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 國內農政×鄉村發展議題 ]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首頁專題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2022當代農政論壇06】綠電可不可?再生能源與農漁村發展願景

【2022當代農政論壇06】綠電可不可?再生能源與農漁村發展願景

2023.02.22
圖片 - 林秀芃、許震唐
文字 - 張宇忻|整理
文字 - 張宇忻|整理
圖片 - 林秀芃、許震唐
Fernando Tomás from Zaragoza, Spain, CC BY 2.0
Fernando Tomás from Zaragoza, Spain, CC BY 2.0

為達淨零目標,全球各國都走向能源轉型的道路。雖然能降低碳排放、減少污染,但當綠電相關的新技術和設備,出現在人們生活的環境,還是很容易帶來衝擊和衝突。近年來綠電在農村爭地的議題,也不時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因此本次論壇邀請了兩位在地方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夥伴,來分享他們在農村第一線推動抗爭運動、公民綠電參與的觀察與心得。

林秀芃是「苑裡掀海風」的成員。2013年時有外商要到苑裡設置陸域風機,但沒有跟社區進行溝通,當時還是學生的秀芃和幾個夥伴,與當地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起抗爭。當時的運動抗議的並不是為了反對,而是希望綠電開發過程中,在地人應該被充分尊重,也必須建立法規程序。

抗爭運動結束後,秀芃和夥伴們落腳當地,開起了書店,夥伴甚至參與了地方選舉(甫贏得苑裡鎮長的選舉!)。以抗爭運動作為進入農村的契機,綠電設置的議題,反而開啟了他們對農村的想像、嚮往與對話。

另一位講者是許震唐大哥。許震唐大哥來自雲林台西,雖然長年在台北打拼,但仍心繫故鄉。從六輕設廠的空氣污染議題開始,許大哥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多做什麼。他善用自己在當地的網絡結合紀實攝影的興趣,記錄下了村民面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下的掙扎與無奈。近年返鄉遊說鄰居一起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組成台灣第一間有民間發起的社區電廠。

苑裡瘋車反什麼?

苑裡的海岸線將近4公里,最初規劃21座風力發電機,抗爭發生時,取得許可的已有14支、最後完工的風機僅剩2支。若將21支風機放到地圖上,就可以感受到風力發電機組和社區、民宅的距離有多近,也不難想像設置密度和環境敏感問題,一定會造成民眾的反彈。

但不僅是零散的反彈聲浪,為什麼苑裡會「爆發」抗爭運動呢?秀芃說運動初期,有一些貶低的說法和報導,認為因為居民不懂風力發電的好處,所以才會抗議。雖然居民一開始的確不知道風力發電是什麼,但一開始真正的抗議原因,是風景的改變;加上台中、苗栗沿海地區的大安和大甲,在更早之前已有設置風機,在地人認為風機造成噪音污染問題,所以其他地方的經驗和觀點,也影響苑裡在地人的聲音。

雖然許多開發案在選址的時候,會針對自然地理環境條件進行評估,但再怎麼規劃,如果沒有在地人的參與,就無法得知地方文化脈絡,如:人們在地方的生產行為、土地利用方式、日常生活作息。反瘋車最大的爆發點就是選址不當、溝通不足,包含太陽能、離岸風機,這都可能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之於當地的主要困境。

秀芃也認為,在國家發展的思維下,取用農漁業用地作再生能源設施,可能較符合成本;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要意識到,相較都會區,鄉村接觸新事物的時間需要更長、溝通成本更高,才能避免產生衝突。

圖片名稱
2013年,因風機的設置問題,苑裡地方居民發起抗爭運動。

抗爭不只是為了反對

秀芃談及自己在抗爭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因為其法律背景,所以負責進行國外再生能源、風力發電設置規範的案例研究。透過分析國外綠電設置的經驗,他發現,溝通不足的確是風機設置過程中會遇到的主要問題。根據國內外綠電在地方帶來的衝突,秀芃也認為在綠電設置計畫中,應該根據不同土地類型,設置不同的緩衝區規範。

然而台灣地稠人狹,海岸地形相對破碎複雜,要怎麼讓能源設施設置在這裡,須考慮、溝通的面向更多。另外台灣臨海地區的土地主管機關、所有人複雜,以苑裡為例,縣政府、國有財產署、林務局、水利局、鎮公所……土地使用十分混亂。加上缺乏國土規劃想像,所以沒有明確規範風機能否蓋在民宅、水圳、農田等環境敏感地帶。

藉由許多國外經驗,抗爭團隊不僅是反對,更嘗試與能源局在內的有關單位進行對話,並嘗試提出解方。他們認為應根據不同區域地形、風機大小,做不同的規範,並進一步規範風機不能設在重要設施週邊,因為有噪音、安全問題。另外,每個階段都應該要有參與的機制,才能讓農漁村、綠色能源間不會有太大的衝突,從選址、營運管理、除役,每個階段都應該要有民眾參與的機制。不單單是回饋機制,而是在每個階段,都要讓民眾能夠參與的機制。

唯有規範性的解方、通盤的考量,才能避免權力不對等、知識不對等下的衝突。如果在地民眾同意設置,而且能夠參與其中決定風場營運方針,甚至透過入股等方式,產生電力可以給地方使用,或帶給地方經濟收入的回饋機制。而根據德國、丹麥的鄉村經驗,緩衝的安全距離也不是強硬而不可更動的,若取得在地人的認同及共識,安全距離甚至可隨之降低。這在在都顯示在地參與機制之於綠電設置的計畫,可能是創造雙贏的關鍵要素。

