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記憶中的那一味

[ The Taste of Taiwan ]

記憶中的那一味
首頁專題記憶中的那一味【成果發表會02】田媽媽的新食代精神:連結台灣與世界

【成果發表會02】田媽媽的新食代精神:連結台灣與世界

2023.11.29
圖片 - 見各圖說
文字 - 馮忠恬
文字 - 馮忠恬
圖片 - 見各圖說
成果發表會以辦桌形式呈現,華麗的頭盤集結了6間田媽媽餐點,各具特色與巧思,是台灣價值與精神的展現。(攝影:葉琳喬)
成果發表會以辦桌形式呈現,華麗的頭盤集結了6間田媽媽餐點,各具特色與巧思,是台灣價值與精神的展現。(攝影:葉琳喬)

2003年農業部開始田媽媽品牌輔導計畫,至今全台已有110間田媽媽餐廳,標記出每個區域的風土食材、飲食文化、傳統菜餚、烹飪方式,乃至於節慶或各種有故事的食物,形成一張綿密的台灣飲食地圖,它絕不只是小地方的媽媽味,而能代表宏觀的台灣飲食面貌。

期四個半月的田媽媽輔導活動,於11/15「成果發表會與頒獎典禮」下熱鬧結束,計畫順利完成,但我知道,一切才正要開始。

時間的力量,田媽媽早已不只是田園餐廳了!

2003年,我到苗栗公館的田媽媽餐廳─「巧軒餐館」─採訪,那時負責《從餐桌到產地:發現食物與土地的美好真味》」一書的編採工作,不同於現今在地食材、友善環境已成許多餐廳的「基本配備」,10年前食物溯源、友善耕作正在浪頭上,許多媒體都大張旗鼓的報導,當時我們跑遍全台,採訪23個地域食材與23間在地餐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田媽媽品牌。

田媽媽餐廳多在產地裡,從產地到餐桌僅需幾分鐘的距離,秉持著「自己敢吃才敢賣給客人吃」的心念,不需多問,用的都是當季好食材,他們不跟隨流行,一直在跟好食物相處的路上,加上農村的人情滋養,讓人一試成主顧。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田媽媽餐廳常在產地裡,台南龍崎「王家燻羊肉」的王錦泰正以構樹葉餵養羊群。(攝影:陳志華)下/宜蘭「一佳村養生料理」的藍振中,介紹著餐廳外種滿的各式健康野菜與青蔬。(攝影:林科呈)

10年後因綠媒體與農科院的計畫再次與田媽媽結緣,我發現田媽媽變得不一樣了,不少都已二代接班,年輕人對美感、經營甚至飲品都有自己的見解,因應小家庭或單身商機,也不一定是大桌菜,可以有各種客製化服務。

圖片名稱
因應小家庭或單身客,來到台東成功的「成農花田餐坊」,有一人份的火鍋、鬼頭刀魚乾滷肉飯,也可多人點菜共享。(攝影:彭柏璋)

疫情後,餐飲業急速轉變,田媽媽剛好迎來輔導計畫,透過綠媒體規劃的整體行銷及與名廚的深度接觸,可以讓田媽媽理解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裡,主廚們的思考與在意;對參與的主廚來說,深入產地、腳踏土地,也讓他們對食材有更深層的理解,「台中地坊餐廳」主廚張皓福便說:「以前我都用野生海鮮,隨著海洋資源的枯竭,漁獲量越來越少,也是因為這次認識了台南的田媽媽-長盈海味屋,讓我更理解生態養殖的概念,現在長盈成為我的供應商了。」

經過四個半月的輔導,主廚與田媽媽都有所學習,成果發表會當天,看到「天然茶莊」的茶香刈包,變得精緻摩登,「花泉田園美食坊」改變了粽子的餡料,集鹹甜鮮酸與花香,好吃極了!「一佳村養生料理」在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的引導下,調理出一朵可以吃的「瓜仔花」,大獲好評,辦桌開始前,我特別問了簡天才師傅,整個過程累不累?只見簡師傅露出笑容說:「不累啊!很好玩。」說出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聲。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宜蘭「一佳村養生料理」的藍振中,在幾次的輔導過程裡,產生出新想法,將宜蘭的傳統漬物瓜仔脯,調和花枝漿與豬肉內餡,包在南瓜花內。(攝影,左圖:林科呈,右圖:葉琳喬)下/宜蘭員山「花泉田園美食坊」的野薑花水晶粽,原本甜、鹹口味分明,經過輔導,打開想像,在鹹粽裡加入一顆蜜漬金棗,味道好極了!(攝影:葉琳喬)

