬一座茶山

[ 2021 Taiwan Organic Tea Selection ]

2021臺灣有機茶大賞:用感官,爬一座茶山
首頁專題2021臺灣有機茶大賞:用感官,爬一座茶山【2021有機茶大賞|07】專業茶葉品評員帶路!開啟你的五感,一起進入蜿蜒而細膩的尋茶之徑

【2021有機茶大賞|07】專業茶葉品評員帶路!開啟你的五感,一起進入蜿蜒而細膩的尋茶之徑

2021.11.18
圖片 - Jimmy Yang
文字 - 陳又瑄|採訪整理
文字 - 陳又瑄|採訪整理
圖片 - Jimmy Yang

葉品評是一門專業的學問,但也並非遙不可及,尤其近年來因為茶飲料的普及與流行,茶業發展趨勢更盛,相關人才的需求也更為迫切。那除了產業界的需要外,茶葉感官評比跟我們的日常又有什麼關聯呢?Green Media邀請到三位專業茶葉感官品評員,與大家分享感官品評的重要性與趨勢!

 

\ 專業茶葉感官品評員值班中 /
產 官 學 代 表

圖片名稱

由左至右
業界代表〕王俊傑 先生/十三製茶
方代表〕邱垂豐 副場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界代表〕許偉庭 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Point 1
什麼是茶葉感官品評?它為什麼重要呢?
────────────

茶葉感官品評之於茶業界

邱垂豐副場長 感官品評制度已經存在很久了,包括茶、酒、咖啡等,都要倚賴人的感官來評審。茶葉部分從民國64年(1975年)就開始舉辦比賽,都是由茶業改良場的專家學者擔任評審,畢竟品茶是比較專業的學問。

然而大約從10年前(約2010年代)開始,茶改場便著手規劃茶葉感官品評的普及化,我們分了初級、中級、中高級、高級、特級做訓練;我們讓茶農從初級、中級開始訓練,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茶農在做茶時也能懂得茶的好壞在哪裡。

圖片名稱

王俊傑先生 家中本身就是做茶的,小時候都跟著爸媽一起在茶園環境裡面,所以我一直都很堅定要繼續做茶。也因為一直身處在這個領域中,我認為不管是製茶或是品茗,都應該要持續精進、成長,所以去年(2020年)我考取了中高級的茶葉感官鑑定師。

透過茶葉感官品評,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做出來的茶是什麼樣的品質,知道製作過程和茶園管理該如何調整,才會對我們茶的品質有所提升,而不是像以前想法封閉,長輩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也因此,當我們這樣的青農帶著新觀念返鄉,遇到比較守舊的長輩難免會遇到衝突。但是成績會說明一切!透過感官品評,知道不同茶種所適合的品質、烘焙法以及乾燥法,可以在茶比賽上盡情地發揮。

許偉庭老師 很多人常會說學術跟產業會有點距離,但是我覺得學術如果能跟產業相輔相成、在實務經驗上互相交流,那整個地方產業的推動跟升級就會有一些新的思維跟做法。所以我在化學的學習過程裡面,也去學產業界的實務操作,並且後來也從事茶學相關教育,在大學裡推動茶葉品評相關的課程。

圖片名稱
許偉庭老師分享,他從茶葉的源頭,包括加工製造、深加工(烘焙)、感官品評(品質鑑定),甚至回到實驗室做成份分析,希望產業跟學術能互相結合。

茶葉感官品評之於消費者

王俊傑先生 上一代在形容茶葉味道的時候,會使用自己習慣的語彙,然而下一代並不盡然能夠理解;所以感官品評的訓練,以及風味輪的出現,我們能夠有一個統一的敘述,是對茶滋味的理解有正向幫助的,也能更貼近消費者。

邱垂豐副場長 是的,為了與消費者更加靠近,茶改場把初、中級的課程技轉給茶業相關的團體,讓一般消費者也能參加這樣的訓練。如此一來能更了解自己喝的茶,養成對茶的品味,建立屬於自己「茶滋味」的資料庫。

許偉庭老師 就我的觀察,現在的學生其實喝滿多茶的,人手一杯手搖飲是相當平常的事情。我覺得現在這些喝手搖飲的年輕族群,都是精品茶未來的潛力市場!一旦有鑰匙打開了好奇心的那道門,便會不斷地想要向上探索,所以我希望透過教育、透過感官品評訓練,從還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引導他們建構出自己的茶輪廓。

圖片名稱
許偉庭老師認為,現在常喝手搖飲的學子們,都是精品茶的潛力股!(上圖:Photo by Frank Zhang on Unsplash

 

