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森林療癒

[ FOREST THERAPY ]

森林療癒
首頁專題森林療癒【森林療癒】建築師甘銘源、李綠枝如何以竹構美學打造靜心的森林療癒園區

【森林療癒】建築師甘銘源、李綠枝如何以竹構美學打造靜心的森林療癒園區

2022.09.26
文字 - 游姿穎
文字 - 游姿穎

雲林縣政府的「石壁竹創森計畫」,將在雲林古坑草嶺風景遊樂區的石壁地區,創造獨特的竹林療癒旅遊。計畫請到致力推廣竹建築、追求自然永續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甘銘源、李綠枝來規劃。

2008年,甘銘源夫婦因為熱愛自然、希望讓孩子在田野間成長,移居到雲林古坑。也是從這時開始,他們的設計多增添了竹材,更在2013年雲林農業博覽會時大量運用在地的孟宗竹作為建材,以現代技術與美學賦予台灣竹構新生命。

這次他們也運用擅長的竹構,以低介入與低干擾的方式,利用石壁的竹林創造環境美學,同時整理荒廢人工竹林,適度開發具有療癒感的體驗場域。

Point①
新設步道串連園區與重要景點

圖片名稱

如何維持生態原貌、利用既有環境改造成遊憩園區,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課題。甘銘源表示:「石壁為1400~1650公尺的中海拔地區,適合孟宗竹生長,竹林相當茂密。但竹林與森林很不同,如果未經過整理、疏伐,林相會很凌亂且無法維持地力。因此我們決定先做適度的疏林,一方面保持竹子的生產力,一方面也能整理出適當的休憩環境。」

加上此地的木馬古道與其他步道未能串連,建築師也藉由新步道的鋪設,整合各個獨立步道,以連接五元二角、雲嶺之丘、木馬古道等知名遊憩據點,提升活動範圍與可及性。

甘銘源解釋:「當地的地被多為竹子的鬚根、落葉、腐殖質構成,走起來柔軟富彈性。因此在平緩區域,我們直接利用原有地被做為步道,較陡峭處則局部以階梯輔助。希望透過新設步道串連既有的步道及林道形成環路,擴大旅遊體驗與可看性。」

另一方面,部分路段大藏也運用打碎的PC鋪面或營建廢棄物,就地當做水土保持用料。如此就能節省廢棄物運送成本,一樣做到循環再利用。

圖片名稱

Point②
分區景觀設計創造獨特療癒空間

圖片名稱

建築師的第二個課題,則是如何利用天然環境打造特色竹林療癒場所。首先,森林療癒需要深度靜心與自己對話,必須遠離人為干擾,也因此甘銘源和李綠枝依照交通可及性,將此區劃設為大眾體驗區、寂靜區,同時將兩區拉遠。

他們並參考太平山翠峰湖寧靜步道的模式,將寂靜區的步道設為寂靜山徑,設置入口意象及禁語告示,藉此屏蔽吵雜及喧囂,民眾可更靜心參與體驗活動。

圖片名稱

「寂靜區因為較難抵達,未來會與社區結合來營運。當地本來就有接駁業者帶客人到道路狹窄的石壁旅遊,希望將來有機會改為電動車接駁、並設立小型補給據點,以提供地方新的觀光模式。」

李綠枝強調,過去草嶺、石壁的旅遊多半是到商圈吃喝走逛,木馬古道也只有1~2小時行程。此類打卡式旅遊無法聚集人潮。未來若能有森林療癒的深度旅行方式,相信能為石壁注入新的產業能量。

而石壁幅員廣大,除了漫步欣賞自然風光,建築師也嚴選幾處較具有療癒潛力的場域進行景觀設計,方便未來導入相應活動。像是半圓形的竹構「發呆亭」以竹編構成竹床的「低語軒」,方便民眾坐下、躺下觀賞竹梢的搖曳、聆聽竹林的細語。

他們甚至也引用宗教中的「明陣」,透過開放式迷宮設計讓民眾繞行走路靜心,也可作為團體療癒課程空間使用。
 

圖片名稱

Point③
融入地形地貌沈浸五感體驗

圖片名稱

當然甘銘源及李綠枝也利用了擅長的竹構來造景、使用在地原料,並融合現地空間創造地域藝術之美。像是在木馬古道最高點設置「風之舞台」,在既有的觀景平台上增建更開闊的休憩場所,引導遊客一面坐下休息、一面欣賞里山美景;或是運用就地疏伐的竹材,設計出隱密但可看見庭院的公廁「小柴軒」。

圖片名稱

甘銘源認為:「無論是利用疏伐的竹林作為建材,或是利用現地石來砌石墻、營造入口意象,都是試圖融入當地地景,避免突兀工法,才能彰顯石壁風土。」雖然建築、景觀設計經驗豐富,可兩人皆認為設計療癒空間時,更需要從理性的層次提升至心靈的層次,也因此甘銘源、李綠枝特別先去了一趟南投竹山,跟著森林療癒師的引導來體驗竹林療癒。

「竹林療癒和登山健行感受截然不同。進行竹林療癒時必須靜語,讓身心安靜下來,以五感受竹林的純粹。又因為身在竹林中,可以感受到包覆的安全感,或坐、或臥、或躺,身心能全然放鬆內觀自省。」對李綠枝來說,竹林更有別於森林,特別有種東方禪意。他們也將這樣的感受深刻注入在「石壁竹創森計畫」設計之中,希望發展出連結地域風貌脈絡、具有文化底蘊的竹構景觀再造,為永續生態旅遊跨出一大步。

圖片名稱

 


[專題]
森林療癒
Forest Therapy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