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 國內農政×鄉村發展議題 ]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首頁專題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2022當代農政論壇07】永續生產與消費——建立綠色食農產業鏈

【2022當代農政論壇07】永續生產與消費——建立綠色食農產業鏈

2023.03.13
圖片 - 林睿毅、蘇小真
文字 - 張宸邦|整理
文字 - 張宸邦|整理
圖片 - 林睿毅、蘇小真

2022年農政論壇來到了倒數第二場,此次主題為「永續生產與消費,建立綠色食農產業鏈」,邀請兩位講者前來分享在各自領域耕耘的成果,分別為隆盛畜牧場老闆林睿毅及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兩位分享人分別從畜牧場生產端的調適以及從大型零售通路的角色和理念堅持,一起為臺灣的食糧和生產與消費系統注入永續、地產地消、品牌影響力等價值。兩位講者闡述了引發改變的動機、中間及現在所遇到的挑戰,最後也留下了各自對社會、政府與民眾的期待。建立綠色食農產業鏈不僅是畜牧場、大型企業的責任,更是你我需要一同努力的方向。

本場主持人焦鈞先生開場便提及了農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隨著時代變遷,從以往的生產本位到今天農業的跨領域與多功能性,包括英國的環境農村發展部,把農業跟環境的關係放在一起思考:面對到氣候變遷,農業部門面臨到什麼樣的挑戰?如何將之轉化為新的機會?此外,在產銷平衡、動物保護、食品安全、食農素養等環節上,農業又如何去作調適?焦鈞先生期許,農業將來能夠越來越產業化,逐漸脫離對政府依賴,同時找到自己在社會中對於環境及永續所能作出的貢獻,在農企業、小農等不同的生產者間找到一個和諧共處的平衡點。

永續浪潮下,節能減廢成了首要目標

傳統上,畜牧場容易被周遭居民當作是一個鄰避或嫌惡設施,遭受到地方很大的排擠,常見的外部問題包括廢水、臭味等。林睿毅提到,附近漁民只要文蛤死掉,就準備來要錢,地方上容易傳出「是養豬的人讓我的文蛤死掉」這種傳言。為了這件事,林老闆自己跳下去養文蛤證明給他們看,使用的水質沒問題,但養文蛤一樣死掉,這才化解了誤會,原來這兩年的極端氣候,給文蛤養殖業者帶來很大的損失。儘管誤會解釋清楚了,該做的轉型才剛要展開。

豬肉占臺灣肉品市場的大宗,每年豬肉食用量將近100萬公噸,就2020年來看,每人一年吃下35.3公斤豬肉[1],其中高達九成的豬肉為國產。也因此,如何讓畜牧業轉型,並在循環農業中無縫接軌,對於臺灣能否達到淨零碳排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來說至關重要。林睿毅提到,剛接手畜牧場的時候,原先抱持著擴廠賺錢的願景;現在則是將節能減廢、淨化、零碳排零排放視為首要目標。

在節能減廢的部分,林老闆非常重視豬隻的飼料效率,首先必須要調降飼料蛋白質的部分,從2014年的17.5%占比減少到去年的12%,透過新的技術不斷突破這之間的限制。此外,林老闆還在豬的飼料槽下功夫,改成互動式的錐形飼料槽,原本飼料若沾到口水就沒有香味,豬看到落在地上太久的就不會吃了;經過改良後,牠們必須去頂一根鐵,飼料才會掉出來,有多少吃多少,不再浪費。一開始廠長是反對的,他們擔心這些非傳統的設計會影響到績效;不過這麼多年下來,豬隻的飼料效率不斷在改善,原先一頭豬需要吃3公斤的飼料來換取1公斤的肉(這已經比傳統上的效率好很多),林老闆接下來想要挑戰的是,吃2公斤的飼料換取1公斤的肉。

[1] 中央畜產會(2021)。2021台灣養豬統計手冊。https://www.naif.org.tw/upload/238/20220831_155101.41927.pdf
圖片名稱
隆盛畜牧場打造改良版的飼料槽,減少飼料的浪費。

整合農漁牧,打造循環園區

死掉的豬一般都會有車輛把它載到化製場去,但這過程中所花費的運費、時間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林老闆便在場內投資了一台生物處理機,讓它去處理這些豬的屍體,可以直接在農場裡面讓它變成肥料。除此之外,透過固液分離,將豬的糞便轉變成沼氣,可以用來發電,在冬天幫豬隻保溫,夏天則啟動電風扇吹涼豬隻。