圖片名稱

唐吉軻德在台西

「我叫許震唐,唐吉軻德的唐。」這樣的自我介紹,或多或少說明了他浪漫與理想並存的瘋狂性格。從台西村受六輕影響而面臨空氣污染議題開始,許震唐和一位記者夥伴出版了《南風》一書,藉此希望台灣人更關心空氣污染與農村發展的議題。

有感於農村之於國家經濟發展下,往往成為被犧牲的地方,唐哥思索著農村的另類出路。受到日本地方創生啟發,唐哥認為再生能源或許能為農村帶來更多可能。在唐哥的浪漫想像中,若社區的家戶都把屋頂拿來做太陽能發電,所累積產生的電力及利潤,便可以回饋鄉里。台灣農村年輕人多出外打拼,家中長輩獨居衍伸出各種安全、健康問題;有了再生能源的收益,社區能夠添購設備、設定通訊服務,讓長輩的身體數值上傳雲端,實踐智慧健康管理。

帶著熱血沸騰的理想,唐哥就這樣返鄉創業了。集結了社區總共136人加入綠能促進會,為了鼓勵村民進一步加入再生能源的行列,他帶著村民到處參訪,了解各種再生能源設施與概念。政策的部分,找了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的同仁來說明,選定門檻最低的太陽能做為社區實踐項目,最後卻僅剩14個厝邊加上唐哥夫妻倆,組成公民電廠。

圖片名稱
許震唐集結了社區總共136人加入綠能促進會,帶著村民到處參訪,了解各種再生能源設施與概念。

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

隨著唐哥的深入研究加上實踐過程遇到的各種挑戰,他也才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竟然那麽大。在法規上,政府雖然鼓勵——在強調淨零的緊迫性下,鼓勵再生能源的設置——但卻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甚至法規與立意間充滿矛盾。唐哥認為政府應該扮演更多角色,透過修法、立法、提供誘因,降低再生能源設置的門檻,而非只是畫出藍圖,卻沒有提供工具。

例如:鄉下許多家戶是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狀況改善,持續擴建房舍,這就造成農村違建情形普遍,而無法設置太陽能板的問題。以台西村為例,200戶中只找到4戶合法的屋頂。這某種程度也反映了為什麼許多太陽能開發商,傾向找大塊面積的土地設置光電廠,而不選擇社區屋頂。

唐哥在2016年開始推公民電廠,成功說服一間宮廟設置太陽能板產電自用,該宮廟每個月電費成功從2000元減少至300元;但宮廟主委換人時,就決定把太陽能板拆掉了,原因只因為這是前一個人的政績。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狀況,唐哥顯得無奈,「這根本沒什麼理想,做得再好也一樣。」由此可見,在地政治網絡之於地方資源分配有密切關聯,也為再生能源建置增添不確定性。

再生能源這條路上,需要更多在地脈絡的理解

唐哥也侃侃而談,我們在談論經濟開發之於農村發展的議題時,很容易站在批判的視角,但換位思考是重要的。面對不同觀點,我們要更溫柔地站在他人立場思考,並發揮創意,想想再生能源除了增加收益外,還可能為農村帶來哪些意想不到的效益?甚至成為社會結構問題的解方?

他說起自己在台西推動公民電廠的另一個動機,其實是為了打敗六輕,聽來或許有些狂妄,但卻格外實際。屋頂設置太陽能板,能發多少電其實不是他最在意的目標,而是讓台灣社會對「發展」有更多的想像、讓鄉村的人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排除在外,且有選擇權和參與權。

因為六輕提供回饋金給週遭社區,大至鄉公所、學校,小至居民個人。居民每人一天回饋金20元,一家四口累計下來,對長輩來說,一個月也可拿到幾千塊的零用錢,不無小補。當在地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排放污染的企業時,即使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受影響,難道也只能忍氣吞聲?唐哥希望透過公民電廠,為家戶、社區帶來收益,讓當地居民知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圖片名稱
許震唐分享他在地方推廣再生能源的經驗。(圖片來源: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重點不在可不可以,而是如何實踐、參與

面對2050年的淨零目標,初期最缺乏的不一定是大型開發建設案,而是小規模、但遍地開花的培力和實驗。秀芃認為這樣累積起來的能量,反而可以帶來更多改變。呼應唐哥推動公民電廠的經驗,秀芃也認為我們要不斷學習、修正,以解決資訊落差、促進互相理解。透過不斷的教與學,場域才能保持滾動,促成更多廠商、政府、民眾之間有意義的溝通。

唐哥則認為要在農村推動再生能源設置,凝聚共識是關鍵。可以善用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宮廟的網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因為公民電廠的概念在台灣尚未成熟,也未被納入電業法中,所以建議推動者除了會倡議,更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天活動主持人,也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的陳郁屏便認為,雖然題目是「綠能可不可」,但最關鍵的其實不是可不可以,而是在於「怎麼做」,如何面對、參與、思考。同樣的議題在每個地方,都會長成獨立的故事,但整體台灣要怎麼走?體制要如何健全?需要更多人一起來思考、參與。


|核稿編輯:陳又瑄|


圖片名稱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Green Media 綠媒體
報名網址:https://agrifoodforum.weebly.com/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