讓田媽媽成為國際交流的轉接點

每次有外國朋友來訪,我不是帶他們去吃小吃、土雞城,就是幾間有名的台菜餐廳,這次的計畫讓我重新思考,田媽媽有沒有可能成為展演台灣價值的國際交流平台。

到世界各地旅行,都想尋找有當地特色與故事的美食享用,不同於米其林標準,田媽媽自有一套系統且遍佈全台,越往偏鄉越具在地特色與地域風味,台南龍崎的「王家燻羊肉」,以稻穀覆蓋燜燒24小時的古老烹飪法,無論放在世界的哪個國家都極具特色,是一間下次如果有外國朋友前來南部,一定會帶他去品嚐的店。

圖片名稱
台南龍崎的「王家燻羊肉」,以稻穀燜燒24小時的傳統古法,非常具特殊性。(攝影:陳志華)

哈密瓜日本、中國皆有,但或許只有台灣,將它加工成後韻有花果香的醬瓜,想像外國朋友吃完醬瓜後,知道是哈密瓜製作時的表情,搭配著宜蘭傳統漬物的文化故事,這頓飯怎麼能不讓人回味?

圖片名稱
宜蘭壯圍生產的哈密瓜,是當地具代表性的經濟物產,「官夫人田園料理」將疏果後,原本要被丟棄的幼果醃漬成醬瓜,做成各種特色佳餚,既有惜食永續概念,也具在地特色,圖為成果發表會時的金玉滿堂,醬瓜與肉餡交融出美好的鹹鮮後韻。(攝影:葉琳喬)

台灣茶舉世聞名,位於新北汐止與南港茶山的「天然茶莊」,是台灣包種茶的發源地,傳承四代的百年製茶工藝加上30年的中餐烹飪經驗,絕對是外國觀光客在北部想理解製茶過程與用餐時的首選,離開前還可以買包台灣茶當伴手禮。行文至此馬上又想起「小半天風味餐坊」,位於南投縣鹿谷鄉茶產地的小半天,不僅產茶,也有如脆筍、筍乾、醬筍等不同筍產品,不同於中國以春筍、冬筍為多,台灣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種的筍子盛產,因而產生出精采的加工品,十足的台灣味,也很適合推薦給外國人。

圖片名稱
左/新北汐止的「天然茶莊」,主理人蔡旭志是獲獎無數的冠軍有機茶製茶師,同時擁有中餐丙級證照,店內不僅有台灣茶可買,也有多道茶入菜料理。(攝影:Jimmy Young)右/南投鹿谷的「小半天風味餐坊」,生產多元豐富的筍子加工產品,封存了台灣筍的細緻纖維與風味。(攝影:羅沛德)

高手在田間,一起打國際牌

當飲食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消費者對一頓飯的要求不僅於好吃與品味,而希望能有更多的在地文化與情感連結時,田媽媽無疑是一個好去處。

從2003年農業部即開始輔導的田媽媽品牌計畫,至今全台已有110間的田媽媽餐廳,標記出每個區域的風土食材、飲食文化、傳統菜餚、烹飪方式,乃至於節慶或各種有故事的食物,形成一張綿密的台灣飲食地圖,它絕不只是小地方的媽媽味,而能代表宏觀的台灣飲食面貌。

記得有次義大利朋友來台,我帶他去吃土雞城,他一連吃了好幾塊雞肉,我原本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這裡環境有點簡陋,但東西很好吃喔!」誰知他開心的邊吃雞肉邊回應說:「義大利也有這種很rustic(鄉村、簡樸)的地方,很自然啊。」

當全球化讓各國城市都趨於相近時,越在地越有吸引力!好開心台灣有田媽媽系統,當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向世界詮釋的方式時,便有機會成為台灣地方飲食的代言人,讓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

圖片名稱
成果發表會特別以辦桌的形式呈現,華麗的頭盤集結了6間田媽媽餐點,各具特色與巧思,是台灣價值與精神的展現,期待田媽媽們打國際牌,從點到線到面,譜出台灣的宏觀餐飲風景。(攝影:葉琳喬)

|責任編輯:彭秋芬|


[專題]
記憶中的那一味

點擊下方圖片看完整計畫及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計畫由來|

農委會(2023年8月1日起升格為農業部)2003年開始輔導台灣各地農家婦女,運用個人專長及團隊開創其副業成立「田媽媽餐廳」。20年來,屹立在台灣各鄉鎮的「田媽媽」餐廳招牌等於健康、美味且具地方特色的田園料理,而這都是許多辛勤努力又有著精湛手藝的田媽媽們,努力實踐土地飲食記憶與傳承保存的成果。

今年農業部辦理「傳承新食代選拔活動」,12家田媽媽餐廳於決賽脫穎而出,由綠色餐飲指南團隊偕同四位法餐或臺式料理背景主廚,展開為期3個多月的輔導,並聯手四位長期推廣永續餐飲的資深美食工作者,記錄遍佈台灣鄉鎮、記憶中不能消失的那12味;以及田媽媽經歷輔導後,如何從盤飾、配菜、配色、包裝等,再創臺式美感飲食的新可能!

記憶中的那一味
指導單位:農業部
主辦單位: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執行單位:農業科技研究院
協力單位:綠色餐飲指南、Green Media 綠媒體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