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活

[ Life ]

生活
首頁永續設計生活【地方創生.屏東恆春】產官學鐵三角串連資源,恆春半島11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地方創生.屏東恆春】產官學鐵三角串連資源,恆春半島11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2023.05.22
圖片 -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文字 -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文字 -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圖片 -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屏東恆春半島是著名觀光勝地,擁有墾丁國家公園多變的地理景觀、三面臨海的豐富海洋資源,秋冬更成了候鳥過境熱區,每年吸引許多遊客造訪。為了守護自然生態並兼顧產業發展,2005年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社頂部落率先推動生態旅遊,透過「產官學」鐵三角的模式作為生態旅遊領頭羊,此後不斷推廣到其他地方。

恆春半島至今有11個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橫跨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類型擴及生態、農產、人文等領域,由在地居民擔任導覽解說員,為遊客闡述自然生態及人文歷史,同時創造工作機會、增加社區收益,更建立旅遊回饋金機制,貢獻環境教育及社福公益。

青年跟地方一起成長 老師帶學生發展社區

社頂部落16年前成功推動生態旅遊並鼓舞其他社區,很大一部分要歸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團隊。陳美惠長期帶領學生深入社區,協助居民開發生態及觀光資源,盼藉由永續的生態旅遊豐厚社區收益,達成保育及經濟的平衡。

里山生態公司林志遠總經理就讀屏科大研究所時,就與屏東結下不解之緣,跟著陳美惠在社區蹲點。當完兵後陳美惠建議他留下,因為當時社區生態旅遊正在建構當中,產業不夠完整,希望「青年跟地方一起成長」,老師也像「母雞帶小雞」陪著他們一群研究生創業,2012年終於在恆春成立森社場所跟里山生態公司,持續推動地方創生。森社場所主力推廣屏東農特產及伴手禮,親自接洽小農及店家,協助上架到網路平臺及百貨公司等多元通路,也透過生態遊程介紹給旅客;里山生態公司則延續研究生時期的耕耘成果,和社區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發展生態遊程,再經由農村、農會、鄉鎮公所等單位宣傳,也與旅行社及大型景點串連遊程,知名度愈來愈高。

圖片名稱
里山生態公司林志遠總經理(右2)與團隊在恆春半島致力推動生態旅遊。(圖/林志遠)

建立革命情感 社區夥伴像家人

青年創業不易,林志遠回憶,推動社區創生及生態遊程最困難的第一步是取得社區信任,初期許多居民因為不夠了解而持保留觀望的態度,所幸就讀研究所時就以學術團隊角色進入社區,蹲點時也帶領社區調查可發展生態旅遊的資源,過程中建立深厚情感;有時他太忙只吃泡麵,居民還幫忙煮水餃,彼此像朋友、夥伴甚至家人。為了取得更多單位認同,他們也多次協助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墾管處)、社頂部落參加國家永續獎及環境教育獎,密集開會、勘查路線、準備資料,最終如願以償獲得獎項,並增添地方發展生態旅遊的榮譽感及使命感。

除了凝聚居民向心力,推動生態旅遊必須橫跨很多單位,林志遠說,一開始透過墾管處認識恆春半島各個社區發展協會,後續接觸屏東縣政府、農會、鎮公所、鄉公所、家扶中心、社區大學等,「幾乎能想像到的地方組織都有合作」,以擴展多個面向協力產官學資源,並廣納當地旅遊推廣資源,為了妥善串連這些單位,還協助社區組成聯合協會加強溝通,後來更成立島風行旅旅行社加以整合,透過不同組織協助社區運作得更加完善。

圖片名稱
林志遠成立森社場所,推廣社區在地農特產及伴手禮。(圖/林志遠)

發展生態旅遊產業 讓青年安心回流

「要突破同溫層跟圍籬」,林志遠說,每個單位跟組織都有不同想法,必須在各種限制下努力遊說、溝通才能讓事業體運作起來;基礎工作打好底後,最重要是讓在地產業形塑更完整,這也是生態旅遊能否永續的關鍵,因為地方創生不只要維護生態,也應發展產業,否則青年無法安心返鄉工作。

林志遠說,首要任務是整合各組織單位合作,每個社區都有LINE群組,上百名生態導覽解說員、行政夥伴都加入運作,更要每季召開跨社區工作會議,連結相當密切,廣納各方資源開創屬於社區的特色發展;這幾年透過墾管處及勞動部人力培訓計畫經費補助,再協助社區結合旅行社或網路宣傳遊程,現在已有一定成果,產值每年成長,也因此創造社區推廣人員等更多職缺,讓青年願意返鄉工作。

圖片名稱
推動社區生態旅遊必須連結許多資源,並定期舉辦工作會議才能讓社區發展更順利。(圖/林志遠)

青年返鄉7年推廣社區 終於「落地生根」

青年返鄉案例之一是在港口社區擔任生態旅遊窗口的莊嘉鑫,她畢業後在墾丁飯店服務,也曾到屏東市區開店,後來朋友介紹她到港口社區工作,「一開始我連生態旅遊都不知道是什麼,沒想到踏上一條無法回頭的路」,在社區工作讓她有落地生根的感覺,「不知不覺快滿7年了」,是她做過最久、最穩定的工作。莊嘉鑫說,這份工作讓她成就感滿滿且更有意義,過去所學都派上用場,透過開店經驗,她懂得如何包裝小農商品、找通路上架,也在生態旅遊結束時帶客人喝茶、體驗商品,其實有時賣東西根本沒賺錢,但這是為了推廣在地產品,以及讓生態旅遊更多元,所以還是義無反顧繼續做。