Point 2
一般大眾如何入門茶葉感官品評訓練?
────────────

茶改場核定的品評課程

邱垂豐副場長 民眾可以在經茶改場核定之「初級茶葉感官品評委託訓練機構」報名訓練課程,課程內容包含台灣茶業發展史、台灣茶園的產區分布、茶樹的栽培管理概論、茶葉加工的基本流程,以及評茶員的職業規範與道德倫理等個人素養;再來才是實作的辨識訓練,其中包括基本的味覺「酸、甜、苦、鹹、水」測試,及台灣最主要產區的茶類辨識、泡茶理論與原則等等。

完成30小時的課程後,即可報名參加學科與術科測驗;兩項成績皆達70分以上,茶改場便會頒發合格證書,這樣就可以成為初級的茶葉感官品評員。

<延伸閱讀:味覺家的養成之旅|茶葉感官品評員訓練

圖片名稱

許偉庭老師的通識課程

許偉庭老師 我的課開在通識中心,面對不同背景、不同科系的學生,我會用不同的角度切入、穿插不同的主題,來引發他們的興趣。例如:針對人文社科學院的學生,我可能先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帶到茶與廚房的關係,再帶出早期飲茶的文化與歷史;又或是以「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進一步解析茶的營養成分,來引起理工學院學生的共鳴。

我會以「問題解決導向」的方式來帶領感官品評課程,先預想一個問題,然後再與課堂的大家一起解決問題,並且希望是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因此,我的課並不是只讓學生喝茶,而是透過「喝」來發掘茶的不同面貌,進而能了解到茶葉背後的製程。

然而「茶學素養」的養成,當然不是一蹴可幾,必須要日積月累,不斷地重複學習、自我體會、斟酌;包括我自己也是與茶農一同做茶、參加競賽,一次又一次將理論套用在實務上,才能夠理出屬於自己對「茶」的脈絡。或許各位也可以試著思考,自己的專業領域如何跟茶做結合,其實是能夠得到相當豐富且多元的答案哦!

圖片名稱

 

Point 3
三位專家的品茶經驗以及泡茶小門道!
────────────

獨一無二的品茶經歷

邱垂豐副場長 在茶比賽中的評審會有「產、官、學」三方代表,其實也需要有「老、中、青」三代。因為雖然年紀大的評審經驗可能比較豐富,但相對味蕾會偏一點、對苦澀味會鈍感一些,但年輕人對苦澀味就非常敏感。所以在評選中,遇到比較有爭議的茶葉,我們會提出共識,或是再翻出茶渣,從品種、栽培觀念、加工製造等角度來給出等第。

許偉庭老師 我在課堂上會做比較有趣的嘗試,例如:泡了十杯茶,請學生「盲測」哪幾杯是金萱,此時學生們可能就會開始回想自己日常曾接觸過的金萱的味道,結果發現全部都是金萱茶!是否答出正確答案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這個「燒腦」的過程中,可以知道即使是同一款茶葉,沖泡方式不同,也能產生不同面貌。

王俊傑先生 幾年前喝過朋友做的烏龍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少遇到烏龍茶烘焙過後有鳳梨乾的甜感跟香氣!而那支茶樣也讓他得到鹿谷農會的特等獎。而十三製茶自家也曾在嘉義的梅山農會得到紅茶的特等獎,那支紅茶是我到目前為止很引以為傲的茶,它有很棒的花香跟果香。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在評選中若遇到比較有爭議的茶葉,會翻出茶渣討論,從品種、栽培觀念、加工製造等角度來給出等第。

不藏私的泡茶小技巧

邱垂豐副場長 首先先準備用具,最簡單的就是茶具、茶海、品茗杯、茶匙、茶則。而如何泡一壺好茶有四大因素:茶葉的量、水溫、時間,還有人的心情。心情是否平靜、桌面雜亂與否,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氛圍。

王俊傑先生 沒錯,自己一個人很謹慎地用評鑑杯泡茶,和跟朋友一起輕鬆地用壺具泡茶,那個心情和茶滋味都會是不一樣的。

邱垂豐副場長 再進階一點,不同的茶也有不同適合的壺具。例如清香型會用瓷、焙火較深的就用陶;紅茶可以用瓷壺,茶海則建議用玻璃,如此可以看到水色;綠茶則是建議用瓷的蓋碗。

除此之外,不同的茶也適合不同的水溫。綠茶需要滾了之後降溫,大約降至70~80度,因為綠茶溫度太高容易使兒茶素釋放,苦澀味就會明顯;條形茶大約是90~95度,包含文山包種茶、紅茶等;球形茶就一定要100度,不然泡不開,並且還要「溫潤泡」,也就是把第一泡茶倒掉,同時把壺的溫度提升。

圖片名稱

<延伸閱讀:專訪有機烏龍茶主審邱垂豐|先天條件不足下,製茶技術仍是重點

 



【 2021第二屆臺灣有機茶大賞 】
用感官,爬一座茶山
2021 Taiwan Organic Tea Selection

- 專輯網頁 -
https://greenmedia.today/events/2021/TAGS/

圖片名稱
2021第二屆臺灣有機茶大賞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