除了養文蛤之外,林老闆也投入許多心力將農漁牧整合起來,在周遭鹽化的土地種植水稻、蔬菜,還有耐鹽度高的馬鈴薯,避免田地最終被拿去開發。這幾年文蛤越來越難養殖之後,林老闆也改種龍鬚菜,龍鬚菜可以將放流水水質改善,跟菜籽粕一起發酵過後可以當豬飼料,發展成類似海藻豬的概念。除了減廢與再利用之外,這些巧思與轉型的設計也符合SDGs裡頭的多元夥伴關係,林老闆最終的願景是希望隆盛能夠成為一個循環園區。

圖片名稱
隆盛畜牧場的願景是成為一個循環園區。

企業為整合資源的重要角色

除了生產端外,食農產業鏈中的零售通路在落實永續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焦鈞先生便提到在當前資本導向的社會中,企業著重的是如何將利益最大化,鮮少有企業願意將永續或非營利的目標放在首位。而對於傳統認知上是一家跨國企業,且具有一定影響力而能夠影響市場動態的家樂福來說,將這樣的影響力轉化為社會中一個正向的力量,朝循環經濟、永續發展的方向努力變得相當重要。

在逐漸嚴峻的產銷與食農系統中,如何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是家樂福一直以來相當重視的。蘇小真提到,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為臺灣做的永續風險大調查中顯示,雖然大家時常擔心經濟面向的問題,但前十大風險中,臺灣人最擔心的仍然是以社會層面居多,包括少子化、居住正義、環境生態等問題。而面對這些巨大的問題,相當高比例的意見認為只有政府或企業必須負責,只有不到兩成的人認為是個人的責任;但蘇小真提醒,我們日常的消費很大程度決定了企業需不需要重視這些風險,我們自己的選票也選擇出了需不需要正視這些問題的政治人物,所以個人與企業之間不該互踢皮球,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做出貢獻。

面對食物浪費或生產過剩的問題,身為生產與消費的中介的家樂福便扮演了資源整合的角色,從2014年開始跟食物銀行合作,在家樂福賣場裡頭放置食物募集箱, 讓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可以考慮將多餘的罐頭、麵包,或其他生鮮產品捐出來,家樂福再跟合作的食物銀行、協會聯絡,將這些食物分發出去給需要被幫助的人。蘇小真也提到,因為家樂福本身的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這些食物銀行或協會也能夠用這個例子來說服更多企業一起投入這項計畫。不少企業有CSR的意識,但卻不知道從何做起,而這件事也將許多企業的力量團結在一起,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發揮。家樂福也開始跟慈濟基金會合作,成為他們在急難救助上的一個重要夥伴。以往重大災難發生的時候,慈濟會開始募資、尋找資源,而家樂福在全臺有很大的供應鏈,也成為了慈濟走在第一線的物流後盾。

圖片名稱
家樂福扮演了資源整合的角色,與食物銀行、其他基金會合作。

走在最前端!最大化發揮企業影響力

在負責任的消費上,家樂福也致力在動物福利、永續環境生態的產品銷售上,同時也希望間接教育前來購物的消費者做出更好的選擇。2019年家樂福在臺北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其中販售的產品完全是符合動物福利、有機等嚴格標準的在地產品,包括非籠飼雞蛋、石虎香蕉、有機蔬菜、國產手工釀造黑豆醬油等,期待透過提供更簡單的選擇讓永續走入日常。概念店雖還沒賺錢,然而支持的消費者與生產者不斷提高,同時也有許多老師將概念店當成永續教育的教學場域。

在臺灣有將近3,700萬隻母雞被關在籠子裡,佔了市場的九成。從2018年家樂福開始推廣非籠飼雞蛋,為了要帶動整個市場的改變,也協助蛋農去瞭解自身的理念,在支持小農的過程更是遇到不少挑戰:小農的規模和等級也各不相同,因為不是成熟的商業品牌,所以包裝上也有不少地方需要協助去溝通、調整或是物流的協助等,這些事情都仰賴家樂福的團隊要改變原本單一的作業模式。

從負責任的消費、與有理念的小農溝通包裝和上架原則、與各個想落實CSR的企業合作在急難救助上奉獻心力,蘇小真說,家樂福期望能夠在零售通路上扮演領頭羊,推動市場、社會上的生產與消費行為的改變。在推廣友善畜牧的理念時,家樂福不僅是在自己的賣場跟消費者或在另一端跟生產者宣導,舉例來說,當合作蛋農民抱怨找不到員工,沒有人願意學養雞時,她便開始尋求和學校合作,開展永續的畜牧人才培養計畫。有更多非籠飼蛋農需要通路時,她便開始遊說更多餐廳嘗試。這一切努力的背後便是希望更多跨領域產業可以重視這個議題同時看到轉型的契機而共同努力。

圖片名稱


|核稿編輯:陳又瑄|


圖片名稱
2022當代農政議題論壇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Green Media 綠媒體
報名網址:https://agrifoodforum.weebly.com/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