除了返鄉青年,社區發展生態旅遊過程中,也吸引更多在地人進駐,林志遠說,社頂部落因為發展生態旅遊而有些獲利,固定發放敬老年金跟獎助學金,有個部落小女孩拿過獎學金,高中時為回饋社區就加入導覽員行列,畢業後直接進入社區窗口擔任正職,造就了社區茁壯發展的正向循環。

圖片名稱
除了自然生態資源,社區遊程也加入恆春古城導覽。(圖/島風行旅旅行社)

發展生態旅遊 居民從「沒信心」到「找特色」

剛開始發展生態旅遊時,仍有很多社區沒信心,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楊秀蘭總幹事服務社區10多年,可說一路看著社區「生態旅遊」如何成形及穩定。她說,當初屏科大學術團隊進駐時給予很多幫忙,但民眾都懷疑「社區怎麼可能賺錢?」大家連社區有哪些生態或產品可以吸引遊客都沒有頭緒,後來在陳美惠教授的帶領下嘗試盤點資源,才發現社區有「港口茶」、有機黑豆跟陸蟹生態,建立大家發展生態旅遊的信心。

港口社區最著名的觀光資源可說是「白榕園」,2012年國際導演李安在此處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因此聲名大噪。為了維護生態資源及推廣環境教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還與墾管處、港口社區合作,導入生態導覽員模式,民眾要採預約制才能一探究竟,也成了港口社區生態旅遊的經典行程。

圖片名稱
上/曾於白榕園拍攝「少年Pi 的奇幻漂流」,是港口社區生態旅遊的經典遊程之一。左下/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楊秀蘭總幹事服務社區10多年,一路協助港口發展「生態旅遊」。右下/「港口茶」聞起來有海味的鹹鹹香氣,是港口社區的特產。

生態旅遊導覽員 「一個拉一個」進來當

有了資源以後,「導覽員」則是生態旅遊的靈魂角色,楊秀蘭說,年輕人意願低,所以多數都是5、60歲長輩加入。她先從「媽媽教室」找人進來,結果大家「一個拉一個」,還有一家三口都在當導覽員,因為婆婆先加入,最後把兒子跟媳婦都帶進來。招攬客人也是一門學問,除了透過墾管處推廣遊程,先前也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合作套裝行程,遊客去了海生館之後接著參觀港口,還有大企業聽說有「護蟹」遊程特地帶員工來,不過最重要的仍是遊程要推陳出新,才能讓旅客源源不絕。

生態旅遊更讓港口社區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很多客人「呷好道相報」介紹親朋好友,也有客人每年「回鍋」,即使遊程大同小異,但認為身處自然環境中,能忘卻在都市的繁忙腳步,甚至有小孩吵著每年要回來,讓港口社區成為這些家庭定期回訪的「心靈避難所」。除了回流客以外,由於港口社區致力守護陸蟹,很多遊客幫忙宣導收集貝殼作為寄居蟹的家,高雄一家火鍋店老闆聽客人說起此事,默默協助搜集貝殼,每2、3個月就寄送一大箱貝殼到港口社區,持續2年多從未間斷,還曾特地帶員工來自費旅遊。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護蟹已經成為港口社區生態旅遊的招牌行程之一。(圖/港口社區發展協會)
下/港口社區生態旅遊結合品茶等元素,讓遊程更多元豐富。

生態旅遊產值連年成長 但還需要更穩定

恆春半島生態旅遊以往透過公部門挹注資源得以穩定發展,但能否「自給自足」仍是重要指標之一,林志遠認為,未來產值應該更穩定,才能招募更多社區窗口跟行政人員,因此這幾年他都在改革遊程及社區組織,「不一定要賺大錢,但至少要趨近於一般商業運作」,過去因為公部門補助,生態旅遊成本並未反映在價格上面,現在要將成本攤開、調整價格。為了穩定產業、拓展更多客源,林志遠說,過去生態旅遊可能是「遊客走到哪、導覽員解說到哪」,但他們希望將來吸引校外教學客群,因此必須重新設計遊程、學習單及教案,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若要招攬員工旅遊,就要設計輕鬆遊程,還要在網路做更多行銷、建立品牌形象。

「從解決保育與經濟衝突的小齒輪,邁向聯合營運的永續產業」,這是林志遠成立里山生態公司的期許。透過近10年努力,導入公部門資源及協調居民參與,並連結旅行社間的商業運作,吸引遊客不斷回流、關心這片土地,為恆春半島生態旅遊打下良好基礎,未來他們希望讓更多在地青年加入行列,甚至吸引青年返鄉,持續擴大並深化恆春半島的生態旅遊。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恆春半島致力推動生態旅遊,遊程中納入具有教育意義的淨灘項目。(圖/島風行旅旅行社)
下/許多港口社區的長輩樂於擔任導覽員,為遊客解說自然風情及人文歷史。

 

<本文轉載自《關係人口經營策略》,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出版>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